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夏
房東卡爾的家是一棟兩層的黃色木房子,與左鄰右舍的七彩小木屋一道,在峽灣潔白的浮冰之上,像極了童話里的場景。
40來歲的卡爾是當?shù)匾幻鲎廛囁緳C,令人意外地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后來得知他是丹麥人。
格陵蘭屬于丹麥的一個自治領(lǐng)地,有6萬多居民,其中1/6具有因紐特人血統(tǒng)。他們多數(shù)是早期歐洲移民的混血后裔,也有不少卡爾這樣的丹麥人。
伊盧利薩特小鎮(zhèn)位于格陵蘭島西部,是格陵蘭島第三大人口聚居地,人口4500多,還有1800條雪橇狗。小鎮(zhèn)因伊盧利薩特峽灣而得名。伊盧利薩特在格陵蘭語中是“冰山”的意思。2004年,伊盧利薩特冰峽灣被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自然遺產(chǎn)名錄,這也是格陵蘭唯一的世界遺產(chǎn)。從此,這個遠在天邊的小鎮(zhèn)成為了格陵蘭最熱門的旅行目的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極地愛好者。
伊盧利薩特的6月正值極晝季節(jié),一天24小時日不落。這意味著再也不用只爭朝夕,也無須趕在天黑前結(jié)束,恰恰相反,許多活動是從晚飯后才開始。
被冰河灣包圍的伊盧利薩特小鎮(zhèn)像極了童話世界。
我們參加的第一項極地活動是午夜出海看冰山。晚上10點天大亮,小船從撒滿陽光的漁港出航。
船在密布的浮冰中穿梭。浮冰由小變大,航行了約十公里后,遇到冰封的海面。船破冰前行,船體切割冰塊發(fā)出刺耳的聲音,但冰層太厚了,船長下令放棄破冰,迂回向前。
越來越多如山體一樣高大的冰山迎面而來。冰山觸手可及,冰面堅硬如巖。導游告訴大家,這是原冰。這些冰塊有上百萬年之久,經(jīng)過擠壓氣泡被擠出,冰山晶瑩剔透,發(fā)出幽幽的藍光,使人有夢幻般的感覺。
不要小看這些冰山,海面浮冰看似不大,卻只是冰山一角,水下可是另一副面貌,有的深達數(shù)百米。傳說泰坦尼克號撞上的冰山就是從這里漂出的。事實上這里曾發(fā)生過冰崩引起的翻船事件,因此沒有政府頒發(fā)的通行證船只不可以通行。
船在茫茫冰海中穿行,海天一色,還有分不清是夕陽還是朝陽的光。大家只能不斷看表來判斷時辰。
午夜回到卡爾家,小木屋前的兩座樓房高的冰山已沒了蹤影,隨著水流又漂來不同形狀的浮冰,完全是個流動的冰雕公園。
極晝帶來興奮與困擾,感覺就像在倒時差。窗簾完全阻隔不了午夜的強光,使人夜不能寐,只好躺在床上看著窗外不斷漂來又漂去的冰山,聽著遠處冰山崩裂入海的聲音。
當?shù)厝说纳顓s不怎么受極晝的影響,依舊是朝九晚六的生活節(jié)奏。早上九點卡爾已經(jīng)開著他的大奔從機場拉了兩趟活,這會又忙著在自家新房子工地上忙活。他告訴我們,在島上蓋房子得提前一年向政府報批。這里冰封的土地無法種植任何作物,民生物資幾乎都依賴丹麥空運過來。短暫的夏天是蓋房子的好時機,他的住在哥本哈根的80多歲老父也趕過來幫忙,希望這個夏季能順利完工。
卡爾的妻子是因紐特人,因為極地強烈的紫外線,臉膛黑紅,顯得比實際年齡大些。我們只能用簡單的英文單詞交流。
因紐特人定居于此已有3000年以上。早期獨特的峽灣地貌吸引著北歐移民接踵而至,又因嚴寒和食物短缺紛紛離開,只有原住民因紐特人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依靠狩獵捕魚和獨特的生活方式在此扎根?,F(xiàn)在因紐特人受外面的世界影響很大,早已不是想象中穿獸皮、住冰屋的土著了,定居點的現(xiàn)代化程度之高出人意料。然而生活雖與外界接軌,民風依舊淳樸,我們在小鎮(zhèn)上遇到的當?shù)厝硕加徐t腆而真摯的笑容。
在小鎮(zhèn)住的幾天,除了博物館和小教堂外,碼頭和魚店是我們最喜歡轉(zhuǎn)悠的地方,一來可以第一時間買到新鮮的海魚,二來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當?shù)厝恕?/p>
碼頭停滿了摩托艇。這是因紐特漁民的漁船,夏季是比目魚、多春魚和北極甜蝦收獲的季節(jié)。一些人將一桶桶魚從摩托艇上卸下來,另一些忙著在拉網(wǎng)上掛上新鮮小魚做魚餌,為第二天的捕魚做準備。一位十來歲的因紐特小男孩友好地挑了一條大比目魚讓我們拍照,知道我們對鯨魚肉好奇,比劃著告訴我們小鎮(zhèn)魚店里可以看到。
國際捕鯨大會(IWC)允許格陵蘭土著居民在2015年到2018年期間每年捕獵176頭小須鯨、19頭長須鯨、10頭座頭鯨和兩頭弓頭鯨。和日本的商業(yè)捕鯨不同,捕鯨是因紐特人的世代生存方式。
魚店里有鯨魚、海豹肉出售。老板一邊聊著,一邊為客人們稱魚。問魚怎么吃,老板笑了,說還不是和你們吃牛肉一樣嘛,鯨魚肉就是海里的牛肉。的確,顏色一樣,都是紅色的?,F(xiàn)在早已不是吃生肉生魚的時代了,煎烤烹炸,做法和我們沒有什么兩樣。
格陵蘭島約四分之三被冰雪覆蓋,是除南極之外地球第二大冰原,冰雪總量為300萬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總量的5.4%。冰的重量使得島嶼中部下陷,形成一個海平面以下360米的巨大盆地。島上散布著高聳的冰柱,大陸冰川融化后滑進海里,分離成詭異的冰山。
著名的伊盧利薩特冰峽灣距小鎮(zhèn)中心兩公里,熟悉環(huán)境后我們開始計劃徒步前往。
通往徒步起點的路經(jīng)過了一大片雪橇犬場。雪橇狗遍布山坡,慵懶地享受著夏日假期。這是格陵蘭島特有的犬種,只允許在北極圈以北作為工作犬飼養(yǎng),用以狩獵北極熊和海豹,還能幫主人搬運魚貨。夏季是小狗出生的旺季,狗媽媽們非常警覺地看著路人。
依難度高低,冰峽灣徒步線路分黃藍紅三條,我們選擇難度適中的藍線開始。其實過了草地棧道后再無路可尋,只是用三種油漆隔一段距離涂一塊巖石,算是標示與指引。路雖不算陡峭險峻,但巖石光禿,時而上坡時而下坡,有時必須手腳并用才能穩(wěn)住重心。
走到山坡制高點,眼前是一個巨大的冰峽灣,峽灣里堆積著巨大的冰山,形如大山大嶺,冰河浩蕩,氣勢磅礴。
冰山的冰是由累積幾萬年的雪擠壓而成,最后形成廣大的冰原。冰原沿著山谷再被擠壓至地勢低的地方,一路形成一條條冰河,最后通向大海。部分冰會化成海水,部分形成散落海面的碎冰或是冰山。
伊盧利薩特冰峽灣是300萬年前形成的格陵蘭冰原上崩裂而出的巨大冰墻的一部分,浮動冰山經(jīng)過小鎮(zhèn)附近的迪斯科灣出??诨虼笪餮蟆1鶏{灣遺產(chǎn)保護范圍有4000平方公里,長70公里,深度超過1000米。峽灣里最大的冰山有兩公里寬,最高處高出海平面120米。
伊盧利薩特冰峽灣是地球第四紀最后一個冰川時代的杰出例證,對科學研究有著重大意義。據(jù)科學追蹤發(fā)現(xiàn),從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間冰峽灣并無太大變化,90年代后變化突然加劇,流冰速度由一年30~40米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每天40米,每年增長的冰超過35立方千米,占整個格陵蘭浮冰總量的10%。
伊盧利薩特冰峽灣看似與世隔絕,卻是反映全球變暖的第一現(xiàn)場。據(jù)說,如果有一天格陵蘭島的冰雪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5米,許多沿海城市都將成為巨大的游泳池。雖然聽起來還很遙遠,但地球變暖卻是個不爭的事實,今年7月北極部分地區(qū)氣溫就高達30攝氏度。
徒步藍線過后意猶未盡,又走完了黃線,一路上時而停下來,坐在巖石上靜賞絕美畫卷。 陽光下,古老的冰山晶瑩閃爍,如同在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