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臨汾 041000)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兒童社會情緒能力的研究引起了人們對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的關注。0-3歲是兒童早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兒童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大腦會對環(huán)境和各種早期經歷產生應答并適應,從而支持語言、認知和情緒以及社會性能力的獲得與迅速發(fā)展[1-2]。社會情緒能力作為一種在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發(fā)展的能力,體現(xiàn)在對自己的情緒不斷的加深理解和控制。社會情緒這一學術名詞最早由美國學者Eisenberg提出,主要是指兒童學會識別及管理自己的情緒,懂得關心他人,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建立并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掌握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3]。依據Carter等人的觀點,可以將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歸納為兒童的依從性、注意力、模仿或游戲、求精動機(指兒童勇于承擔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工作,并盡力達成自己的目標)、移情和親社會同伴關系等內容[4]。Suasnne在對3-4歲兒童的情緒能力進行評估后發(fā)現(xiàn),情緒表達是學前兒童情緒能力中對兒童今后社會能力發(fā)展的影響中最有影響價值的構成要素[5]。作為嬰幼兒心理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的社會情緒能力可以有效預測其人際關系、問題解決能力[6],與其今后的學習和情緒行為問題也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7],甚至能預測其今后的人格發(fā)展[8]。
伴隨著社會情緒能力的發(fā)展,嬰幼兒可以更好地認識社會、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然而,國內對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的研究起步較晚,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家長教養(yǎng)方式、親子依戀、看電視時間與社會情緒能力之間的關系[9-11],對嬰幼兒社會情緒發(fā)展狀況和特點的研究還不是很多,且研究對象多為3歲以后的幼兒。因此,對幼兒早期社會情緒能力的發(fā)展狀況進行調查,不僅可以豐富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也可以為廣大幼兒家長和教育機構進行早期教育提供依據。
隨機抽取天津市12-36月齡嬰兒的家長為調查對象,發(fā)放問卷150份,回收124份,問卷的回收率為82.6%,其中有效問卷123份,問卷有效率為82%。被調查嬰兒中男孩73人,女孩50人;16-18月齡的19人,19-21月齡的23人,22-24月齡的18人,25-27月齡的19人,28-30月齡的19人,31-33月齡的25人;獨生子女有112人,非獨生子女有11人。
研究工具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院和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大學心理學院2004年共同編制的《12-36月齡幼兒情緒社會性評估量表》。我國華中科技大學張建瑞博士2008年對這一量表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引用的社會情緒能力域量表的Cronbach-a為0.94,六個子維度依從性、注意力、模仿或游戲、求精動機、移情、親社會的同伴關系的Cronbach-a系數(shù)分別為0.76,0.78,0.81,0.73,0.85,0.84,具有良好的信度[9]。
利用spss22.0對回收的問卷數(shù)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表1 天津地區(qū)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的發(fā)展水平
從表1可以看出,嬰幼兒的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處于中等水平(平均值為2.0165)。在社會情緒能力的六個維度中,親社會同伴行為發(fā)展的最好,其次為依從性、模仿和游戲,求精動機排在第四位,發(fā)展較差的是移情和注意力。
表2調查數(shù)據顯示,男孩和女孩社會情緒能力的發(fā)展沒有顯著差異。女孩在社會情緒能力上總體高于男孩。六個維度中依從性、移情和親社會同伴關系三個維度上的得分略高于男孩;男孩在注意力、模仿和游戲、求精動機三個維度上的得分略高于女孩。
表2 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的性別差異分析
表3調查數(shù)據顯示,不同月齡的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總體差異非常顯著。不同月齡的嬰幼兒在依從性、注意力、模仿和游戲、求精動機、移情、親社會同伴行為六個維度上的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表3 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的月齡差異分析
圖1 月齡對嬰幼兒依從性的影響
圖2 月齡對嬰幼兒模仿和游戲的影響
依從性(圖1)、模仿和游戲(圖2)都是嬰幼兒在16-18月齡開始出現(xiàn)明顯差異的。依從性是在16月齡到27月齡快速增長,在27月齡到30月齡左右有一個停滯,30月齡后繼續(xù)快速增長。而模仿和游戲是在16月齡到22月齡增長迅速,在22月齡到27月齡有一個停滯,27月齡后又迅速增長。
從圖3可以看出,嬰幼兒親社會同伴行為的顯著發(fā)展時期是從16月齡到20月齡,幼兒在20月齡到26月齡發(fā)展停滯,在26月齡到29月齡發(fā)展迅速,而從29月齡之后發(fā)展趨于平緩。
圖3 月齡對嬰幼兒親社會同伴行為的影響
圖4顯示,幼兒注意力的發(fā)展從16到23月齡發(fā)展迅速,23月齡到26月齡有一個緩慢的下落的趨勢,到26月齡開始又迅速的增長。
圖4 月齡對嬰幼兒注意力的影響
圖5 月齡對求精動機的影響
如圖5所示,求精動機在嬰幼兒16月齡到20月齡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沒有顯著發(fā)展,在20月齡到29月齡時期,求精動機發(fā)展迅速,而29月齡之后出現(xiàn)了一個相對平穩(wěn)的緩慢下降的趨勢。
從表4可以看出,是否是獨生子女對于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的影響并不顯著。各個維度之間的差異也不顯著。獨生子女在依從性、注意力、移情和親社會同伴行為方面的得分略高于非獨生子女的得分;而非獨生子女在模仿和游戲、求精動機兩個維度的得分略高于獨生子女。
表4 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嬰幼兒的社會情緒能力
從表5可以看出,父母雙方育兒、父母單方育兒和隔代育兒對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的影響差異顯著。父母雙方育兒環(huán)境下嬰幼兒的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水平顯著高于父母單方育兒和隔代育兒。這種差異顯著體現(xiàn)在在六個維度中的求精動機和移情上。
表5 教養(yǎng)人員對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的影響
從表6和表7可以看出,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嬰幼兒的社會情緒能力顯著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嬰幼兒,尤其是在依從性和注意力兩個維度上。母親受教育程度高的嬰幼兒在親社會同伴關系上顯著高于母親受教育程度低的嬰幼兒。在其它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
表6 父親受教育程度和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的關系
表7 母親受教育程度和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的關系
圖6 父親受教育程度和社會情緒能力的關系
圖7 母親受教育程度和社會情緒能力的關系
圖6顯示,父親的受教育程度從初中到碩士以上的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呈現(xiàn)了遞增的趨勢。圖7顯示,母親受教育程度從初中到本科的嬰幼兒的社會情緒能力勻速遞增,母親學歷從本科到碩士以上的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迅速。
表8數(shù)據顯示,上過早教的嬰幼兒和沒有上過早教的嬰幼兒在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上的差異并不顯著。在社會情緒能力各維度上也沒有很大的差異。從得分上社會情緒能力總體發(fā)展和各維度發(fā)展方面,上過早教的嬰幼兒的發(fā)展水平略高于沒上過早教的嬰幼兒。
表8 早教機構和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的關系
在社會情緒能力的六個維度中,親社會同伴行為發(fā)展得最好,說明嬰幼兒大多有喜歡的朋友或同伴,能和朋友玩得來。依從性、模仿和游戲發(fā)展得也較好,表現(xiàn)在行為舉止得當,能保持安靜,適當?shù)胤某扇?,對動作聲音的模仿發(fā)展得也較好。求精動機排在第四位,表現(xiàn)在對事件的堅持程度較高,喜歡挑戰(zhàn)新事物,喜歡開動腦筋等等。發(fā)展較差的是移情,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事物的同情心不夠,敏感感受周圍人的情緒變化方面的能力較差。發(fā)展狀況最為落后的是注意力,表現(xiàn)在獨立玩玩具的時間不長,不能自己看書,在監(jiān)護人教導他們的時候不能維持很長時間,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
性別差異被認為是影響社會情緒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前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女孩在依從性、移情和親社會同伴關系上顯著高于男孩[12]。但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社會情緒能力性別差異并不顯著。導致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地區(qū)差異造成,也可能是由于社會變遷對家長教育觀念產生的影響所致。人們傳統(tǒng)觀念中對男孩和女孩角色的認知傾向是不同的,認為男孩應更加趨向活潑勇敢,女孩應更加溫柔安靜。然而社會發(fā)展要求每個人都應具有更加完善的品質,男性角色可以細心周到,女性也可以勇敢堅強,具有中性人格會更容易在社會上立足。
前人研究結果中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18月齡[13]。而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16月齡嬰幼兒的社會情緒能力已經發(fā)展了,月齡比前人的研究提早了兩個月。在依從性、模仿和游戲、親社會同伴關系顯著發(fā)展時期由原來的18月齡提早到了16月齡。前人研究表明求精動機是在18月齡出現(xiàn)增長的[13],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19-21月齡出現(xiàn)了增長,出現(xiàn)較大差異的月齡推遲了。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隨著家長對于嬰幼兒的教育重視的加強,教養(yǎng)的方式也更加的科學化和有效化。另外,社會情緒能力隨月齡不斷增長,這與嬰幼兒的生長發(fā)育、神經系統(tǒng)的不斷成熟有關,而且嬰幼兒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接觸的人和事也不斷增加,社會性因之得以加強。
獨生子女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對于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是否是獨生子女對于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的影響并不顯著。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不一致[12]。造成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對象中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比例過于懸殊所致(獨生子女有121人,非獨生子女只有11人),須在未來的研究中加以驗證。
近年來,單親教育和隔代教育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很多人都在探討單親教育和隔代教育的利弊。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共同教育的嬰幼兒的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顯著高于單親教育和隔代教育的嬰幼兒。根據埃里克森的觀點,1.5-3歲幼兒處于自主與害羞的心理社會危機中,學會了怎樣堅持和放棄,監(jiān)護人需要承擔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任務,兒童也開始獲得自主感。單親教育和隔代教育一定意義上無法幫助幼兒很好地度過這一心理社會危機期,對其社會情緒能力的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會對孩子的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施,人們受教育的程度不斷提高,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都是本科甚至碩士博士的高學歷人才。一方面,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的觀點,幼兒是通過觀察和模仿進行學習的,在榜樣的力量下,幼兒在不斷模仿父母的行為,表達著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父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為他們重視幼兒發(fā)展,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形成科學的育兒理念奠定了基礎。
上過早教機構的嬰幼兒在社會情緒能力發(fā)展上的得分比沒有上過早教機構的嬰幼兒略高一些,說明有些早教機構也對幼兒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不很顯著。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早教機構的質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