行齋
賞析:
鄭孝胥此錄陸游《后寓嘆》行書四屏軸,紙本,尺寸143cm×38cm,應(yīng)是單片藏至八、九十年代左右精工原裝(首次)裱,保藏較好,裱后具有典型的久藏未懸掛之明顯特征;畫面完整、挺括(無一折縐紋)、潔凈,歷經(jīng)歲月稍有自然包漿的泛色,字體墨色烏黑顯灰,歲月氣息明顯。此作于精悍剛勁之中寓飄逸雋秀之趣,字勢偏長,極具個性,乃鄭孝胥中年時期經(jīng)典行書之精品,上款人“季言”為現(xiàn)代著名竹刻大師金紹坊,民國初年作者鄭孝胥和金紹坊上款人均寓滬上,均系滬上書畫界名流。
作者簡介:
鄭孝胥(1860—1938),福建閩侯(今福州)人。初名蘇戡,字太夷,號蘇龕、蘇勘、蘇堪、蘇婿、蘇庵、海藏、盟鷗榭、夜起庵主、海藏樓主人,室名止足齋、海藏樓。光緒八年(1882)舉人,解元。光緒十五年(1889),任內(nèi)閣中書。曾任駐日本公使館書記官,東京領(lǐng)事,長崎領(lǐng)事。后歷任廣西邊防大臣,上海中國公學(xué)校長,安徽按察使,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遺老自居,居上海鬻書自給。1930年,從溥儀任偽滿洲國總理。1932年,任偽滿洲國總理兼文教部總長等。書法早年專攻顏、歐、蘇,后研北碑,熔鑄帖碑,超然于館閣體之外,自成一格。與康有為、梁啟超等倡碑學(xué)派既有共通之處,又有獨(dú)到的一面。工楷、隸,尤擅行楷。所作字勢偏長而蒼勁樸茂。善畫松,亦能詩,為詩壇“同光體”創(chuàng)導(dǎo)者之一。著有《海藏樓詩集》、《驂乘日記》、《孔教新編》等。
個人成就:
鄭孝胥書法工楷、隸,尤善楷書,取徑歐陽詢及蘇軾,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勢偏長而蒼勁樸茂。鄭孝胥的書法是近代書家中很有個性特點(diǎn)的一位。鄭孝胥晚年因張靜江引薦收南潯楊一萍為弟子,楊一萍亦以擅長行書著稱。
鄭孝胥早年學(xué)顏真卿和蘇軾,后學(xué)魏碑,并參以張裕釗之法,形成一種清剛、遒勁、凝煉的風(fēng)格。他很注意筆劃間的輕重對比,比如此幅對聯(lián)中“朋”、“鐫”、“版”、“薇”等字即是。他的捺筆也很有趣,成一彎曲筆,酷似冰球運(yùn)動員手中的冰球棒,凡此種種,都成了他書法中的特色,沙孟海對鄭孝胥的評價較高,他說:“可以矯正趙之謙的飄泛,陶浚宣的板滯和李瑞清的顫筆的弊端的,只有鄭孝胥了。他的作品,有精悍之色,又松秀之趣,活象他的詩,于沖夷之中,帶有激宕之氣”,評價很高。
上款人:
金紹坊(1890—1979),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字季言,號西崖。現(xiàn)代著名竹刻大師。畢業(yè)于上海圣芳濟(jì)學(xué)院土木工程系。受其胞兄著名國畫家金紹城(金城,字拱北)及二哥金紹堂(字仲廉,別號東溪)的藝術(shù)影響,轉(zhuǎn)而對金石書畫興趣濃厚,并師金紹城學(xué)畫、金紹堂學(xué)竹刻。后專攻竹刻,早夕奏刀,無間寒暑,悟性極高。竹刻不久便趕上并超出其仲兄的水平。同時,因金紹城的關(guān)系,與當(dāng)時的書畫界名流交往頗多,如吳湖帆、吳昌碩、王一亭、沈子培、張大千、趙叔孺、溥心畬、吳待秋、張石園、郭如庭、江寒汀等著名書畫家,虛心同他們探討,請他們?yōu)樽约旱目碳鳟嬵}詩,提高了藝術(shù)水平。雕刻的扇骨,臂擱、筆筒等獨(dú)具風(fēng)格,已卓然成家,躋身于藝壇。吳昌碩與其過從很密,成為忘年之交,1926年特為其題贈“鍥不舍齋”。鑒賞收藏家龐虛齋對其竹刻給予很高的評價說:“獨(dú)喜君家一門風(fēng)雅,能書畫者早已馳名海內(nèi),今西崖專精刻竹,不讓昔之韓蛟門、楊龍石諸人專美于前矣?!苯翊媸榔份^多,作品大部分精品均收藏在上海博物館。有《東溪、西崖竹刻拓本合集》、《金西崖竹刻》拓本出版。
識文:
貂蟬未必出兜鍪,要是蒼鷹憶下鞴。彭澤往歸端為酒,輕車已老豈須侯?千年精衛(wèi)心平海,三日于菟氣食牛。會與高人期物外,摩挲銅狄灞陵秋。
款識:
陸劍南《后寓嘆》,季言仁兄大人雅屬,孝胥。
鈐?。?/p>
鄭氏孝胥(白),蘇戡(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