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滌環(huán)
5月正是江南各地早稻的營養(yǎng)生長期,此期必須有適宜的溫度條件,早稻才能生長出高產苗架及相應的群體。但這個時段往往頻繁地出現稻農所說的“五月低溫”,一般多出現在5月中下旬,日平均氣溫小于或等于20℃,連續(xù)5天或以上,并伴隨陰雨綿綿,對早稻產量影響明顯,不容忽視。
一、5月低溫對早稻生產的影響
5月低溫一般發(fā)生在早稻插秧后,江南稻區(qū)頻繁遭受寒潮襲擊,氣溫急劇下降,俗稱“栽禾寒”。此氣候條件下,常使稻田土壤中的養(yǎng)分有效性變
差,還原性增強,早稻根系活力變弱,會明顯推遲早稻活蔸、返青期,錯失早稻的早生快發(fā)時期;稻田不能快速地長出高產長勢,導致早稻低位分蘗減少,分蘗節(jié)位升高,分蘗時期推后,后發(fā)分蘗增多,分蘗葉片數減少,基本苗不足,穗型變小,有效穗減少。另一方面,導致枝梗退化,花粉發(fā)育不良,空秕粒、白粒增多,最終影響產量。嚴重者造成早稻僵苗不發(fā),即葉黃根少,不長新根,老根變黑,分蘗停滯,插到大田后秧苗僵直,稻苗生長瘦弱,從而對病蟲害的抵抗力降低。同時,陰雨天氣由于濕度大,有利于紋枯病、稻瘟病等病害的傳播、蔓延。若在南方冷浸田、爛泥田和山陰田,則這種影響更為嚴重,已成為制約南方早稻穩(wěn)產高產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防御5月低溫危害的綜合措施
1. 育好秧,插好秧
稻田秧苗培育應達到扁平粗壯秧水平,并搶晴天移栽,以免冷空氣對秧苗直接傷害,造成僵苗不發(fā)。雙季早稻的移栽,要求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3℃以上,并有連續(xù)3~5個晴好天氣,且移栽后不能有強降雨。如在冷陰雨天氣移栽,僵苗、死苗難以避免;若移栽后有強降雨,則會出現浮根漂秧,引起缺蔸??梢姡绲镜囊圃圆坏m時,而且必須在適宜的氣象條件下進行。特別強調的是,雙季早稻應選擇秧齡彈性比較大的品種,以緩解早稻移栽時的勞力緊張或遇到惡劣天氣不能按時插秧的矛盾。實踐證明,雜交早稻主莖總葉數多,分蘗多,生育期長,幼穗分化期相對較遲,受5月低溫陰雨天氣的影響比常規(guī)早稻品種要小,所以積極推廣雜交早稻,是防御和克服5月低溫對早稻生產不良影響的有效措施。
2. 改良低產田
對于冷浸田、爛泥田等低產田,要根據“發(fā)壯苗,不發(fā)小苗”的原則,以移栽適齡大壯苗為宜。栽插后施好“送嫁肥”,比如0.2%磷酸二氫鉀+0.2%硫酸鋅溶液,以提高秧苗抵御低溫能力和吸收能力。對于冷浸田、爛泥田等低產田,要采取埋暗溝、開明溝等工程改造措施,以排漬、降低地下水位。同時增施磷、鉀、鋅肥,實行起壟栽培,促進早稻在不利氣候條件下增產。
3. 采用塑料軟盤育秧技術
此法培育出的秧苗根系發(fā)達、生長穩(wěn)健,又是帶泥拋植、無植傷,且根系入泥淺、活蔸快、分蘗早,非常有利于克服5月低溫帶來的不利影響。并結合做好中耕,促秧苗早生快發(fā)。5月低溫使土壤缺氧、供肥性能變差,因此在整田后插秧前需開好豐產溝,即大田開“井”字溝,小田開“十”字溝,冷浸田加開圍溝和導浸溝,防止冷浸水直接入田,降低地下水位,增強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氧化活力和供肥能力,使早稻秧苗順利活蔸、分蘗和促長。
4. 合理排灌
據湖南省沅江市農業(yè)部門技術人員觀察,在早稻插秧后,5月低溫期間的不同階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管水方法,能有效防止冷害,減輕5月低溫對早稻的不利影響。主要分三個階段:一是降溫階段。指寒潮襲擊、氣溫下降的時段。管水方法應采用深水灌溉。一般在5月中旬,當日平均氣溫降至15℃以下時,沒有灌深水保溫的早稻3天內就會發(fā)生僵苗。降溫第二天觀測,白天,灌水3厘米深的泥表溫度,比氣溫高3.45℃,比濕潤露田的泥溫高0.32℃;晚上,灌水3厘米深的泥表溫度比氣溫高1.82℃,比濕潤露田的泥溫高1.7℃。24小時內平均溫度,灌水的泥表溫度比露田的泥表溫度高1.12℃。由此可見,降溫期間,水溫明顯高于氣溫,因而此階段要實行灌水保溫,并隨著氣溫降低而加深稻田水層。二是低溫波動階段。此時段升溫幅度不大,又不穩(wěn)定,日平均氣溫多在20℃以下,此時遇到陰雨連綿天氣,氣溫波動會更明顯。管水方法應以淺灌保溫為主,輔以露田通氣。根據觀測,淺水灌溉比濕潤灌溉的泥表溫度,在白天高0.93℃,在晚上高0.76℃,24小時平均高0.83℃;而在晴天,露田的泥表溫度比淺水灌溉的泥表溫度,白天高3.11℃,晚上低1.72℃。因此,露田要求在停雨并有花眼太陽(太陽不是很大,且時隱時現)的白天進行,切忌晚上或降雨時進行。三是升溫階段。指低溫陰雨開始過去的時期。管水方法應以露田為主,一般露田3天左右。當新根大量產生和分蘗開始發(fā)生時,便灌淺水。根據觀測,保持一定水位與露田管水方法相比較,露田的稻田新根多,分蘗開始發(fā)生,而保持一定水位的稻田新根較少,葉色不鮮,出現了褐色斑點??梢?,升溫階段露田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方法。
5. 科學施肥
在5月低溫條件下,施用的基肥往往分解慢、有效性差,因此低溫期間,每畝可撒施速效性好的草木灰,或火土灰,或老糠灰,或瓦窯灰等100~150千克,有利于增加泥溫。寒潮后轉晴,不要急于排水,防止禾苗生理失水,應該結合中耕逐漸排水露田,以有效增加泥溫,為土壤供給較多的氧氣,減少有害物質如二氧化硫、硫化氫等的產生,以促進早稻禾苗新根的生長和增加分蘗。
早稻生產要注重施足基肥,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配比。缺鋅的早稻田可每畝施入鋅肥100克,以提高早稻抗寒能力。插秧時要用磷肥蘸秧根,一般每畝用過磷酸鈣4~5千克。插秧后5~7天,及時追施分蘗肥,每畝施尿素、鉀肥各5~7.5千克,以后看苗情追肥。低溫過后不要急于追肥。需要補肥的稻田,要等禾苗恢復生機后再追施速效性氮磷鉀肥,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切忌追肥過猛,防止早稻后期營養(yǎng)過剩,導致早稻生長后期貪青晚熟和多種病蟲害的發(fā)生。
(作者聯系地址:湖南省沅江市農村辦公室 ?郵編:4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