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川玲
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存發(fā)展的壓力,使得一家人齊聚在餐桌前也變成了一種奢望。似乎,社交生活比家庭晚餐更重要,公務應酬比家庭晚餐更重要。前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說過:“我最后的目標是做一個稱職的爸爸,不然其他一切都沒有意義。”
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喚醒孩子的才華》中寫道:“兩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睘槭裁??一起來看看吧。
在一天的勞作結束之后,白天分散各處的一家人重新相聚在一起,面對一桌美味佳肴。這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擁有的一段節(jié)日般的時光,是創(chuàng)造松弛平等愉悅的談話氛圍的最好時機。
餐桌邊,每個人都談談自己一天的經歷、見聞和感想。爸爸媽媽遇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沒有必要避著孩子進行,讓孩子了解家里的經濟情況、投資打算,商量家庭旅行計劃……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有必要了解這個家庭的一切面貌。
在兒童小說《放慢腳步去長大》中,許多有趣的細節(jié)、故事都出自我家的餐桌。我記得我們家的許多細小的趣事。比如,吃飯的時候,秋秋吃一口就把嘴湊到坐在她身旁的父親裸露的胳膊上,使勁哈氣。
“你這是干嗎?”秋爸問。
“啊,好辣,我要把辣傳給你的胳膊。”秋秋繼續(xù)哈氣。
秋爸就用另一只手扇著他的胳膊,嘴里叫著:“好辣!好辣!”他順手拿起一支圓珠筆,在胳膊那處畫了一只伸出來的舌頭,表示那兒辣得簡直受不了,舌頭在拼命喘氣。
有一次飯桌上有一樣菜是海帶絲,深綠的顏色,切成整齊的長條。秋秋說,哇,這好像電影膠片。她夾了一筷海帶放進嘴里,嚼完咽下后突然對我大張開嘴,一邊問:“你從我嘴里看到什么了?”
我納悶:“看到什么了?還不是舌頭、牙齒、口腔?!?/p>
她失望地閉上嘴,抱怨道:“這電影膠片真奇怪,居然放不出電影來?!?/p>
這些對話都沒有什么微言大義。我說“餐桌對話是最好的心靈教育”,但不意味著我們要在每場談話中都去貫徹“教育意義”。
如果每句話都暗藏了一個教育的目的,總是試圖要傳遞灌輸點道理到孩子耳朵里,這種談話一定令人望而生畏。
那種不間斷的嘮叨,你這兒沒做好,你那兒犯了錯;不許這樣,不準那個;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這種不是談話,它是說教和訓誡。這種談話不光不能拉近心靈,增進了解,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令他厭煩、疲倦和麻木。
愉快的相處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我們對教育二字的理解能夠更加寬泛和松弛,如果我們能夠相信孩子們不是時時刻刻都需要教育,如果我們能認為相比教育,陪伴更加重要,或者說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那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