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介入的勇氣與負責的敘事

      2019-04-30 13:31:50
      當代小說 2019年2期
      關鍵詞:小說

      介入的勇氣與負責的敘事

      馬 ?兵

      準備這期稿子時,趕上兩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

      其一是恰逢社會各界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不知不覺,新時期文學已經走過了四十載的歲月。遙想四十年前,正是文學唱響改革的先聲,不但全面參與社會討論,與時代保持敏銳共振,而且堪稱為民眾立言、傳遞民聲的最佳載體,其時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和改革文學接連潮涌,《班主任》《傷痕》《人到中年》《天云山傳奇》《芙蓉鎮(zhèn)》《喬廠長上任記》《禍起蕭墻》《新星》等作品都有著巨大的社會反響。當下文學的社會影響,其公共屬性與當年“全民文學”的盛況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語,其實這也是文學的常情。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失去轟動效應”的文學一直處在社會話語的潛流層,文學刊物大多訂數(shù)寥寥,即便是新世紀最有反響的底層寫作等思潮,其社會大眾層面的反響也是有限的。但足堪欣慰的是,當我們閱讀當下的文學作品,今日文學雖然并不再享有一個時代的“裁判者”或“立法者”的尊崇位置,不再為百姓追捧,不再是政策導向的依據(jù)或引導,但依然憑借不凡的體驗、洞察、敘事和想象力深度介入并闡釋我們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達中國經驗,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呈現(xiàn)中國本土文學的敘事智慧,致力現(xiàn)代漢語的美學實踐,是每一位有擔當有追求的小說家應有的一種寫作的倫理自覺。

      其二,時值年末,各類年度文學的評選和各種選本又緊鑼密鼓起來?!稉P子江評論》《收獲》《小說選刊》《中國作家》、中國小說學會等刊物和機構都在醞釀或已經發(fā)布了各自評選的榜單。將這些入選的作品做一統(tǒng)計,會發(fā)現(xiàn),除了個別作品齊齊出現(xiàn)在幾個榜單上,更多的作品則只入選了一種榜單,這里所體現(xiàn)的共識和差異耐人尋味。除了評委構成的不同、閱讀的偏向和刊物的風格之外,這些彼此歧異的上榜作品是否意味著一種共識的喪失,果如此的話,又意味著什么呢?筆者以為,這種榜單的差異現(xiàn)象也將是文學的一種新常態(tài):承認差異即是最大的共識,任何有志向的寫作者恐怕都不愿滿足僅做一個增量意義的小說家,而批評界對年輕代際的關注有時甚至體現(xiàn)為一種揠苗助長式的期待,其實體現(xiàn)的也正是希望有新銳的力量去沖破板結僵滯的審美秩序。因此,更多的作品出現(xiàn)在不同的榜單其實是值得鼓勵的事情,至少,它能輻射更多的寫作者,帶來更多的寫作可能。

      基于以上,我們在做年末的這期四季評時,注重從兩個角度來選擇作品:其一是介入生活的角度、寬度和深度,尤其是能否正確感知我們這個時代的痛癢,并加以賦形,且能提供反思性的思考。其二是在敘事層面能提供某種新質,未必一定是先鋒文學那類激進的文本實踐,但一定不是陳舊的敘事套路或章法的續(xù)貂。

      荒誕與真實之間

      韓 ?玥

      余一鳴:《立契》,《人民文學》2018年第12期

      中篇小說《立契》以小城固城作為故事發(fā)生背景,以沈根本家裝修和祖屋拆遷分家立契作為敘事雙線索,揭示了人性與利益、誠信與套路、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等多重矛盾沖突,同時聚焦代際隔閡。故事主要是圍繞于舅舅沈根本和外甥鄭萬山之間,與省城重點中學教研室主任沈根本相比,外甥鄭萬山簡直是不學無術和不務正業(yè)的典型,他從小就能跟著劁匠干為人不齒的動物絕育手術,好不容易被塞進省城的高中卻連大專也考不上,在工地做工卻只能堅持三天,還因喜歡胡吹海侃被人戲稱“三哈口”……可是就是如此不著邊際的一個人,卻能夠憑借專業(yè)技術在動物醫(yī)院混得如魚得水;也能深諳世情能屈能伸,為舅舅出謀劃策擺脫裝修危機;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甚至能夠把母親去世前唯一交代過要給他的拆遷款一股腦兒全部捐給動物保護協(xié)會。有的長輩費盡心機地想在拆遷款中分得一杯羹,而他卻對這筆錢不以為意。

      余一鳴素來是一個對現(xiàn)實生活有細致觀察力的人,他能夠迅速捕捉到現(xiàn)實生活中像“三哈口”這樣的“異類”,在對金錢和物質的鼓吹甚囂塵上的時代,總有一種人不為外物所累,卻并非不通世情人情,一些行為看似十分荒唐實則大智若愚。他們沒有上一輩人固守的執(zhí)念,甚至愿意消解和抹殺掉老一輩“為兒子爭婚房”的意義,卻反而可以從對生活的曠達和坦誠中收獲“自己的園地”,而這類典型人物的塑造無疑顯示出作者對當下人們生存境遇和代際差異的關注。同時作者也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他游刃于對往事的追憶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表達,倒敘、補敘、插敘運用其中,情節(jié)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卻并不生硬難讀。對內容和形式的雙重把握意味著作者在對小說“寫什么”給以關注的同時,并未拋棄對小說“怎么寫”的探索,從而體現(xiàn)出作者較高的藝術水準。

      李延青:《發(fā)小們的病》,《長城》2018年第6期

      《發(fā)小們的病》一文聚焦的是改革開放后農民和農村生活的變遷。文章借助已經進城的“我”,與一直留在故鄉(xiāng)的兩位發(fā)小逢時和天民之間數(shù)十年深厚交情的書寫,反映出鄉(xiāng)村世界變遷中諸如村干部管理的渙散無力、生態(tài)環(huán)境極度惡化、淳樸民風漸漸淪喪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而小說著重關注的“發(fā)小們的病”,不過是逢時和天民兩人各懷“心病”。作為村干部的逢時希望買下天民的“八畝地”用以建座帶花園的院落,帶頭建設美麗鄉(xiāng)村;天民則依然懷著對舊時鄉(xiāng)土的眷戀而堅持認為土地只能用來種莊稼,對逢時給出的高價無動于衷。逢時與天民意見的不合,實際上反映的是在時代大潮下激進的走農村現(xiàn)代化道路與固守鄉(xiāng)土本分之間的矛盾。在小說后半段逢時因患肝癌晚期而與世長辭,似乎也隱喻著,若以青山綠水變?yōu)楦F山惡水為代價,僅關注經濟利益而不重視長遠規(guī)劃,鄉(xiāng)村的命運必將不容樂觀。在小說的最后,天民不僅將“八畝地”貢獻出來為逢時安葬,也有意接替逢時村支書的位置帶領農村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日益凋敝的鄉(xiāng)村世界終于有了重新燃起的希望。

      小說從“我”得知自己發(fā)小天民得了“精神病”開始。身為村干部的逢時想買村里的基本農田(天民的八畝地)“建座帶花園的院落”,響應上級“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號召;但天民卻一直犟著不賣地,直到他說出了內心的深層考慮:“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家經濟條件好起來,卻又失去了原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所謂的“美麗鄉(xiāng)村”,這是失而不是得。

      故事本身是簡單的,但其可貴之處就在于沒把道理硬塞給讀者,只是呈現(xiàn)了人世間的畫面,語言質樸干凈,把更多的思想內涵以留白的形式留給讀者去咀嚼填充。不少論者認為李延青的小說有味道。這“味道”正是小說的意蘊,能感知卻說不清楚,越說不清楚越想觸摸。作者用質樸自然的語言讓我們看到了當前鄉(xiāng)村所面臨的社會問題,也展示了個人在歷史進程中的無奈,發(fā)小們的“病”是傳統(tǒng)中國農耕文明在飛速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失落與尋找,也是在對我們這個時代發(fā)問。發(fā)小們的“病”不過是個引子,整個鄉(xiāng)村或許都病了。作者在貌似不經心的敘述中,卻以自己的方式觸及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最核心的問題。目的不為指出得了病,而是在引人思考,關于人際關系、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等等。作者似在敘述中化解了矛盾,但思考卻沒有隨小說結束而停止。

      但好在,面對著這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鄉(xiāng)村問題,還有如同天民這樣的思想者與行動者存在。敘述者“我”驚嘆發(fā)小天民已成為社會學家,充分證明或許只有如同天民這樣的選擇,才有可能給日益凋敝的鄉(xiāng)村世界帶來改變的希望,真正實現(xiàn)“漁樵以樂勤儉傳家久,耕讀為本詩書繼世長”。

      李延青是一位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家,他恪守民間立場,雖是寫鄉(xiāng)村卻并不將眼光局限于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之美的表達,他能敏銳地捕捉到鄉(xiāng)村在與城市文明的沖撞中顯示出的鄉(xiāng)土創(chuàng)痛,感受現(xiàn)代化背景下農民內心的訴求和變化,并試圖為鄉(xiāng)村的長遠發(fā)展給以合適的解決方案:只有更多像天民這樣對現(xiàn)代文明懷有足夠警惕的人投入到鄉(xiāng)村建設,才有可能為日益凋敝的鄉(xiāng)村世界帶來改變的機會。同時,文章以城里人“我”的視角看待農村的諸多問題,似乎也包含了作者對城市與鄉(xiāng)村話語權威的審視,無論是逢時讓“我”勸天民賣地,還是多霞嫂子拜托“我”解決低保事宜,還是天民企圖獲得“我”的理解和支持,他們都是以求助的姿態(tài)對待已經成為城里人的“我”,正如魯迅《離婚》中的七大人一樣,城里人似乎扮演了明理人的角色。而這也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鄉(xiāng)村文化中心的地位讓位于城市、鄉(xiāng)村被邊緣化、鄉(xiāng)村衰敗的事實。如此看來,作者不僅能以文學的方式為鄉(xiāng)村的發(fā)展開出藥方,同時其幽微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見解也不容小覷。

      陳德謨:《朋友圈》,《莽原》2018年第6期

      《朋友圈》一文講述的是進城務工的馮小雨不期然間通過微信認識了從官場退休的胡先生,兩個原本陌生的人卻在接觸中漸漸體會到對方生活的艱澀。孩子上學、老人生病、丈夫入獄……樁樁件件都令馮小雨手足無措,而看似儒雅風光的胡先生,也因退居二線而感受到人走茶涼、人情薄如紙的冷漠,兩人因此產生惺惺相惜之感。仔細體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兩個人身份、地位、境遇不同,卻同是游離于城市生存法則之外的同病相憐的人:馮小雨作為從鄉(xiāng)下進城的“打工妹”,一方面,她沒錢沒背景沒本事沒學歷,也沒有城市“朋友圈”,所以她無力解決孩子上學等一系列難題;另一方面,她處處受到城里人的排擠與欺騙,餐廳老板曾覬覦她的美貌想培養(yǎng)她當小三,城市雇主看不慣她鄉(xiāng)下人的“老毛病”經常呵斥指責她,城市并未給她一些理想中的溫暖與包容。情況在身為城里人的胡先生這里也沒有更好一點,他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卻并不能“遵守官場的規(guī)則,像蚯蚓一樣以屈求伸,退一步進兩步”,最終在不得賞識中無奈地退休,只能通過為陌生人提供幫助的方式彌補自己一生壯志未酬的遺憾。

      值得稱道的是,文章結尾沒有落入慣常的俗套,這兩個同病相憐的人并未因惺惺相惜而做出越軌之事,他們自始至終都僅維系在柏拉圖式的情感層面。除此以外,作者似乎也在引導讀者思考另外一個話題:為何權力、關系、金錢、欲望、人情掩蓋之下的“城市病癥”,卻搖身一變成為人們司空見慣、心照不宣的“城市法則”;那些原本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潛規(guī)則,卻成為人人心中默許的城市綱領;而按規(guī)矩辦事、正直善良卻被看做是無能之舉!實際上,這些畸形的觀念不僅傷害著以馮小雨為代表的對城市懷有憧憬和理想的打工者,更傷害著胡先生之類對待工作兢兢業(yè)業(yè)、恪守本分的城市建設者。面對如此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怪象,我們不禁想要反問一句,“從來如此,便對么?”

      曉蘇:《城鄉(xiāng)之間的那個午覺》,《作家》2018年第12期

      《城鄉(xiāng)之間的那個午覺》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說。故事是圍繞一次被煞費苦心安排的約會展開的,講述的是大學教授詹固和職業(yè)學校女教師高芝約定到知音客棧“睡午覺”,卻因各自心懷鬼胎而不了了之的故事??此苹恼Q的結局實則有其必然性:詹固教授渴望通過與異性約會的方式“浪漫一次”,但他卻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他“從約會的形式到約會的地方,再到約會的酒店,前后整整考慮了兩個月”。因為他必須要選到一個“隱蔽而安全”、“實惠而便宜”、“神秘而浪漫”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他愛惜名聲、貪圖便宜、追求情調的要求,盡管他最終選定了位于城鄉(xiāng)接合部的知音客棧作為約會之地,但如此大費周章早已引起約會對象高芝不滿,小說極具荒誕感的是,高芝曾四度想取消約會卻仍舊赴約,是因為她希望詹教授能夠幫她把工作調回城市,所以不惜以獻身為代價。最終這次“午覺”在高芝真實意圖的袒露和詹教授的臨陣脫逃中不了了之,直到最后兩人甚至還沒有正式見面。

      盡管身為大學教授,在文學世界里曉蘇卻始終有著作為作家的堅守,他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旨趣,始終與主流文學敘事圈保持距離:他并不追求精英敘事甚至宏大敘事,也不求深刻意義的建構,而是將敘述重心放到情調的渲染和趣味的傳達上,卻也能夠使讀者在品味戲謔的語言之余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鏡像,這其中不乏對詹教授和高芝之類知識分子的揶揄、嘲諷,或者是同情。詹固教授的膽小虛偽、高芝女士的現(xiàn)實功利,其實是城市里千千萬萬飲食男女真實生活的寫照。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文章話題涉及兩性關系,但并非將此作為吸引讀者閱讀的噱頭,這只不過是作者觀照現(xiàn)實的方式,“寫有意思的小說”才是作家曉蘇的最終歸宿。

      生活的可能在別處

      孫蘊芷

      孫頻:《河流的十二個月》,《十月》2018年第6期

      大片的荒漠,無盡的戈壁灘,長河與落日,紅色的月亮……在孫頻的小說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西北元素,也許只有在這般荒蕪與闊達的天地間方能展示出人的最終選擇與無盡可能性。在新作《河流的十二個月》中,小說開頭引用了林白的《過程》一詩,從一月到十二月,從相遇到分離再到一切渾然大雪彌漫之地,仿佛一切從未發(fā)生過一切卻又都是新的開始,恰恰與小說《河流的十二個月》存在著某種印證。

      小說中主人公諸如孫頻其他的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又是一位女性,一個名叫李西梅的作家卻不想寫作,于是從北京來到西北更換名字成了“大漠旅館”的老板李鳴玉,而與她相遇的有在西北做水利研究的王博士,有曾經做過潛艇兵的儲東山,有哈薩克族的警察張谷來,四個人懷揣著各自的隱秘在大漠旅社相逢,每個人都希望在這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地方獲得內心的安寧,獲得重生,卻發(fā)現(xiàn)曾經使他們逃離的東西仍然存在著,仍然在這片荒漠之中。作家李西梅在來到西北之前租住在一間80年代的老房子里寫作,出了幾本書,卻沒有幾個認識她的讀者,為了生計要給廣告公司寫軟文,再花錢出書……于是她不想寫了,也不想再在那座擁擠、冷漠的城市里如老鼠一般每天在地下鉆來鉆去,她渴望在這個荒蕪的戈壁灘上開始新的生活,她在逃離寫作,卻發(fā)現(xiàn)寫作仍然彌漫在她周圍。而選擇在西北做水利研究的王博士是一個把體面和尊嚴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人,因為發(fā)論文與晉職稱的壓力讓他逃離北京來到這片戈壁灘,因為不想讓別人看穿他的窘迫而編造自己有老婆女兒,自己在北京有一所大院,實際上他從未談過戀愛,他在北京連自己的房間都沒有。小說中在“大漠旅館”打工的儲東山曾因吸毒被抓,而他來到這里的原因也是“原來我以為只要一直往西走,走到新疆,走到大沙漠里,就不會有人知道我的事”。他無比渴望自己寫的詩能夠發(fā)表,像一種重生的信念一般。而哈薩克族的警察張谷來則是一個熱愛文學卻蹉跎幾十年仍是一個小科員,只能每天借酒消愁。

      這四個經歷不同但卻頗為相似的人偶然間相遇,某種意義上他們是生活中的失望者或者說失敗者,他們選擇逃離人群,在一個荒漠、杳無人煙的地方試圖開始新的生活,將從前挫敗的自己掩埋。小說結尾以王博士的自殺,警察張谷來去大漠旅館調查這起案件結束,結局有些突兀同時也潛隱著作者悲觀情緒,總有一些是永遠無法逃離的,而死亡成了對抗這種絕望的最好方式,結尾的一片白茫茫大雪恰恰隱喻了一切都從未改變而一切又將是新的開始。

      李雷《入學》,《當代》2018年第6期

      李雷的《入學》,從孩子的“幼升小”這一極為尋常的事件出發(fā),劉學鋒的生活像一副多米諾骨牌一般觸發(fā)、加速乃至失控。而劉學鋒的生存困境不只是他一個人的,而恰恰代表了一類人,他們身上有著對大城市生活的期待與幻想同時又不自覺背負著“外地人”這一名稱的隱痛,他們渴望能真正成為一個“大城市人”卻時刻面臨著“被驅逐”、“渺小卑微”的生存困境,作者選取了“幼升小”這一視點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外地人“一地雞毛”般窘迫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本身的變幻莫測。小說以一連串人物的出場為序,所有的人物關系網都是由劉學鋒的兒子劉玉喆“幼升小”這一事件發(fā)散而來,劉學鋒從最初覺得“沒啥大不了的事”,到暫住證無法補辦,材料審核無法通過導致劉玉喆面臨“大城市”的失學危險再到劉學鋒的“面癱病”,開始考慮辭職全家人回老家生活,而與此相關聯(lián)的人物依次出場,同為外地人卻暗中較勁的袁韶聲,冷臉“拒人千里之外”的小學校門口保安,審核材料的圓臉姑娘,頗有同情心但無力幫助的警察大姐,居高臨下的派出所所長,表面熱情親切實則油滑拖沓的傅哥以及虛偽套路的“恩師”朱詩華等等。對于劉學鋒而言,看似平靜安穩(wěn)的“大城市”生活實則處處充滿“挑戰(zhàn)與危險”,而他多年打拼的生活以及全家人的夢想可能因為一個“暫住證”而瞬間化為泡影,他所體驗到的大城市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實質則是“冷漠”,“再好的朋友也只是點頭之交”,這座擁有著豐富的物質、文化的大城市卻在“想方設法地排擠自己”,他一次次奔波又一次次期望落空,大城市在踩壓他的尊嚴,驅逐他—這個“外地人”,他游走在所謂的大城市與老家之間,更像是一個生活中的“零余者”。小說最終設了一個饒有意味的開放式結局,劉學鋒單位的“大領導”來分社視察,而平日唯唯諾諾的劉學鋒說了一句總結年度金句“孩子上學的事太上火了”,而此時對于劉學鋒來說這可能是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希望,也是他最后的抗爭,小說結尾并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而這也正是映射生活本身的不可捉摸與波濤洶涌。

      王占黑:《清水落大雨》,《小說界》2018年第6期

      在90后作家王占黑的作品中,如她的小說集《街道江湖》《空響炮》中表現(xiàn)的主要是城市中被遺忘的舊社區(qū)、舊街道中的退休、下崗的人或者是外來的務工人員。而最近王占黑在《小說界》上發(fā)表的《清水落大雨》這部短篇小說中選取的是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往安于現(xiàn)狀的街道人物而是一個逃離舊社區(qū)渴望走向大城市的現(xiàn)代女性,小說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李清水在這條與母親、與舊社區(qū)對立逆行的路上發(fā)現(xiàn)曾經想丟棄的卻在自己的身上無比相似地顯露出來。小說開頭以李清水姆媽對她的誡告“小姑娘家,年初一不作興喝湯的,喝了湯,出嫁那天就要落雨?!倍钋逅畧?zhí)拗將一碗湯喝完,母女之間緊張對立的關系從此處便可窺知。而“下大雨”這一尋常的天氣在李清水的眼中卻成了無法跨越的一道深溝,在她結婚的當天下的大雨以及婚后與丈夫之間微妙復雜的關系更像連綿不休的梅雨對人的壓抑甚至窒息,而更深層次上李清水對于大雨的恐懼與厭惡來自于她的母親,她越想擺脫母親的束縛越想撇清與母親之間的關聯(lián)卻發(fā)現(xiàn)所有母親的性格習慣都在她的身上浮現(xiàn)出來,比如對陽光瘋狂的執(zhí)念,瘋狂的曬被子,比如尖刺的嗓音、易暴的脾氣……而小說中表現(xiàn)的主人公李清水另一層次的逃離即是對她曾經生長過的小城,舊社區(qū),舊房子的逃離。在那里有她最大的傷痛,母親與父親在老房子中無休止的爭吵,直到父親離開,轉變成她與母親“戰(zhàn)斗與共存”的對立關系,因而她渴望結婚,逃離母親,逃離老房子。然而現(xiàn)實卻是雷同又刺目,她的新房仍然是位于老舊社區(qū)之中,仍然是見光與通風都很困難的老房子,而她的婚姻也像潮濕的衣物一般,不曬就會發(fā)霉。而小說中李清水母親在她結婚前毫無征兆的離世,突然失卻母親使得原本排斥母親的她開始想念那個敲打她的女人,想念那所讓她痛苦壓抑的老房子。小說以雨后天晴出現(xiàn)的彩虹結尾,暗含著李清水對于母親,對于往事的釋然和放下,一個從母親的對立面走向母親的人,開始能正視自己的過去,去面對精神世界中不可填平的黑洞。

      張漫青:《回形針》,《上海文學》2018年第12期

      張漫青的《回形針》用極細膩的筆觸勾畫出兩個女孩從少年到成年處于截然兩極的人生軌跡,冷靜克制的語言展示了人生中一些不可逆轉的相似性,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悲哀和蒼涼。小說中有一座像回形針似的住宅樓,“每一戶人家都是從客廳開始,客廳通向一個臥室,再通向另一個臥室”,所有的生活在這里似乎是展露無遺的,但卻又隱藏著無數(shù)的秘密。小說中圍繞著兩個女孩阿貓和王秋麗的故事展開,她們有著在這座回形針似的房子中成長的共同記憶,她們曾經是無話不談的閨蜜,直到高中畢業(yè)兩人考入了相差甚遠的大學,王秋麗一路開掛,出國留學,成為銀行行長,嫁給年輕有為的胡總,過著高檔奢華的生活;而阿貓,正如這個綽號一般,總是在喪失著選擇權,她極力躲避與王秋麗相見,像一個失蹤人口一般,她輾轉于文員、啤酒妹、茶藝姑娘等工作,卻不知自己的人生應該走向哪一個方向,而她自己也始終處于被遺忘的角落。然而人生總是存在著一種不可言說的相似性,擁有一切的王秋麗與一無所有的阿貓都曾在她們12歲的時候,在那座回形針似的房子里被她們的鄰居,那個英語老師引誘性侵,所不同的是兩人對待這段記憶的處理方式也決定了二人今后的人生軌跡,每個人對待同一件事情的記憶都不一樣,有的人如王秋麗選擇性地對這段記憶進行遺忘,忘記再去重新開始,而后者則如阿貓,始終背負著深深的羞恥感和悲傷,這段記憶在她成年后愈發(fā)清晰,直接影響了她面對人生的信心與勇氣。“回形針”似的房子對于阿貓而言更像是一個隱喻,即你總是無法逃離那段記憶,正如走在回形針之中,只能循環(huán)卻無法走出。

      底層書寫的深度開掘

      李斐然

      王祥夫:《護工牛秋麗》,《鐘山》2018年第6期

      王祥夫的《護工牛秋麗》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醫(yī)院護工的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帶我們走近了一對夫婦身體和心靈所遭受的創(chuàng)痛,是關于生命真相和人類心靈的一次極致袒露。

      牛秋麗為了賺錢養(yǎng)活家庭當起了護工,專門護理植物人,工資可觀。植物人和妻子趙老師是科研所的退休職工,因趙老師身體不好,牛秋麗成為了全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五天假期,如同扎根在病房。小說沒有用大篇幅來寫牛秋麗是如何護理植物人的,而是借助牛秋麗和丈夫白剛強的對話以及趙老師為照顧植物人而累倒的情節(jié),側面體現(xiàn)出了這份工作的不易。但苦和累并不是農村出身的牛秋麗的心病,她總覺得心中有愧,既希望植物人快點死去,可憐的趙老師可以早日解脫;又希望他不要死,這樣自己還能繼續(xù)干著這份收入可觀的工作。每當她看到趙老師瘦小干枯的身體,滿頭的白發(fā),她都覺得這根刺在刺痛她,“其實只要一拔那管子,什么事都沒了”。

      直到過完五天年假匆匆趕回病房的牛秋麗發(fā)現(xiàn)趙老師為照顧植物人而累倒,她小聲嗚咽著終于拔掉了植物人的“管子”。也許在外人牛秋麗看來,她幫助趙老師獲得了“解放”,但她的行為卻實實在在地背離了“護工”這個名字。小說中趙老師并沒有過任何抱怨,她一心希冀著丈夫有一天能醒來,為丈夫的一點點變化而欣喜若狂。不知作者是否在其中暗示著當下,對每一個這樣的家庭來說,做到真正的放棄并不簡單,若“進”,沉重的負擔也許會壓垮整個家庭,正如趙老師家一般;若“退”,選擇拋棄自己的骨肉血親,內心的譴責和外界的非議更是萬箭穿心,無法釋懷。

      小說深層的意義在于,無論器質性的或是心因性的疾病都是生命中無法逃避的一部分,都會導向身體和心靈的陷落。小說在新年的鞭炮聲中戛然而止,第二天本應該是“走出六六大順”的初六,但牛秋麗卻不知即將要面對怎樣的命運,在這樣愈發(fā)強烈的對比中,給小說蒙上了悲涼沉重的色彩。

      徐衎:《蘋果刑》,《收獲》2018年第6期

      80年代末出生的徐衎,常在作品里寫被壓抑的人的欲望,或者說是被循規(guī)蹈矩的日常生活壓抑的人的欲望?!短O果刑》這一篇卻有了一點小小的變化。故事從黃阿姨下崗后展開,恰巧趕上了福利院推出孤殘兒童家庭寄養(yǎng)政策,于是她認領了腦癱兒李李和唐氏綜合征兒唐唐。黃阿姨像訓練小動物似的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李李和唐唐,還因此意外獲評了道德模范。生活正漸漸步入正軌之時,黃阿姨得知丈夫因性放縱得了梅毒而自己也有感染性病之虞后,邁出了超乎日常生活軌跡的一步:向水果店的老鄧求愛。此時回看“蘋果刑”這個題目,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有雙關之意,一方面,“蘋果刑”是黃阿姨在教育李李和唐唐時所用的懲罰措施,而另一方面,時常去老鄧那里用熱帶水果換蘋果的“孤寂的”黃阿姨,壓抑著自己的內心欲望,又何嘗不是在“受刑”?

      身處逼仄的生活格局,令人窒息的熟人社會,黃阿姨不得不承受更多眼熱的目光,沉重的監(jiān)督和盯梢之下,她該如何安置內心深處的隱痛,釋放飽滿的欲望?小說里,黃阿姨對橘子、獼猴桃的寸寸摩挲,是充滿愛欲的撫摸;獼猴桃一根根豎起來的絨毛,是黃阿姨怎么也壓伏不下去的欲望。這些都是隱喻。作者慣用工筆細描,他捕捉人物具體而微的容止態(tài)度,津津樂道,不輕易揣測或言明每個人表皮下的面目,因此讀者也需要相應地進行“猜謎”游戲,作出自己的判斷。

      細細品味起來,作者幽默的語言之下其實隱藏著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小說從一開始就暗示黃阿姨并不是所謂的“道德高尚”的模范:狠心送癡呆的老母親去養(yǎng)老院,假意惺惺地供養(yǎng)菩薩,刻意保持與老鄧的距離。作者反倒是利用旁觀的丈夫老黃和梅阿姨,替讀者點出了黃阿姨的“真面目”。故事的最后黃阿姨似乎與自己完成了和解,在李李雜亂無章的詩歌中終于如愿以償?shù)厮?/p>

      弗洛伊德之后,現(xiàn)代人接受了這個假設:人的欲望屬于無意識范疇,它不受理性指導、很難規(guī)約,類似于洪水猛獸。徐衎這么來寫江南小鎮(zhèn)的故事:大部分人為生活的一飲一啄奔忙,壓抑和無視欲望。但本在鐵屋子中沉睡的欲望,驚醒后卻沒有改進人生的勇氣和能力,結果只能是用更大的力氣把睜開的眼閉上,繼續(xù)壓抑自己。也許這是作者在看似圓滿的結局里深蘊的悲涼境地。

      潘紹東:《天涯歌女》,《湖南文學》2018年第12期

      潘紹東發(fā)表在《湖南文學》第12期上的《天涯歌女》借電影《馬路天使》的主題曲題目為題目,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溫情卻凄苦的愛情故事。仙音自小跟隨母親陽雀子學唱山歌,年輕時“曾是十八里天厓嘴無人能比的歌女”,村民們也把仙音叫做“天厓歌女”。同學永昌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擠掉兩個競爭對手成功地迎娶了仙音,兩人恩愛多年,誰料晚年卻因意外摔成了腦中風。永昌為喚醒自己的“婆婆子”,也為了完成年輕時向仙音許下的承諾,決定自費為仙音出書——整理仙音年輕時唱過的山歌。四處借錢、多方求助后,好不容易等到拿書的那天,結果永昌因為太過心急一直催著加油門而出了車禍,當場死亡。

      小說的語言非常質樸自然,人物之間的對話有湖南本地的風味,故事講述中穿插著山歌的韻味。不疾不徐的敘述中,每個人物都刻畫得恰到好處。人美心善唱歌好聽的仙音,老實肯干愛老婆的永昌,孝順又明事理的兒子兒媳,身在高位又能為村民著想的村支書德順……小說中處處彌漫著溫情和樂的氛圍,即便最后永昌死于意外,也沒有過分悲傷的情緒?!坝啦裨谒蓸鋷X,通向墳頭的小路上還殘存著斫掉松枝后的油脂氣息。幾只灰喜鵲被人聲驚起,如一支支天藍色響箭射向遠方的稻田。”也許在作者看來,永昌是沒有遺憾的,如果他也得知見到自己的書的仙音“眼里有一片熱淚淌出”。

      在溫情的敘述之余,作者也在向我們傳達一些深層次的思考。作為農民的永昌都知道仙音的山歌是“雙江灣祖輩人傳下來的”,是他們村的遺產,為什么有關文化部門卻沒有有效的舉措,沒有專門負責的人員,甚至沒有基本的重視。除山歌以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否已經迫在眉睫了呢?當像仙音這樣的傳承者們一位位離我們而去,我們又是否還能保留下這些古老而神秘的記憶?

      本欄責任編輯:段玉芝

      猜你喜歡
      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何為最好的小說開場白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7:06
      小說課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我們曾經小說過(外一篇)
      作品(2017年4期)2017-05-17 01:14:32
      妙趣橫生的超短小說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29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閃小說二則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1
      沙洋县| 定结县| 麻江县| 孟州市| 横峰县| 乌拉特中旗| 龙山县| 鄂温| 静宁县| 秭归县| 若尔盖县| 洮南市| 东安县| 保德县| 平邑县| 开阳县| 呼和浩特市| 前郭尔| 雅安市| 连城县| 龙口市| 南木林县| 大同县| 宣汉县| 邢台县| 玉门市| 罗山县| 西昌市| 慈利县| 阿瓦提县| 房产| 台江县| 平罗县| 太保市| 海盐县| 南投县| 汤原县| 大渡口区| 安达市| 东平县| 永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