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忠明 編輯/易可
楊忠明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老上海飲食文化和歷史文化作家。
老半齋酒樓舊稱“淮揚第一家”,于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開業(yè),原名“半齋總會”,后改為“半齋菜館”。不久,因?qū)﹂T又開了一家“新半齋菜館”,于是又改名為“老半齋酒樓”。原設(shè)于漢口路湖北路口,民國初年遷至漢口路浙江路口,由開設(shè)銀行的幾位揚州人創(chuàng)辦。最早是個小餐廳,專供揚州籍的銀行職員在此休息,吃吃茶點,弄幾盤揚州菜肴,喝點小老酒。民國初年,小餐館搬到漢口路596號,擴大場地為二上二下的店面,更名為“半齋菜館”,由揚州人張景軒主持。上海舊籍記載:“在滬的鎮(zhèn)揚菜館中,自當首推老半齋。”
老半齋的主要菜點有水晶肴肉、煮干絲、白汁鮰魚、清蒸刀魚、清燉蟹粉獅子頭、熏鯽魚、炒云冬、煨淮魚、醋溜皮蛋、扣肉、粉蒸肉、出骨刀魚、菜飯、刀魚汁煨面、咸菜蹄子面、肴肉面、水晶饅頭、蝦仁燒賣、蟹粉小籠、翡翠燒賣、雪菜燴面、刀魚汁面、蟹黃湯包、蘿卜絲酥餅等。
關(guān)于“新半齋”的出現(xiàn),據(jù)老半齋伙計說,舊時的飯店生意競爭也激烈,20世紀二十年代,有一位在老半齋當賬房先生的職員,此人絕頂聰明,看見老半齋生意火紅,腦筋急轉(zhuǎn)彎,拉人在老半齋對面(今漢口路593號),也開了一家揚幫菜館,取名為“新半齋”。哎呀,這新半齋酒樓一開張,生意竟然大佳!賬房先生樂壞啦!老半齋老板一看,火了,心機一動,請人寫了一塊“老半齋酒樓”的店招掛在店門口,以示區(qū)別,又從揚州請來幾位大師傅,換上新的菜單,價格比新半齋更便宜。從此,老半齋站穩(wěn)腳跟,在滬上名氣大振。一批名人常來此品嘗,于右任喜歡吃老半齋的肴肉、蝦仁煮干絲、蟹粉獅子頭。狄平子、魯迅、柳亞子、嚴獨鶴、葉露園等文化名人也常常光顧此地。1998年老半齋酒樓遷到福州路營業(yè),面積1 500平方米,每天食客滿堂,生意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