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文從秦孝公寫起,為什么不從孝公以前的國君(如秦穆公)寫起?
材料是為論點服務的。本文的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攻奪天下正是從秦孝公開始的。這一點,首句“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已經(jīng)說明了,孝公在攝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對周室只是暗中窺伺,后來由于“商君佐之”,才開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動,雖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條件。
2.課文第二段將諸侯與秦國對比,第五段將諸侯與陳涉對比,其作用是什么?課文還從哪些方面進行對比,這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有什么好處?
課文第二段極力鋪寫諸侯羅致人才、約從離衡時,筆墨酣暢,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先列出戰(zhàn)國四公子的姓名,并極力稱贊;然后一一歷數(shù)六國政治、外交、軍事各方面的人才,突出六國兵強將勇,謀臣眾多,人才濟濟。越是這樣鋪敘,就越能襯托出秦國的強大無敵。
第五段也以諸侯與陳涉形成鮮明對比。諸侯攻秦,何等艱難,不僅不能滅秦,反而為秦所滅;陳涉亡秦,何其容易,振臂一呼,“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傊?,第二段以諸侯作反襯,極寫秦國之強;第五段也以諸侯作反襯,極寫陳涉之弱。作者把秦國與陳涉都推向兩個極端,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這樣對比更為鮮明,得出的結論就更加有力,也更加使人信服了。
除了這兩種對比外,課文還有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還有秦與陳涉的對比。這四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錯綜復雜卻又條分縷析,論辯宏偉,氣勢磅礴,說理透辟,中心突出。
3.賈誼認為:秦至二世而亡,是“不施仁義”的緣故。你怎樣評價賈誼的論斷?
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的“太平盛世”,賈誼以他敏銳的觀察力,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當時,大地主商人勢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農(nóng)民大批逃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到破壞,階級矛盾日益加深。賈誼從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中,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強大。他寫《過秦論》,就是以勸誡的口氣,從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角度出發(fā),分析秦王朝政治成敗得失,得出了秦至二世而亡,是“不施仁義”的緣故。應該說,賈誼的論斷基本上是正確的,他的歷史觀是具有一定進步性的。由此可以看出:賈誼寫作《過秦論》,明為“過秦”,實為“規(guī)漢”,目的是勸漢文帝對人民實行寬松的政策,給人民以喘息的機會,以求得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安定。賈誼的規(guī)勸在客觀上是符合歷史發(fā)展的需要的,也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
4.這篇課文注意修辭,除用了不少對偶句、排比句外,在用詞上也都經(jīng)過仔細推敲。如在“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席卷”“包舉”“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內”“四?!薄鞍嘶摹倍际翘煜碌囊馑?,但用詞極富變化。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說說這樣用詞造句在表達上的效果。
古人為了使文章有變化,不呆滯,遇到上下文有相同字詞重復出現(xiàn)的情況時,就用近義詞代替,避免“同字重出”。這樣用詞造句的效果使意思表達得更加全面、深刻,氣勢更加充沛,語句更富有節(jié)奏感,不致讓人感到重復。這種用不同的詞語連續(xù)寫好幾句來表達同一個意思,既有排比又有對偶,句式整齊,節(jié)奏感強,就是寫賦慣用的鋪陳手法。這些鋪寫的語句像連珠炮一樣,讀起來朗朗上口,通篇具有氣貫長虹之勢,大開大闔,震懾力極強,讓人感到氣勢逼人,銳不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