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飛
河南駐馬店市平輿縣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 河南駐馬店 463400
原發(fā)性肝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起病隱匿、發(fā)展快、惡性程度高、生存時間短、病死率高等特點[1]。目前,臨床上常采取外科切除術、介入治療、化療、放療等方式對肝癌進行治療,但西醫(yī)治療在改善肝癌術后相關癥狀方面效果有限,且易出現(xiàn)轉(zhuǎn)移及復發(fā),不利于患者預后。近年來,中醫(yī)藥在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術后治療中廣泛應用,且取得良好成效。本研究主要探討補腎健脾湯合扶正抑瘤湯對肝癌術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具體內(nèi)容如下: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82例肝癌術后患者,利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各41例。對照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42~71歲,平均(56.37±7.26)歲。觀察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43~70歲,平均(56.08±7.1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①均符合《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診斷與分期標準》[2]中肝癌診斷標準;②均經(jīng)組織病理學或細胞學檢查確診。中醫(yī)診斷標準:①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毒結(jié)血瘀兼正虛證標準;②中醫(yī)證候:主癥:脅肋疼痛、腹痛、肋下腫塊;次癥:神疲乏力、形體消瘦、脘腹脹滿、納呆、面色晦暗、大便溏泄、發(fā)熱、盜汗;舌脈:舌體胖,色暗,舌苔膩,脈沉細或弦澀;符合主癥加次癥任意2項,兼舌脈即可確診;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及中醫(yī)診斷標準;②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轉(zhuǎn)移性肝癌;②合并嚴重的心、肺、腎等功能障礙;③精神異常者;④合并其他腫瘤、嚴重感染性疾病。
對照組術后采取化療、放療、無水酒精注射、保肝治療、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加用補腎健脾湯合扶正抑瘤湯治療,湯方如下:黃芪、靈芝各30g,淮山藥20g,熟地、茯苓、女貞子各15g,山萸肉、黨參、白術、澤瀉、丹皮各9g,炙甘草6g,以水煎服,取200mL藥汁,分早晚兩次溫服,每天1劑,3個月為1個療效,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①中醫(yī)證候主要包括脅肋疼痛、腹痛、肋下腫塊、神疲乏力、形體消瘦、脘腹脹滿、納呆、面色晦暗、大便溏泄、發(fā)熱、盜汗等,分值0~3分,其中0分:正常,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分值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②免疫功能指標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自然殺傷細胞(NK)、CD4+T細胞,其中IgG、IgA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個療程后利用速率散射比濁法進行測定;NK細胞、CD4+T細胞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個療程后利用流式細胞儀進行測定;③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腎功能損傷等。
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百分數(shù)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判定,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9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70%,<90%;無效:上述均未改善,甚至加重??傆行У扔陲@效與有效之和。
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分)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n=41)24.34±5.15 15.98±4.51 7.820 0.000觀察組(n=41)24.52±5.37 12.76±4.39 10.856 0.000 t 0.155 3.276 P 0.877 0.002
治療后,兩組IgG、IgA、NK細胞及CD4+細胞均改善,且觀察組IgG、IgA較對照組低,NK細胞及CD4+T細胞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時間 組別 IgG(g/L) IgA(g/L)NK(%)CD4+(%)治療前對照組(n=41)12.87±2.05 2.63±0.74 8.46±1.04 36.92±2.55觀察組(n=41)13.16±2.23 2.49±0.56 8.72±1.25 36.75±2.49 t 0.613 0.966 1.024 0.305 P 0.542 0.337 0.309 0.761對照組(n=41)9.68±1.65 1.78±0.48 10.62±1.29 39.83±2.57觀察組(n=41)7.24±1.43 1.32±0.39 12.57±1.32 43.48±2.64 t 7.156 4.763 6.765 6.343 P 0.000 0.000 0.000 0.000治療后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近年來,由于乙肝患者數(shù)量逐漸增多,而肝癌的發(fā)生多由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疾病進展而來,導致肝癌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4]。中醫(yī)中無肝癌病名,其屬“癥瘕”、“肋痛”、“積聚”等范疇,其發(fā)生主要為傷食、六淫等邪毒郁積,加上陰陽氣血虧虛、臟腑經(jīng)絡失調(diào),致邪毒積聚,引發(fā)癌毒。肝癌的病機為本虛標實,主要以脾虛為本,以氣滯、血瘀、毒邪、濕熱為標,因此,治療應以健脾益氣、解毒抗癌、散結(jié)化瘀為主[5]。
臨床認為腫瘤的進展情況與機體免疫功能有關,其中NK細胞、CD4+T淋巴細胞等為主,若患者出現(xiàn)術后復發(fā),則可能出現(xiàn)NK細胞、CD4+T淋巴細胞下降[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較對照組高,中醫(y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低,IgG、IgA較對照組低,NK細胞及CD4+T細胞較對照組高,表明補腎健脾湯合扶正抑瘤湯在肝癌術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分析其原因在于,本研究中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補腎健脾湯合扶正抑瘤湯對患者進行治療,其中補腎健脾湯中的熟地具有滋陰補腎等功效;茯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等功效;山萸肉具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等功效;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等功效;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等功效;澤瀉具有滲濕利水、清瀉腎火等功效;丹皮具有清肝火、除邪氣、活血散瘀等功效;炙甘草具有補脾益氣、調(diào)和諸藥等功效;扶正抑瘤湯中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等功效;靈芝具有理氣化瘀、滋肝健脾等功效;女貞子具有滋補肝腎等功效;淮山藥具有健脾益胃等功效[7]。諸藥合用,共同起到健脾益腎、散結(jié)化瘀、解毒抑瘤等作用?,F(xiàn)代藥理研究指出,扶正抑瘤湯具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可直接破壞癌細胞,還可有效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其骨髓造血機能,促進細胞生長代謝,達到抗瘤、抑瘤的目的[8]。此外,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無明顯差異,表明補腎健脾湯合扶正抑瘤湯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肝癌術后治療中采取補腎健脾湯合扶正抑瘤湯進行干預可有效提升臨床療效,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