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p>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字宗子,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重點字詞解釋】
1.是日更定矣? ? ? (? ? )
2.余拏一小舟? ? ? (? ? )
3.擁毳衣爐火? ? ? (? ? )
4.霧凇沆碭? ? ? ? (? ? )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6.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 )
7.客此? ? ? ? ? ? (? ? )
8.舟子喃喃曰? ? ? (? ? )
9.莫說相公癡? ? ? (? ? )
【原文理解】
1.試簡要分析“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的表達效果。
2.文中結尾“舟子”說作者癡,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癡”?
3.文中敘寫亭中奇遇時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4.“天與云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么景象?
5.作者寫雪景,為什么要著力去寫“堤、亭、舟、人”?
6.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7.寫賞雪,卻寫到亭上金陵人飲酒的場面,多余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