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孝經》作為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其蘊含的孝道精神不僅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推崇,而且“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今天也依然適用。但是在《孝經》中,除去父母之孝,還包括君臣之孝,國家之孝,所謂“孝”之思想蘊含眾多。
關鍵詞:《孝經》;思想;孝道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3-018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165
《孝經》是儒家闡述其孝道思想和以孝治國的理論書籍。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孝經》一直為歷代統(tǒng)治者和學者所廣泛推崇與宣揚。不僅是古代孩童時期啟蒙教育的主要教材,更是被稱為儒家六經的總匯。此外,先秦時期,儒家經典眾多,其中《詩》《書》《禮》《樂》《春秋》都影響深遠,但卻從未被稱為“經”,獨以“孝”為經,足以證明《孝經》之重要。
所謂“經”,是指織布時拴在織機上的豎紗,與緯線相對,織布時,經線始終不動,只有緯線來回穿梭,因而“經”就有了綱領的意思。而“孝”字在《說文解字》中解為:“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盵1]子女侍奉父母則為孝。由此而言,“孝經”兩字之意乃是指行孝的準則與規(guī)范,是對父母行孝的引領與貫通。但是《孝經》中的“孝”卻并不僅僅是單純的父母之孝,通過對《孝經》的深入研讀與體會,可發(fā)現其中所蘊含的諸多不同之意。
一、《孝經》之“孝”
在《孝經·開宗明義章》中提到“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所謂德之本同《論語·學而》所說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何謂“開宗明義”,即是整篇所言最基礎最根本的理論,在文章第一部分就清楚明晰對“孝”進行定義,不必爭論也無需質疑地闡釋“孝”的核心思想。
孔子釋“孝”,未從行動上進行舉例,而從其源頭上進行深思,解釋孝來源于何處,為何要以孝為思想。《孝經》引其說,認為“孝”乃道德之根本,是教化的必備條件,產生于教化之中,成為道德的本質基礎。另一方面,“德之本”是民眾所必須堅持和遵守的?!叭手尽眲t是君子所追求的道之基礎?!靶ⅰ弊鳛橐磺衅返碌幕?,是不容拋棄的,是“德”之基石,“仁”之根本。
另一方面,《孝經·開宗明義章》認為“孝”可“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4],乃為至德要道?!靶ⅰ弊鳛榈赖缕焚|,從價值基準進一步上升為治理天下的要道,從理論基礎上升成為治世方法論,所代表的不只是思想地位的提高,同時也是皇權與政權的高度集中?!靶ⅰ笨墒姑癖姾湍?,使君臣相協,使君民一體,進而順應天下,此乃《孝經》中的另一“孝”。
此外,《孝經》中還認為“孝”要協調天地人之間的關系,符合天道自然常規(guī)的運行,又要蘊含大地萬物行為的規(guī)律,更要體現人之本性的要求,也就是“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盵5]
從思想到治世,從治世到協同自然,“孝”所代表的含義更為深遠而重大。同時,“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盵6]作為天地之間,萬物生靈之中,最為珍貴的人,最重要的行為思想就是“孝”。而孝道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父親的尊敬?!墩撜Z·學而》有“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盵7]《孝經·感應章》“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备赣H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天”,繼承父親的思想,傳承父親的志向,是對父親的敬重。而孝敬父親的誠心,也同對上天的虔誠之心是相聯系的。
二、《孝經》之“尊親”
《禮記·祭統(tǒng)》中說道:“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為畜。”[8]它認為,“孝”的基本內容和準則僅僅就是贍養(yǎng)父母。但是《孝經》中卻并不認同這一觀點?!缎⒔洝ら_宗明義章》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盵9]《孝經》中將孝的行為劃分等級,以愛惜自己為基礎?!抖Y記·哀公問》也強調不傷自身的重要性,“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盵10]身體作為與父母的連接點,源于父母,因此尊重父母的基本即為珍惜自己。
另一方面,在愛惜自己不讓父母擔憂的同時,對父母要做到發(fā)自內心的侍奉。《孝經·紀孝行章》有“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11]對父母盡孝之時,如果只是讓父母吃飽穿暖,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孔子從“居”“養(yǎng)”“病”“喪”“祭”五個生活方面對子女侍奉父母分別進行闡釋,認為“孝”的核心內容并不是單純的事親,而是在事親之時,從生活物質方面滿足父母的同時,也從精神方面對父母進行侍奉。所以“居則敬”,“養(yǎng)則樂”,“病則憂”,“喪則哀”,“祭則嚴”所指并不全是子女的情感體現,還包括父母的內心態(tài)度。只有做到順從父母心意,以其所想而有所為方是真正的“孝”。
同時,對子女而言,“孝”的真心也極為重要?!墩撜Z》中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12]孔子認為,如果僅以贍養(yǎng)父母作為“孝”的基本準則,實在是太過膚淺,那樣的行為同動物之間又有什么區(qū)別呢?真正的“孝”應該是發(fā)自內心的尊敬與愛戴,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孝”。人作為萬物之尊,獨立思考是其珍貴之處,侍奉雙親如果不以真心相待,那還有何意義?!白酉膯栃?。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13]面對父母,卻面色不愉,內心為難,這樣的孝不要也罷。孟子曾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闭嬲摹靶ⅰ睉撌怯捎谧优l(fā)自內心的對父母的敬愛和感激,從而產生的一系列行動。如果“孝”的本質發(fā)生改變,那就無法稱之為“孝”。
最后,《孝經》認為“孝”的最高等級是“立身行道,以顯父母”。所以,只有成就自身,揚名后世,才是對父母的孝。在《孝經》中,有專門的《廣揚名章》來論述如何將孝道同揚名于后世相聯系。以事親孝、事兄悌、居家理而獲得事業(yè)的成功和社會上的威望。而這三者卻是來自于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這就再一次回到了道德修養(yǎng)的本質問題,也就是“孝”。故而行孝方可成功,成功方可揚名,揚名才可榮耀父母??傊?,行孝以不毀為先,揚名為后。
三、《孝經》之“治國”
“孝”作為道德意識,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產生。在周代時期因宗法制度,得到迅速發(fā)展,使之成為正式的人倫規(guī)范和禮儀制度。由于宗法制以血緣紐帶為基礎,所以“孝”變得格外重要。從此“孝”開始走向政治舞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縱橫家等學派,在思想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倡孝道對于治國的重要性。足以證明在當時“孝”可以成為諸家公認的道德品質。
《孝經》中,第一章《開宗明義章》作為全書總綱,著重強調“孝”是治理天下最好的手段。而第二章《天子章》則對天子進行勸誡,作為天下最尊貴之人,權力的掌控者,如何行使“孝”來治理國家?!皭塾H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是親,而德教加與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盵14]而第七章至第九章,作為全書以孝治國的部分,論述了孝道對于政治的意義和作用。無論是治國還是治家,明王或圣人都以推行孝道進行治理。同時,君王的言談舉止合乎于孝道,以身作則,給民眾作出表率,自然天下歸順。而國君在行孝道時,“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盵15]由此,敬人之父,敬人之兄,敬人之君,可是為子者、為弟者、為臣者悅,而天下太平。而這同“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盵16]是相同的。
四、《孝經》之“忠君”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盵17]這就是《孝經》中最突出的“移孝于忠”的思想?!缎⒔洝分杏小案缸又?,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盵18]將父子與君臣放于同等地位,形成這兩種不同屬性關系之間的聯系。父子之間有著血肉相連的骨肉親情,割舍不斷,是人所具有的自然屬性。而在父子這種關系屬性中,包含有君臣關系的義理。這就將事父與忠君相結合,使君臣之道更為明晰。而《論語·學而》中說“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19]”認為為人子有“孝”者,為人臣即“忠”。把“忠君”也作為道德品質的基礎,也就是“孝”的一部分。
《孝經》中更說到“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尤為不孝也?!盵20]將為人臣者所要遵守的三戒與孝行相結合,先約束其心性,而后在事君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從而做到真正的“忠”。而這一忠君的臣子,將永遠受到民眾的支持與愛戴。同時,為人臣者對待君王的態(tài)度,要同事父、事母時一樣,“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薄肮室孕⑹戮齽t忠,以敬事長則順。”[21]愛、敬、忠、順是臣子對君王的感情,只有在這四點基礎上才可以算得上是“忠君”。
自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孝”便正式成為統(tǒng)治者教化的根本和治國的工具。并且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逐漸深入人心。漢代時,以舉孝廉作為選拔官吏的途徑;隋代時,將《孝經》立于國學;唐代時期,唐玄宗兩次對“孝經”進行注釋,之后歷代統(tǒng)治者都對《孝經》極為重視。而《孝經》中“孝”的思想乃是“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一方面是統(tǒng)治者禁錮百姓思想的精神枷鎖,從而穩(wěn)定其政權。另一方面,也具有尊老愛老的道德品質,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缎⒔洝穼⒌赖隆惱砗驼紊鐣蹫橐惑w,得到迅速發(fā)展。但是在現代物質文明的今天,在繼承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基礎上,更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分析、有批判地繼承,從而對我國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發(fā)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3:171.
[2]孝經·開宗明義章[M].中華書局,1980:2545.
[3]論語·學而[M].中華書局,1980:2457.
[4]孝經·開宗明義章[M].中華書局,1980:2545.
[5]孝經·三才章[M].中華書局,1980:2549.
[6]孝經·圣治章[M].中華書局,1980:2553.
[7]論語·學而[M].中華書局,1980:2458.
[8]禮記·祭統(tǒng)[M].中華書局,1980:1602.
[9]孝經·開宗明義章[M].中華書局,1980:2545.
[10]禮記·哀公問[M].中華書局,1980:1612.
[11]孝經·紀孝行章[M].中華書局,1980:2555.
[12]論語·為政[M].中華書局,1980:2462.
[13]論語·為政[M].中華書局,1980:2462.
[14]孝經·天子章[M].中華書局,1980:2545.
[15]孝經·廣要道章[M].中華書局,1980:2556.
[16]孝經·廣至德章[M].中華書局,1980:2557.
[17]孝經·廣揚名章[M].中華書局,1980:2558.
[18]孝經·圣治章[M].中華書局,1980:2554.
[19]論語·學而[M].中華書局,1980:2457.
[20]孝經·紀孝行章[M].中華書局,1980:2555.
[21]孝經·士章[M].中華書局,1980:2548.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王紅鑫(1993.6— ),女,漢族,黑龍江密山人,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