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鋼
閨女,那天,太陽下山不久,我?guī)е忝妹孟聵峭竿笟狻?/p>
在噴泉旁,一位小姐姐遞給你妹妹一顆草莓。妹妹毫不客氣地接過草莓,卻不急著把它塞到嘴里去,而是笑著邊點頭邊咕噥了一聲。
幸好,我聽懂了。
這個一歲七個月的小人兒,說的是一個“謝”字。我知道,這是你每天教導的結果——她竟然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道謝的習慣。
之前,先后來我家?guī)兔Ш⒆拥娜淮蠼愣紝ξ姨岢隽送瑯拥膯栴}:“你們家人怎么總是說‘謝謝?自己家人還用得著這樣講禮貌嗎?”
閨女,其實你知道,我們家人之間當然做不到“舉案齊眉”,可是彼此道謝,的確是自然而然的行為,也并不覺得有什么見外。實際上,我們一家的共識是:越是對家人,越要及時地表達謝意。
這次帶你去天津,最讓我感到欣慰的,不僅是你一有空閑就會讀書或聽書,三天下來竟然把《巴黎圣母院》聽完了,還能夠跟我討論人物和情節(jié),更是你對每一位陌生人都彬彬有禮,贏得了司機、服務員、店老板的微笑與贊許。
多年以來,我始終思考教育究竟能給個體帶來什么益處。
我是說,就一個人而言,教育能夠為他帶來什么。諸如知識、文憑、機會乃至地位、名譽、金錢、婚姻等,這些自然是顯而易見的。往深處去追究,當然還有思想、氣度、心胸等。可是,最直觀的改變,難道不是氣質嗎?
我們大人見到某人,不會上來就問此君畢業(yè)于哪所院校,也不太方便直接就問收入如何,家里房子有幾套車子是什么牌子好像也不太好張口了解……其實,就算對方都坦白了這些又怎樣?那些東西的意義,各人心里都跟明鏡一樣。
就像你們初見面,不會上來先問對方期末考試在班里排第幾名、鋼琴過了幾級、上學期有沒有選上“三好學生”一樣。
不管怎么著,也得先順了眼。順不順眼,看的就是氣質。
閨女,我們都見過太多不招人喜歡的人——
面色陰沉的;
大聲喧嘩的;
自以為是的;
暴跳如雷的……
我過去總將這樣的人歸結為氣質不好?,F(xiàn)在,細細想來,卻原來只是因為他們沒有禮貌。
一個有禮貌的人,自然會照顧別人的感受,自然會傳播陽光,也傳遞美好。
而這樣的人,自然招人喜歡。
閨女,我說的對不對?
于是,我進一步地去思考,是什么產(chǎn)生了令人生厭的氣質?
第一個詞,是自卑。
自卑的人,會變成縮進殼中的烏龜,扎進沙堆的鴕鳥,滿身是刺兒的豪豬,稍被驚擾即以命相搏的蜜蜂……
在我看來,自卑多源于沒有被父母的全然接納。閨女,在這一點上,我自認為和你媽媽做得非常好。你覺得呢?
第二個詞,是自私。
閨女,這我就不用多說了吧?自私的嘴臉真的太難看。
第三個詞,是無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歸根結底,卻是家教。
話說到這兒,不敢自我標榜了。我知道我也不是什么氣質好的人——你在四歲時,就曾批評過我隨地吐痰,在八歲時,又當著滿場聽眾的面揭我開車時罵人的老底兒。
我們這個家庭所給予你們姐倆的,也不能稱為多么好的家教。我清楚,你們之所以把“謝謝”掛在嘴邊,對人笑臉相待,都源于媽媽的言傳身教。
我們,只是因為成為了父母,就不能不本著對生命負責的態(tài)度,去做更好的自己。
最好的教育,必須是身體力行、潛移默化。
那么,我親愛的女兒們,你們又將怎樣如同一束光,去給予這個世界以光和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