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濤
【摘 要】慧識的開發(fā)啟迪和培養(yǎng),就蘊藏在中國的語言和文字中。中華古代祖先設計的中國語言和文字,是符合人類生理學和大腦結構特點的慧智雙運的載體。我們在聽誦和誦讀富含祖先大智慧和高尚道德的經(jīng)典篇章的過程中,就能夠全面地獲得高尚道德營養(yǎng)與智慧的開發(fā)和啟迪,從而實現(xiàn)開啟智慧頭腦,造就新世紀人才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校本課程;國學教育;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機。通過國學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誦讀中明德修禮、揚榮拒恥,獲得道德熏陶、提升人文修養(yǎng)、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通過國學資源還能開發(fā)大腦的質層和核心層,產(chǎn)生開慧益智的功效,實現(xiàn)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從而造就出具有道德心靈和慧智頭腦的有用之材。
本人認為,可以借助校本課程建設中國學教育的文化資源,幫助學生建構具有現(xiàn)代性、民族性的“人格對話”“知識對話”“情感對話”的自信心和審美需求。同時,語文校本課程的國學資源開發(fā),還可以彌補國標課程“千人一面”的局限,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習多層次的需要。
一、國學資源開發(fā)的重要性
1.國學教育資源有利于加強語文課程與學生的生活銜接
國學教育資源融入選修課程體系建設中,充分體現(xiàn)出語文作為母語課程最大的特點,即“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特性。因此,選修課程的教學目標,突出了語文學習與民族文化、現(xiàn)實生活相關聯(lián)的內容,這一特征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上是非常明顯的。例如,小說和戲劇系列目標的學習設置,就是要實現(xiàn)“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
2.國學資源有助于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法
語文課程的選修課,分為五個系列。這是因為不同的文體具有各自獨特的文學特征。針對不同的文學體裁,指導學生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例如,古典詩歌和古代散文的學習,選修目標要求“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詩文名篇”。這實際上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國學教育基礎,才能完全達到該部分內容的學習要求。因而在教材選擇上,可以側重選擇先秦兩漢的文章指導學生積累文言常識、理解文意,選擇諸子散文指導學生誦讀與理解,選擇唐詩宋詞要求學生背誦鑒賞。所以說,國學資源在不同文體的系列學習中,有助于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法的掌握。新《課程標準》對于學習方法的重視,依然滲透進選修課程目標之中。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有利于舉一反三,為后繼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3.國學資源的豐富性,有助于學生多樣化的學習實踐
在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中,讓學生參與進來的原則,與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學生體驗式的創(chuàng)作活動目標是一致的。語文選修課程目標中提出了各種系列學習活動的學習要求,提倡嘗試各種文體的創(chuàng)作活動。例如,詩歌朗誦、課本劇表演、演講與辯論等,這方面國學資源的豐富性,完全可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第二課堂的學習實踐內容的多樣化。我校對開展學科活動非常重視,特別是高中語文組,每學期本備課組都要精心策劃和組織與教學活動緊密聯(lián)系,既突出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又為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既有緊扣課本教學內容和進度的詩歌朗誦會、課本劇表演、演講比賽、辯論會、作文競賽等活動,也有傳承經(jīng)典、繼承祖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誦讀、成語改錯競賽、名句名篇默寫、名著閱讀交流會等,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國學經(jīng)典,在活動中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充分體現(xiàn)出發(fā)揮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在新課程改革以及學校特色建設中的有效作用,使校本課程與新課程共同成長,與學生共同成長。
二、國學教育資源是中華民族不竭的思想動力
校本課程建設的創(chuàng)新,來源于課程內涵的文化屬性;同時,也是育人的本質要求。國學教育資源是中華民族不竭的思想動力,在中學語文教學階段,將國學資源納入到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fā)中,也是語文學術研究活動永保生命力之關鍵。文化的本源是立足于傳統(tǒng),功能是啟發(fā)和引導后來人的文化自覺性。因此,在尊重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運用現(xiàn)代教學方式來發(fā)掘傳統(tǒng)、超越傳統(tǒng),其關鍵在于傳統(tǒng)德育資源的生命本質——育人。中國傳統(tǒng)的德育思想,雖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作為一種倫理規(guī)范,一經(jīng)提出,其思想性包含著一般性、普遍性和超時代性。吸取其精華,就是國學資源在語文校本課程建設與開發(fā)中的轉化與創(chuàng)造過程。
道德價值的直接教學在促進個體道德學習的效率和建構新的道德原型方面具有獨到的作用。國學在育人功能上,具有構成道德意識活動先在形式和傾向性的資源性功能特征。它是祖先精神遺存和個體后天經(jīng)驗的凝結。作為心理形式的道德原型,通過先天制約與后天的建構與統(tǒng)一,完成自身的傳承與發(fā)展。例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思想,其主體化的價值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德育資源中,其思想性在古今育人教育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價值作用。這樣的國學教育實例還可以舉出很多,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等。在市場經(jīng)濟充分發(fā)展的今天,利益關系已經(jīng)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社會問題。泊來的功利主義和消費主義對當代中國的社會思潮影響也是非常突出的,因此,如何利用國學資源中關于義利關系的價值判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文化觀,其道德價值是不可低估的。如《論語》中“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義然后取”“君子思義而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等,這些思想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精華的傳承,是民族文化自覺與發(fā)展的基本社會責任。因此,國學資源傳承的正確方式是: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德育及其思想性,看成一個可以超越時代的價值認同的資源有效體。吸取其精華,摒棄其糟粕;結合時代特征及審美價值需求,將國學資源的教育功能實現(xiàn)現(xiàn)代轉化。提高學生歷史文化知識,以及民族文化認同的文化自覺性。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社會主義新型德育建構,才能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文化建設的問題。
中國傳統(tǒng)德育思想是一個大的系統(tǒng),其中包含著各家各派對德育作用、功能、主要內容及方法等的認識成果與智慧。在漫長的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儒家的積極進取,仁者愛人等德育思想無疑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幾乎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德育思想發(fā)展的主流,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倫理文化的形成起了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作用。
慧識的開發(fā)啟迪和培養(yǎng),就蘊藏在中國的語言和文字中。中華古代祖先設計的中國語言和文字,是符合人類生理學和大腦結構特點的慧智雙運的載體。我們在聽誦和誦讀富含祖先大智慧和高尚道德的經(jīng)典篇章的過程中,就能夠全面地獲得高尚道德營養(yǎng)與智慧的開發(fā)和啟迪,從而實現(xiàn)開啟智慧頭腦,造就新世紀人才的教育目標。
人的一生中,最佳的慧性開發(fā)和道德品質的培補和提升期,男性是16歲以前,女性是14歲以前。由于智識儲存于大腦的皮層,對大腦的中間質層、核心層的慧性具有屏蔽性。而這一階段其屏蔽性較弱,所以這一階段也就成了啟迪大腦慧性生理功能的最佳時期。中華德慧智教育緊密圍繞這一人生最佳的可塑期,通過聽誦和誦讀等方式,借助聲波、語言、文字的全面?zhèn)鲗?,將祖先的高尚道德和智慧信息全面地鑲嵌在孩子的心靈和大腦之中。
流傳千年被尊為經(jīng)典的篇章,富含了祖先的智慧,匯集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接受祖先大德大慧的影響,那么一大批具備豐富科學創(chuàng)造能力的新世紀人才,必將在我們這個時代成長起來,實現(xiàn)民族的振興與和諧社會的建立,使國家更加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熊春錦.中華國學道德根[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2]熊春錦.國學道德經(jīng)典導讀[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3]老子.熊春錦??保碌澜?jīng)[M].國際文化出版社,2007
[4]秦安教體育局編.中華經(jīng)典古詩文讀本[M].甘肅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