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散文寫作的生命在場

      2019-05-05 01:05:44
      廣州文藝 2019年4期

      “在場主義”是周聞道和周倫佑倡導的一個散文寫作流派,特別是周倫佑有很詳盡的文章予以闡發(fā)。在我,對散文的在場性有很樸素的理解,那就是如何將散文寫得更好看。這也是一直困擾我、并且讓我花大力氣去面對并亟待解決的一個寫作難題。好看看起來是一個技術(shù)問題,事實上好看取決于很多復雜的因素。好看說到底不是個修辭問題,而是在相對篇幅中的藝術(shù)和精神體量問題。文章不好看,要么是放不進足夠的東西,要么是裝在舊套中?!霸趫觥被蛟S意味著把復雜的生命放進來,漲破了原來的窠臼和俗套,說出一些更新、更重、更深的東西。我在清理自己的思路,仿佛從一個個記憶的驛站走過,我將從那個秋天說起。

      依稀記得1990年秋天的神農(nóng)架。寒露與霜降,染得群山層次絢麗。樹葉閃著橘紅、深赭和墨綠色;澗溪潺緩,人如置身幻境。

      在湖北十堰市開完語言學會議以后,我們一行人,張志揚、陳家琪、徐友漁、萌萌、王鴻生、耿占春、曲春景,還有于琪和我決定到神農(nóng)架和大小三峽等處旅游。白天,一路徜徉于山水之間;夜晚,則是討論問題。

      我們這幾個人的組合很有意思。張志揚、陳家琪專攻西方哲學;萌萌一開始搞的是外國文學,后來搞哲學;徐友漁擅長的領(lǐng)域是分析哲學。而我們當時河南的幾個人則是搞文學出身。專業(yè)不同,并且所處的地方也不同。

      是王鴻生把我們聚攏起來。當時,他和曲春景正在武漢華中師大王先霈教授門下攻讀研究生。其間結(jié)識了湖北素有三劍客之稱的張志揚、陳家琪和萌萌。后來,又和徐友漁等人有了交情。

      看起來不搭界的人,其實也有內(nèi)在聯(lián)系。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文學界、思想界即知識分子群體,大都在補習西方文化文學及哲學思想,汲取異質(zhì)養(yǎng)料,為的是多一副目光審視自己的民族文化與自身處境。超驗和形上如巫魅之風盛行,大家見面總在交談主義、潮流和運動。

      我們口頭上常掛的是浪漫主義、理想主義、存在主義,以及思想啟蒙運動等等。所有的討論都攪動在沸騰的精神迷狂中。一切,帶著蛻變又是無法扯斷的新舊嬗替,這是從政治狂迷到精神狂迷的階段。那時,每個學科的人都虔誠如信徒;那時,殉道、受難、謝恩、祈禱等神學字眼,帶著灰藍色飄逸而又凝重的飾邊,綴在靈魂的旁側(cè)。

      這一晚在神農(nóng)架的紅坪畫廊,飯后,大家在屋子里進行著熱烈的討論。

      張志揚和陳家琪在談?wù)摎W洲大陸哲學的問題,徐友漁更多講的是分析哲學。萌萌在急切地詢問:情緒、想象以及邏輯的背后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纯傇趩栴}之外而不在問題之中呢?王鴻生對索緒爾的語言學講來頭頭是道。萌萌和王鴻生這兩個搞文學的人,有往哲學靠攏的強烈愿望。耿占春則持守著對詩歌與文學不改初衷的熱愛,但他仍有滔滔思辨的秉質(zhì)。曲春景在談?wù)摵蟋F(xiàn)代敘事時,也是學問滿滿。我呢,其才情和資歷,都難以加入這種討論和對話。我只是懵懵懂懂在聽,聽得不甚明白也在聽。當然,有些書籍,先前我還是看過一些,也算是略知一二。比如歐洲大陸哲學,我知道這主要指德法近代哲學,包括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結(jié)構(gòu)主義、后結(jié)構(gòu)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解構(gòu)主義,而且還包括法國女性主義、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絕大部分的馬克思主義及哲學流派等等。這里邊包括著豐富而又駁雜的東西,真要弄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段時間,我惡補著西方哲學,囫圇吞棗地閱讀著康德、黑格爾、謝林、洪堡等人的著作。這幾個德國人代表著西方古典哲學的最高成就。二戰(zhàn)之前,德國哲學是如此引人注目。

      至于分析哲學呢,它又指稱英美哲學。分析哲學討論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帶著純粹、客觀性。它和科學哲學相似,卻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分析哲學注重清晰和論證,它首先承認人因其有限性,他隨時可能出錯。如果要擺脫偏見,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我們常常自以為理解的東西,其實可能是誤解。

      何謂清晰?就是促進理解。促進理解就必然包含啟蒙。但那時候,我們談?wù)摰膯⒚?,正好是躲避分析哲學的原意,而靠近歐洲大陸哲學。

      中國跨進歷史新時期的那些年頭,歐洲大陸哲學更易為我們中國學界所欣賞、所接受。這是因為它具有的濃郁詩性與文學色彩。那時,就連現(xiàn)象學的討論都成為一種時髦。人們開口閉口總能講出胡塞爾、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名字;也能隨時引用舍勒、梅洛·龐蒂等人的話語。至于尼采、叔本華等人,因其語言表達之瑰麗,更為哲學之外的人文學科追捧。

      我是從周國平編著的《詩人哲學家》一書中接觸到荷爾德林、海德格爾、薩特、卡夫卡、尼采、叔本華、克爾凱郭爾的。我一下子被那致高清遠般的形上氣息所沉醉。本能地,我偏愛歐洲大陸哲學,對英美分析哲學帶有成見,認為它過于科學和邏輯。直到若干年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分析哲學的本質(zhì)。西方的近代啟蒙運動與分析哲學的興起有重要關(guān)聯(lián)。啟蒙,就是啟人之蒙昧,把話說得清晰,通過理解、知識和論證,讓人獲得解放。照蒙昧主義的說法,理解和知識是個好東西,但只有少數(shù)人、即具有高貴血統(tǒng)和高貴心靈的人才配享有。一般人理解不了,就讓他停留在那里好了。而啟蒙主義認為,既然理解和知識是好東西,就應(yīng)該讓更多的人獲得。因此,就盡可能避開拗口的專業(yè)術(shù)語,多舉日常生活的例子。啟蒙主義并不假設(shè)人天生淵博睿智或偏狹愚鈍。啟蒙可以改變天性。但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所理解的啟蒙卻恰恰忽略了分析哲學這個維度。我們誤以為分析哲學是生澀難嚼的術(shù)語、概念;人們偏愛歐洲大陸哲學,實在是對黑森林、白樺林、詩意棲居的意象感興趣。這些興趣,是為書寫得更美,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又引出了“二度命名”的語言狂迷。

      此時,我也同樣陷在對語言的狂迷中。但又不知道該寫什么,怎么寫。我1982年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河南省文聯(lián),先后在《奔流》《莽原》雜志社任評論編輯。工作需要加上個人愛好,陸續(xù)寫了幾篇評論文章。我曾評論過洪峰的《奔喪》、鐵凝的《玫瑰門》、王安憶的《小城之戀》與《荒山之戀》、遲子建的《原始風景》等小說;為文藝心理學家、評論家魯樞元寫過幾篇文章。還為河南籍的張一弓、張宇、鄭彥英、齊岸青等人寫過評論。但我對自己寫的評論信心不足。寫當代評論,往往要看很多東西,看完以后還要歸納、概括,能準確點出作家的穴位。我感覺自己不太在行,往往力不從心。搞評論不行,我又明智地認為自己不能成為一個心明眼亮,有犀利目光、有洞察力、能夠針砭時弊、拍案而起的公共知識分子。我自己身體不行,想不了太大、太遠的事情;想不了外圍、社會現(xiàn)實、他者的事情。想多了常常會心悸、憋悶。我頂多只能想些小事,圍繞自己個人直覺、感受而起的層層疊疊的心事。逢到感覺來臨,我會隨時記下來。這樣的記錄,因有感而發(fā),有種疏通淤塞的排遣,寫來也有興致,而不至耗人過甚。我的抽屜里放著許多的隨感札記,卻無從整合與結(jié)構(gòu)。我懷疑,也不確定這些寫作有無意思和價值,我尚不知道自己今后應(yīng)該寫什么。

      在紅坪畫廊聽著他們的討論,我的思路在拓展、眼界在開闊。與他們的交往,是我人生的大事件。

      他們在說著現(xiàn)象學的各種定義與解釋,有幾個詞句將跳出來:現(xiàn)象學推崇“回到事物本身”“現(xiàn)象即本質(zhì)”“現(xiàn)象學的描述”等等。我打了個激靈,仿佛光從茂密叢林的縫隙透來,我有種被照亮的喜悅。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某種苦惱似乎有了解決的法子。

      我大概是個會傾聽的人。我想:現(xiàn)象竟如此重要,它和本質(zhì)相等;而描述也是被哲學所認可,那么,我平時做札記時的那些直覺、感喟、慨嘆,只要是逼近自身真實的,原來都是有意味的。那么,回到事物本身,不拔高、不強求,就如同回到接納自己的大地之母壤的書寫,也是有意義的。真是這樣嗎?是的。我一下子有了種釋然的清朗。

      別人學哲學可能學的是內(nèi)涵;我呢,學到的是方法。我終于明白現(xiàn)象值得關(guān)注,也值得書寫?,F(xiàn)象的描述,描述現(xiàn)象其實也在揭示本質(zhì)。我暗暗思忖:這太好了。

      神農(nóng)架、大小三峽的旅程結(jié)束以后回到鄭州,我迫切希望將自己平時寫的那些片斷札記做個清理。

      我翻出堆在抽屜和櫥柜里的寫在小紙片上的許多札記。這是一個人躲在屋隅,拒絕陽光和趲跑,在孤獨中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語境,是向內(nèi)心靠攏時某種靈感頻仍的句子。我將那氤氳、彌漫中的氣息予以符碼化,害怕稍縱即逝。這都是些殘篇斷簡,上邊站著塵土,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我尚無辦法結(jié)構(gòu)成完整的文章。

      這都是些什么文字啊。都是些問題之外而非問題之內(nèi)的文字。

      比如,我還沒有書寫,就覺得憋悶心悸,氣力不夠,我得有睡眠才能保證在醒來時可以寫下幾行字。然后我又想跑出去,跑出去身體會好受一些??晌矣直仨氁刈『貌蝗菀字圃斐鰜淼恼Z境,因為過多的外出會稀釋語境,感受和語言會飄散逃匿無從追逮。寫作時我常常力不從心,身體沒有血脈蔥蘢的能量。

      我躲在屋子里,想要規(guī)避的是現(xiàn)實的喧嚷,希望能夠聽到神諭和上帝的箴言??晌衣牪坏剑牭降闹皇亲约阂欢训囊庾R邊緣絮語。

      這些邊緣絮語,都是由情緒涌動的即刻、起興,訇然而至的流光片羽。這是一個經(jīng)歷初步寫作訓練者稚嫩而踉蹌的邁步。是的,這是寫作訓練,還沒有進入精神訓練。精神訓練是下一個階段的事。

      這些邊緣絮語,大致涉及了這幾個方面的東西。首先是繞不開的女性意識。當時還年輕,總有許多纏絆的、咬噬的、難以排遣的心事欲以借助文字這個載體來托撐自己。還有一些是與人交往時的感受、比較和心亂。與人的直接照面,讓自己有感動、敬佩,還有質(zhì)疑。我一般不會全盤否定他者,我總是希望能將人看得真切和全面些。由此可以看出,我身上批判性、革命性不足的特性早見端倪。這些,我會記下當時的感受。

      當然,那期間重在讀書,也留下了一些讀書筆記。

      那時,不大去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哲學與歷史的東西。讀書大都圍繞西方哲學思想展開。這些譯著有的好懂,有的并不好讀,卻往往是硬著頭皮看下去。記得那時大家都很推薦薩特。可我看他的《存在與虛無》,感覺生澀拗口,讀得一頭霧水。被人盛贊的海德格爾,看他的《存在與時間》,人們都說這是一部皇皇巨作,可我是不得要領(lǐng)。我只記住了很平常的幾個詞:逗留、閑談,這被認為是存在的被拋狀態(tài),是順流直下的日子,而不是有意味的時間。我還記住了書中寫到“厭倦之神”的降臨。我聯(lián)想到自己的寫作肇始,往往是在厭倦之時才渴望拿起筆。后來我才明白,存在主義哲學之所以在20世紀風靡西方學界,正因為它引入了日常話語,有更多感性內(nèi)容。西方哲學經(jīng)歷著從分析的時代,到哲學的時代,又到批評的時代這幾個階段。海德格爾隨后被人更多記住的是他關(guān)于“農(nóng)夫與鞋”的那篇評論文章。批評的時代讓哲學從分析、定義那稀薄的高空向有著呼吸吐納的人間漂移。

      我在20世紀90年代的讀書,接觸到的西方哲學與文學,緣于對感性語言的偏好。我當初迷戀的是詩化哲學的語言。這大抵是一種美學,它距離思想,還有相當?shù)木嚯x。

      所有的觸動都讓我記下。那是青春躁動的日子,害怕平庸,蜷屈斗室,一個人在饑渴的田野翻云覆雨,想要抓住一根稻草。這是浪漫和激情的誘拐,聽著上帝的歌聲,也聽著撒旦的咒語。生命的洪波泛著漣漪,非秩序生活的跨界,從此岸到彼岸泅渡。

      這是些現(xiàn)象的描述,在問題之外而非問題之內(nèi)。

      這是些重要和不重要的感覺,卻是從生命的深井涌出。這是思考的前夜。感覺不是思想,卻是思想的舟楫。

      對這些存放日久的隨筆,我不想簡單地以隨想錄的形式處理。我放著,希望有一天可以將它們歸納到有經(jīng)緯、有謀略的完整文章里。隨感錄發(fā)一發(fā)沒有多大意思;況且也沒有什么雜志會去發(fā)表這些零星的斷片文字。直到我遷徙廣州幾年后,經(jīng)過補充修飾豐富,才將這札記的某些段落分門別類寫到專題的文章里,然后找到機會,結(jié)集出版。這是后話。

      當時,我只是在做札記,找到一個縫隙就寫。經(jīng)過紅坪畫廊那一晚,隨后我對寫下的東西已有了明晰的認識。我要細細描摹那些現(xiàn)象,更貼近事物本身;同時要求語言不僅僅是達意,還要精妙。

      身體仍然易于疲憊,常常頭疼、胸悶。我更深地將自己埋在如落葉般紛紛的思緒里。有時我在想,太過健康興許不利于寫作。有恙、病理學特征,逼使自己停止行走,退回屋隅退回內(nèi)心,這樣,才訓練著精神的成長。語言的發(fā)生學是我此刻觀注的。日后,我終于在《玫瑰與石頭》一文中表達了悲劇性神學和欲望化詩學的不同語言發(fā)生的現(xiàn)象背景。

      仍然很少發(fā)表。常常延宕著。那時,我們常常在說延宕,王鴻生在說,萌萌在說,我也在說。延宕,和惰懶無關(guān)。它不像農(nóng)夫,用的時間和精力多一點,就可以多鋤幾畝地。精神性勞動需要緩慢艱辛的時日打磨。敘事性作品可以找到成形的辦法和時間,精神性寫作很難在自我規(guī)定中成形。

      友人終于相望于江湖。

      1992年8月我遷徙廣州。隨后不久,王鴻生、曲春景調(diào)往上海高校教書;魯樞元、耿占春調(diào)到海南大學。我們在河南創(chuàng)造的語境,留在了風的記憶里。

      來到廣州的相當長一段時間我無法寫作。一開始在廣東旅游出版社上班。出版社與經(jīng)營利潤相關(guān)。這全是上手的事情。常常是白天上了一天的班,晚上回到家腦子混沌,什么也寫不出來。后來,我寫過一篇短文《遠去的語言》來描述我的這種心境。但是這段時間,則讓我對南方經(jīng)驗與常識,對于上心和上手,對于無詩與有詩有了充分的心得與認識。之后的《南方與北方》一書,正是對南北兩種文化差異性比較中生發(fā)出的文字。

      1995年5月,我調(diào)入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在《作品》雜志社做編輯,這樣算是歸隊,干起了老本行。雖然編輯工作也忙,但畢竟工作熟稔,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有;最主要的是,不再為創(chuàng)收頭疼了。

      但我依舊有可怕的枯竭感。在北方,習慣了友人們走來走去;而今,對話的語境何在?

      我描述過這樣的情境:

      傍晚時分,恍惚中不知干什么才好,心里慌得長草。悶在房間里久了,人不爽。坐久了,久坐傷氣,氣悶憋著難受。想跑出去,到哪里?想要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討論,想有共同的語境,可哪里有可去之處?有聚餐,只是說笑嬉戲,又覺空洞;一般性應(yīng)酬只是熱鬧,彌補空虛,這不是語境。

      我還能夠獨立前行嗎?

      我終于習慣了南方。南方的精神生活是自己創(chuàng)造,不要苛求公共語境;一定要學會自己掌燈,照亮自身。

      我開始認真清理自己的寫作札記。學習不再延宕,不再束之高閣。是的,誰寫文字都希望發(fā)表和出版;只有與讀者和社會照面,文字才有意義。當然,文字有無意義,不僅僅看它是否印成了鉛字,它更包括文字傳遞出的價值觀念。文字具有神圣性,千萬不可傳布錯誤偏狹甚至是荒謬的觀念。否則,寧肯不寫。

      我開始清理札記,先選擇那易于很快抄出的文字予以結(jié)輯。

      偏于女性情緒的,我歸到了《女人自述——艾云隨筆》一書。上海知識出版社的王國偉老友,將此書放在當代散文叢書系列幫我出版。書出得很漂亮,這是我的第一本書。我知道這里邊的文字很稚嫩,國偉兄如此厚愛,讓我感動,也受到莫大鼓舞。

      我出的第二本書是《此岸到彼岸的泅渡》。我將書稿抄完整理好,寄給了北京的方鳴。他在東方出版社,以中國古詞牌命名的,如“卜算子”“念奴嬌”“滿江紅”等系列叢書做得饒有影響。感謝方鳴將我的這本書推薦給敦煌文藝出版社“當代思想者文庫”叢書。這本書,多是鄭州那段時間寫下的隨筆。我統(tǒng)稱之為“語言狀態(tài)”,文章題目有《語言與睡眠》《語言與行動》《語言與退隱》《兩種語言狀態(tài)之描述》等等。語言是個大筐,我把許多的直覺感受都做了現(xiàn)象的描述而放進去。從這本書的題目可以看出,我不是一個道德優(yōu)越論者,也不是一個虔誠的圣者,頂多是個泅渡之人,站在善惡之彼岸,在曖昧的灰色地帶逡巡。這貫穿了我今后對所有個人自由倫理的理解。

      我開始整理《欲望之年》一書,想要有意識更深一步展開女性話題。女性在火旺蔥蘢的生命階段,無法回避諸如顫栗、躓顛、逃亡、分裂、撕扯等帶有極度夸張性的動詞,它跨過秩序的藩籬,肉身如午夜之蛇在竄動和僭越。這是我年輕時代記錄下的那些欲望化敘事的文字。此書前言我引述了里爾克的一句話:“當我身上的魔鬼離我而去,我怕我的天使也不翼而飛?!蔽覜]有規(guī)避個人隱秘性,可能正是為后來的歷史性敘事提供個人倫理自由的必要背景與條件。此書歸入天津百花出版社名編聞樹國策劃的“文人閑話”叢書。

      1999年我的另一本書《理智之年》也得以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老友張德祥向我約的稿。他是陜西人,為家鄉(xiāng)出版社策劃主編了“現(xiàn)代思絮”叢書。

      仍記得我1997年7月到北京辦事,同時在朋友家補寫完了此書最后幾篇短文。完稿以后,我與張德祥約好時間地點交他書稿。天氣酷熱,我交他書稿便離去?,F(xiàn)在想來真是后悔。那時為什么沒想到約他喝杯茶或喝杯咖啡以表謝意?連起碼的禮貌也不懂。就是那樣,好友之間,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書不是談女性談情感,而是談他者談智識。我總是會在兩條思路中展開筆墨。我害怕沒有寬遠目光的寫作會流于俗;可又不想放棄毛茸茸的個人感受。僅僅是硬的文字,會讓人喪失掉生命直覺的真切與活力。

      書出得很好。全黑封面,設(shè)計凝厲而神秘,富于現(xiàn)代感。我忝身其中并列的叢書著者,是在思想界發(fā)出獨特聲音的人。

      《退出歷史》一書,交由南京的孫立老友,他供職于江蘇人民出版社,在一套女性作家叢書中他收了我的這本。

      我的那本《藝術(shù)與生存的一致性》是譚湘主編的“女學人叢書”中的一本。譚湘從石家莊的一本文學刊物調(diào)到河北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長后,她策劃了這套叢書。2001年末在香港召開的女性文學學會上,她帶去了樣書。書之美恰如湘之美。封面淺赭色,紫茵燙金字體,圖案精致。一切顯得如此典雅俊則。譚湘對中國的女性批評是有突出貢獻的人。她策劃叢書,組織會議、參與評獎和各種活動,并擔任女性文學學會會長。她很想為女性寫作者做些事。她對我的文字和書籍不吝贊美,她曾在江西的《百花洲》雜志做欄目主持時,推薦并撰文評論我的《南方與北方》一書,并同期組織了批評家南帆、葛紅兵也寫了對此書的評論文章。2003年12月,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會上,我的兩本書《赴歷史之約》和《南方與北方》同時獲獎。其中,譚湘的美意我不會忘記。

      卻又是造化弄人。2016年8月,她因患癌去世,享年58歲。愿她在天國繼續(xù)美麗。

      好,那么我就說說這兩本獲女性文學獎的書。

      先說《南方與北方》這本書。

      到廣州以后,在南北兩種文化的差異性比較中,我陸續(xù)寫下不少札記和隨筆。

      剛開始的確是不習慣。南方廣東是經(jīng)驗主義的濕地,這里的人不大耽于玄想,也沒有濃烈的政治情結(jié),人們懸置某種敏感性話題。但他們上手去做,有敬業(yè)精神。這里正在踐行商量的市場經(jīng)濟,悄悄遠離命令式的政治倫理關(guān)系。我們在北方,更熱衷于討論海德格爾。是因為在不合宜時,更希望找到心中的詩意棲居地。于是,我概括出“南方的散文和北方的詩”之意象。

      在南方廣州,日子在真實性中變得平常和平淡,沒有什么激動人心的事情會發(fā)生,也不再有凄凄惶惶的驚怵。只是一個哈欠的瞬間,未知已成已知。這日子是最拷人的。平淡既久的日子,我的讀書寫作卻在日日吃緊。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對既往的北方生活的反躬省思,還有對未來如何書寫的規(guī)劃。

      這一天終于安靜下來。幽居時分,靜謐中靈魂變得活躍。不由地想起初來時的焦慮,神不守舍,總想跑出去,去尋找對話的語境。過于依賴和相信一個人可能做好的事業(yè),是由他途中相遇的人對他造成的絕對性影響所決定。習慣了文化部落的聚會,有一批人終日將自己浸泡在如巫魅般的語境中。但在這座城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即使那耽于冥思者,也大都各自為戰(zhàn)。

      但是,終于明白,一個向前走的、不停追問的人,不需要苛求有無對話者。如果自己具備了思考能力,就不該祈求別人能帶給自己什么,而是自己的獨立前行。

      南方廣東教會我換另一種目光看社會。

      我不再僅僅追摹北方的上心及精神狂迷,對南方的上手及經(jīng)驗常識也不再鄙棄。這些日常積累終于使《南方與北方》一書得以成型。很巧,廣州出版社創(chuàng)建不久,文化學者周翠玲正為他們組稿一套“紅豆書系”叢書,我這本正好符合要求,1999年9月得以順利出版。

      以上所出的書籍仍然是些隨筆結(jié)集,文字不太長,說完就算。2000年8月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的《赴歷史之約》一書則開始有了系統(tǒng)性考慮。書中我寫了西方六個女性寫作者,她們是德國浪漫派時期謝林的妻子卡洛琳娜;塞納河畔的火鳳凰、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女性思想者斯達爾夫人;與薩特保持不離不棄而又不婚的、寫作《第二性》的著名的波芙娃;將自己化為祭壇犧牲的薇依;俄國詩界那哀泣的詩之繆斯阿赫馬托娃,還有我一直欣賞不已的女思想家漢娜·阿倫特。

      在寫作中發(fā)現(xiàn),我更擅長寫人物,人物的人生命運及情感糾纏,更易于讓我將飄忽的隨感用進去。這樣,結(jié)構(gòu)也會更大氣,也更容易讓人讀進去。

      我又將自己多年以來寫下的女性作家作品讀后感,以及我對中國新時期以來出現(xiàn)的女性主義寫作開始清理。散亂的思緒經(jīng)過排列、分類和命名,似乎各得其所。這就是《用身體思想》一書。此書分上下卷形式。上卷是理論闡釋,下卷是個案分析。這些文字,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論文,而是帶有我個人的印痕,它帶有邊緣性獨白和沉吟?;蛟S,它恰合了女性本身的語言特質(zhì):茂密濕濡。春天的叢林,盛開著芬芳或有毒的花卉。

      這本書,交給了曾經(jīng)給我做過責編的孫立,2003年初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里我還要插上一句?!队蒙眢w思想》一書中的許多章節(jié)都陸續(xù)在雜志發(fā)表。2003年正月初五,崔衛(wèi)平給我打來電話,說她在《百花洲》雜志看到我寫的《僭越的理由》一文。她有由衷的肯定。但她又說:“艾云,你的文字還是過于命名,鋒芒頻閃,反倒意象不深,太晃了。你可以將文章寫得再鈍些,使用刀背的力量?!蔽耶斎皇莻€會傾聽的人。我非常感激崔衛(wèi)平的提醒,并且我也在苦惱該如何調(diào)整。我那種急邃的、漩渦般的語言方式,帶有前期寫作中的詩性追慕??梢哉f這是讓人眼花繚亂的求美,而少令人深思的求真。我應(yīng)該怎么寫?如何將文章寫得有起伏,有節(jié)奏感?我一直在寫的文章,那種密不透風,讓人讀來氣喘吁吁地累啊。我說描述現(xiàn)象,其實這方面功夫還很差。

      況且,還不是寫作手法問題。解決方法論,并不能觸及本質(zhì)。我迫切需要從欲望化敘事向歷史性敘事轉(zhuǎn)變。我特別感謝崔衛(wèi)平的提醒。

      我坐在屋子里正在思忖自己的寫作出路。

      當我說自己要從欲望化敘事向歷史性敘事轉(zhuǎn)換時,也就是說要從自由轉(zhuǎn)向責任。多年來,自己充其量只是個思想的欣賞者,是在問題之外而不是在問題之內(nèi)。我是一個知識分子嗎?或者只是一個寫作者。

      那么,什么是知識分子,現(xiàn)在的知識分子又是何等處境?我認為的知識分子,不能置歷史道德于不顧,僅僅處在道德激情、憤懣與仇恨中,僅僅用詛咒和詆毀去抨擊批判。如果那樣,也就只是重復著自己所反對過的話語暴力。知識分子的使命是思考。一個時代倘若沒有這樣一批人在暗中準備著醞釀著,并在合適的時機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個時代就會將自欺欺人的東西奉為圭臬,假相就會盛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清理和追問,其中包括對我們自己的出身和偏見進行清理與追問。

      我開始試著閱讀大書。我的手邊放著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1789年法國發(fā)生的那場革命,對世界的政治影響綿延不息。法國民族的熱烈、詩意浪漫的天性,與激進革命的慘烈奇異地結(jié)合一起。這不能不讓人掩卷沉思。

      我在想,中國同樣是深受法國大革命影響。從中國的歷史與傳統(tǒng)看,理性思路總是匱缺。古代文人美妙的詩文典章書牘,過于看重駢彩驪艷。中國士大夫迷戀燁燁熠熠,綠戶簾中吟風并月,這只是在尺寸之間把玩了審美極致;但那些團塊和迷霧,沒有誰擅長用概念和理性說清楚。中國圣哲的“天人合一”,是東方智慧純美成熟的超然。道,太一,我們逍遙千年;面對具體,又會一籌莫展??酌现溃嘣谌藗愱P(guān)系中展開,教會給人的是實用性籌劃,它仍然少一個理性的維度。少理性維度,就會對表面煊盛的、鼓舞人心的宣傳更感興趣,哪怕事實證明它作用于歷史是有害的。

      理性的建立何其之難。托克維爾在冷靜睿智地闡釋著18世紀末法國歷史上那撲朔迷離的霧嵐,揭開其層層覆蓋。

      接著我又看美國學者巴林頓·摩爾寫的《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這本書剛看幾頁就被吸引。作者論述精辟深刻,視野寬闊。他講到英、美、法的問題,又講到中國和俄國的農(nóng)民問題,都感覺不隔,很是到位。

      這一段時間,還看了???、哈耶克、索爾仁尼琴等不同學科思想者的著作,這種閱讀顯然與以往不大一樣,這與自己所要做的思考轉(zhuǎn)向有關(guān)。

      借助這些大師給我的膽量,加上自己平時觀察思索所寫的札記,蒙《花城》主編田瑛兄美意,2006年全年我給該刊開專欄,計撰稿6篇。在系統(tǒng)中,我將視野拓寬以后的文字來了一次集中呈現(xiàn)。文章寫得很累,卻又很歡悅。

      我第一篇《自我呵護》,一上來就討論個人自由倫理實踐,具體說的是人的精神氣質(zhì)。人的精神氣質(zhì)不單單指的是形象,它是個人的自由倫理實踐。面孔帶有意識形態(tài)特征。我們在昏聵與盲從中,在理性不健全時,人會雙目蒙翳,腰身臃腫,步履蹣跚,靈魂空洞,找不到風清上揚的爽適挺拔感。自我糟塌才導致這樣。這又和人凡事自我推諉有關(guān)。在集體無意識中,看看我們下降到什么地步了吧。人,你這是怎么了?

      第二篇我寫的是《帶著不安與歉疚上路》,討論的是現(xiàn)代性語境中的性態(tài)分析。這時,我又將??瞥哆M來,他關(guān)于“血緣象征”和“性態(tài)部署”,對我的立論很有幫助。福科是個對許多領(lǐng)域都有涉獵的大思想家。但他這個人,卻在躓顛的旋轉(zhuǎn)中思考。他總是提及或踐行那些極致性、沖突性體驗。他一定是認為所謂道德優(yōu)越下空談人格的不可信賴。人本身如果沒有隱秘而豐富的靈魂,只在庸常平滑光逸的路徑隨波逐流,他可能會相信假大空的東西,易于為專制所用。人可以簡單,但又不能僅僅簡單。尤其對精神探險者來說,只滿足于簡單,就不能完成對準確性闡釋的使命。引入性態(tài)分析的緯度,是對國家政治倫理的一種警惕。在寬泛中被灌輸?shù)模际浅橄?、拔高、大而化之的東西;它無法落實到細節(jié),具體的人與事,比如具體的性別之愛與沖突,隱瞞與歉疚、不安與懺悔等等?;钴S的靈魂為掙脫整體性桎梏而抵達個人掌控、個人負責的境地。

      我從??颇抢锏玫絾⑹?。但他的確是個有爭議的人,無論生前或死后。他超常態(tài)的生存方式讓人瞠目結(jié)舌,一片驚駭。如果談到欲望、快感、色情質(zhì),人們馬上會反駁,這太渺小、太輕淺,太微不足道了;也太自我、太享樂人生了。這是一連串不屑的眼神和睥睨。人們振振有詞地問:眾生、他者、民族,以及血漬、苦痛、受難那意義擔當?shù)氖聵I(yè)誰來進行?

      是這樣的,一想到凝重如鉛的字眼,馬上脊骨發(fā)涼,周身騰起崇高神圣感,馬上會鄙棄自己原來喜歡的美服佳肴、華屋靚景。開始討嫌起自己的淺薄??墒乔衣虑樵撊绾慰?,又有一番說辭。

      苦難是什么?是個體生命遭遇的不幸、不測。如果是天災,那是天要收人,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如果是人禍呢?是握有權(quán)力者漠視生命、反人道而造成民眾的不幸,這一切必須加以制止。民眾是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單元,不是群體統(tǒng)計的抽象數(shù)字。個體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疼痛冷暖;苦難的消除,正是讓個體的生命有真實而不是虛幻的要求與尊嚴。

      況且,苦難會過去,生命也會過去。我們只能對自己負責。

      于是,延續(xù)這一思路,我在《誰能住進最后的宮殿》一文中,討論的是歷史決定論及其幻滅。

      歷史決定論,也就是中國人常講的大同世界,烏托邦。

      歷史決定論告訴人們,人類有終極目標,有金碧輝煌的宮殿,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能住進最后的宮殿。多少人被這個目標鼓舞,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繼。無數(shù)的流血、犧牲、悲劇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只為那個終極??勺詈笳l能住進去?不知道。

      這個終極什么時間可以抵達?這簡直比宗教神學關(guān)于千禧福年的許諾還要漫長無望。宗教確定千年為限,到那時,人有獲得精神救贖和肉體復活的可能。這終歸是關(guān)乎自我的。而歷史決定論關(guān)于幸福的許諾,則是無休止努力和無限等待。

      可我這輩子只有一次,猶如一季的麥子。誰對我負責?

      誰去問這些呢?歷史決定論的吊詭,正是抹殺時間,對屬己的個體生命忽略不計。如果想到我,就被認為是自私、利己的庸俗之人。人為那個虛妄被煽動被鼓舞,即使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他的肺腑仍充溢著神圣與崇高。希望如此璀璨,即使我現(xiàn)在住著茅棚土屋,為的是有人能住進最后的宮殿。

      這些問題,不僅吊詭,而且荒謬,它蒙蔽和欺騙了多少人。

      我在《誰能以窮人的名義》一文中,討論知識分子的認知限度。我寫了政治經(jīng)濟學家哈耶克,寫他在朝圣山為求真而做的緩慢艱辛的探求。知識分子往往在藝術(shù)幻覺和道德情緒中抨擊市場以及自發(fā)經(jīng)濟秩序,但唯后者方可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奴役。理智的聲音總會遭遇無數(shù)粗暴的蹂躪,最后才能被人聽進去。

      《緩慢邁向公民之路》試圖在對職業(yè)和階層進行分析,區(qū)分臣民、人民和公民的不同概念。成為公民,要有對自我生命的掌握和擔當,甚至他有選擇生與死的權(quán)利。這是責任倫理的必然引入。

      《尋找失蹤者》一文,則是我對思想史軌跡的當下描述。

      誰還會有求真的熱情?當知識分子在做秀、漁利,通過知識分子這一稱謂獲得社會地位、相關(guān)利益和話語霸權(quán)時,其精神和思想怎能生長起來?占據(jù)某種人文學科領(lǐng)域位置的人,沒有經(jīng)過嚴格的精神訓練形式,他并不知思為何物。那些精明機巧的人,看不起那將自己放在絕對孤獨中的思者,他們說,你看那人,將自己弄得如此殘破凋損,值得嗎?可一個民族中,得有聽從天命安排、將精神事務(wù)擔在肩上的人。這人,甚至并不懷有崇高感,他只是陷入無邊的寂寥中,并在寂寥中追問,陪伴自己的只有風。一旦追問,就知自己作為有限性時間之人的缺欠和匱乏,同時會洞見自己身上隱伏的無知、偏仄,甚至無恥。面孔蒼白、憂患不已的追問者,其精神訓練的日日夜夜就是這樣展開的。從此,這人將帶著真實和誠實上路。學會追問的途中,思想資源或許來自外部,但更多的是從內(nèi)部尋找。自我的局限,與人類的共性聯(lián)在一起,從此他不再僅僅批判別人,而是批判自己。從此,這個人,不會再去喋喋不休顯擺什么了。

      開始翻閱自己的筆記時,覺得只要想好題目和提綱,我應(yīng)該有能力將它串起來。但我給自己又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不僅要能達意,而且要有語言的質(zhì)地和美感。書寫既不能理屈詞窮,又不能陳辭濫調(diào)。

      語言從來不單純只是語言,它是對世道人心的發(fā)見與描述。我想,自由主義在文學的領(lǐng)域總顯得沒甚優(yōu)勢,覺得比不上以往意識形態(tài)宣傳,是因為后者的語言總顯得斐燁閃光。重在宣傳,就要考慮耀眼的芒亮。這種高蹈的語言游戲,卻也蒙蔽了不少人。

      但是,自由主義的主張如果不忽略人心,對人性深處有所觸及,是完全可以把文字寫得生動漂亮。我在每一篇文章的撰寫中,都努力讓語言不枯燥不陳舊,讓它盡量富于自身本該具備的美學蘊籍。

      給《花城》開專欄的六篇文章連同我2006年以前寫的另外三篇:《逃離幸?!?,討論19世紀俄羅斯知識分子命運的;《知識分子的鴉片》,涉及二戰(zhàn)之后法國雷蒙·阿隆與薩特爭論的;《隱喻與常識》,對兩種空間做一區(qū)分的。我將這共計九篇文章整理成一本《尋找失蹤者》的文集,2013年1月交由廣西師大出版社范新編輯。他在最短的時間給了我回復,說放“新民說”叢書。此書三個月以后就出版了。我算是比較幸運。

      2006年就在專欄的寫作中過著。這是我對以前札記和隨筆的一次集中清理和結(jié)構(gòu)。除此之外我一直在想,除了攜帶問題和思考,自己還面臨如何將文章寫得有意思,讓人能夠讀下去的挑戰(zhàn)。

      開始寫作較為系統(tǒng)的大散文,緣自一個契機。

      記得2008年的時候,我給《鐘山》雜志的賈夢緯主編寄過一篇《自由與美德》的散文。文章寫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女杰斯達爾夫人與自由主義哲學家貢斯當?shù)母星?。當然,其間自然穿插當時波譎云詭的歷史風云。稿子寄走不久,夢緯來電告訴我說可以刊出。同時又對我說,從2009年始,可否在《鐘山》開個專欄,每期一篇,一年六篇。專欄名字由我酌定,文章題目,寫什么,怎么寫都隨我,不給我設(shè)定框框,可以自在發(fā)揮。

      他的這番話讓我感到意外,《鐘山》在業(yè)內(nèi)名聲很好,辦刊思路先鋒而穩(wěn)健,撰稿者無論新人還是宿將,都不可小覷。我一向?qū)ψ约盒判牟蛔?,覺得我完全不諳潮流的寫作,吃力不討好的笨拙之舉,跟不上形勢。我愿意寫下去,只是因為我喜歡。我選擇西方的人與事來寫,也是因為他們能讓我有超拔感,那開放與凋謝的人生都像長了翅膀。但這種寫作,得遇上欣賞的刊物才會有可能發(fā)表。不承想《鐘山》這么抬舉我。

      于是,我以“事物本身”為專欄名稱,在三年多的時間,寫下了一批我至今都感到是意外收獲的文字。這一次,我全部采用散文筆法。我保留著我那種每篇文章總要有個相對主題,總要說個道理的習慣;但它和2006年為《花城》開的專欄,其寫法已不大相同。

      那次的寫作還是較硬一些的筆法,概念、命名穿梭其間。那時,題目定下,要找到路徑、方向感;然后再加感覺進去。一個人得像一個陣地指揮員那樣,要有全盤籌劃部署,借助大人物和大書給我的膽量,層層推進,然后在其中寫下我的心得,販賣我的私貨。不這樣,只是一個人的自言自語,誰有耐心聽你啰嗦?

      這次開專欄,因為不設(shè)限定,我無形中遵循了德里達“文本歡悅”的主張,也讓自己找到有趣、過癮、恣意地釋放。

      既然有機會給《鐘山》開專欄,我在思忖該如何確定這些散文的形式感。首先我想其體量不能過小。短小的文章,的確可以很快寫完,也會有完成以后的輕松,但我不大喜歡寫短文,短文滿足不了我一旦展開就開始澎湃的思緒。另外,以“事物本身”為旨趣,每篇得有暗藏的問題。即使不是學理性很強,但這是對自己心智的全面測驗和衡量,并需要較為系統(tǒng)、完整、清晰地闡釋、描述和敘述。

      接下來我在想,問題該如何展開?

      問題不能空洞,否則讓人讀之哈欠連天?,F(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很不喜歡看一味掉書袋子的文章了。那么,我希望把問題和寫人物結(jié)合起來。人物可以承載我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惑。這些人物,都是我挑選出來,與我肌膚相親的人。

      于是,人物紛紛到場了:里爾克、羅丹、斯達爾夫人、漢娜·阿倫特、海德格爾、盧森堡夫人、伍爾芙、范尼莎、莎樂美以及文學作品中的索菲、女歷史學和漁夫等等西方人物;還有晏陽初、盧作孚、凌叔華、陳西瀅等,以及淘金的招遠漢子和俄裔女子蓮娜等等,他們帶著不同的表情和命運,登上了我為他們安排的舞臺。

      我比較喜歡在散文中寫人物。功利一些地說,寫人物,可以讓我的札記有個歸攏的地方。不時我會翻出以前的紙片,分分類,看歸到哪一篇文章里比較合適。我不忍撕掉這些紙片。想當初,這都是一個人躲在屋里,頭不梳,臉不洗,就在那里苦苦久等漚出來的心血;記下的都是當時的真實想法。這是笨人的活兒。翻看這些,讓我愈發(fā)有一種緊迫感。我不可以再大堤漫灌,不加節(jié)制地胡思亂想,然后記下這些紛亂的念頭了,我應(yīng)該逐漸入文??晌液螘r能夠清理完畢?我想到了萌萌。她57歲去世,身后留下一摞摞筆記本,許多札記未及清理完成。思想類文字,對人的要求條件過于苛刻;不能幼稚,要有成熟練達的思考,氣貫長虹的元氣,合適的題目;總之,在氣血兩旺的身體支撐下,才可以鉤沉打撈出散在深井的語言介質(zhì)。

      寫人物的好處是,人物總能代我發(fā)言,有各種議論和活思想,高的低的,陰暗的或明亮的。這帶有人物命運的敘事性作品,相對思想類文字來說可以在一定時間內(nèi)完成。

      我喜歡寫人物,貼著人物,替他們再活一遍。他們當初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和臨境性,我就有同樣的感同身受。我寫里爾克,那如仙鶴般的清虛飄逸,是站在山岡上歌唱女神的祭司;而羅丹,如黑熊一般奔趲在不羈的原野,用撫摸開啟地獄和天堂之門。他們的悲劇性神學和欲望化詩學,屬于語言與藝術(shù)發(fā)生范疇。凡創(chuàng)造出來的,都經(jīng)由血漬,而歸于真理。

      我寫伍爾芙,這個冰清玉潔如百合般的女人,卻是看透歷史的真相。馬丁太太在男人上戰(zhàn)場的時候,翻曬燕麥、照料兒女,采摘蘋果,核對賬簿。男人仰天長嘯死于戰(zhàn)場。誰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歷史,讓種族在綿延中不致中斷?正是女人。這是新的引人沉思的歷史觀。而她的姐姐范尼莎,大氣而妥協(xié)。她不命令,也不絕對服從,她從來對命運說著寬慰的道理。日子沒有對錯,只有平靜。

      我寫第二共產(chǎn)國際的女性政治思想家羅莎·盧森堡。她早已洞見執(zhí)政者的偏頗。她全面思考革命、激進的誤區(qū),卻又情牽受苦的人。這如鷹般的身姿,在永恒的遼遠蒼穹閃爍。

      我借法國一部小說《心航》,借女歷史學家和漁夫30年相愛相依的故事,寫出深度女權(quán)的意思;能量、心智、審美,才是女性爭取自由權(quán)力的箴言。

      我寫晏陽初,那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致力于中國鄉(xiāng)村改革的杰出知識分子;我寫凌叔華、寫亂世中的離歌,她隱秘的生命悸動與不可知此生的沖突與糾纏。我寫東北漠河地區(qū),當年胭脂溝戴罪淘金的人,招遠漢子與花蝴蝶般的女人,他們這群原本被污辱與被損害者,卻成為保衛(wèi)祖國版圖的最佳人選。

      例子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寫每一篇之前我心里都沒底,不知寫什么??梢坏╅_專欄,那是等米下鍋的急慌事兒,耽擱不得。前期的構(gòu)思最麻煩;一俟想清醒了,定下了題目和人物就好辦多了?;蛘哒f,一篇文章只要開頭二百字寫得順暢,接下來順著人物的命運邏輯和線索就可以一路寫下去。

      一切在展開中。思想的路徑,問題的有效性,歷史與現(xiàn)實的某種契合,都在不期然中展開它自身的畫面。寫的時候,我的文筆仍有比較鋪張縟繁的特點,這和我札記的歸置有關(guān)。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讓文字不那么蒼白簡單。那不盡的層疊感,如不盡漣漪晃悠的心事和往事。

      一切在展開中,你的積累,知識的、境界的,都會兜底托出。你有幾斤幾兩,都是瞞不了人的。有時我不再想為難自己,遵循文本歡悅的方針,讓自己筆致恣意汪肆。我發(fā)覺自己更擅長描述人的復雜心理,讓筆放開。只要寫進去了,就有好東西出來了。一定要有開闊而縝密的結(jié)構(gòu),讓人有話可說,千萬不能寫空。

      描述,再現(xiàn)人物的心理和場境。我給自己不斷提醒。我更要警惕自己不要偽敘事。我看到許多文字所寫的故事情節(jié)與人物命運都是毫無價值的陳腐和倒退。這沒有根基與骨架的文字,已是空耗;變成鉛字傳播,則是不善。若是揭穿這種偽敘事,將會端掉多少人的飯碗。而我,可以做的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之”。有心智的人,自然希望閱讀有意味的文字。

      我再一次問自己,我能將問題寫得讓人讀下去嗎?讀不下去也是空耗性寫作。

      我在努力學習著跨越散文與其他文體的界限,學習著將戲劇的沖突性手法,將小說對人物和細節(jié)情節(jié)的在場描述,將詩的語言美質(zhì)引入我的寫作中。只是嘗試著,努力著,不知做得效果如何。

      我每寫一篇文章,都像在攀爬一座山,疲累而無望。途中見到翠巒綿延云岫繚繞,卻又不盡喜悅。

      作者簡介:

      艾云,當代著名散文家。已出版《女人自述——艾云隨筆》《理智之年》《欲望之年》《用身體思想》《南方與北方》《玫瑰與石頭》等著作?,F(xiàn)居廣州。

      正宁县| 宕昌县| 屯门区| 阳朔县| 广水市| 乌恰县| 东辽县| 石林| 杨浦区| 乌苏市| 静乐县| 铜陵市| 陕西省| 历史| 平遥县| 土默特左旗| 柳江县| 宁国市| 邓州市| 南丰县| 高唐县| 涪陵区| 佛冈县| 江北区| 贺州市| 酉阳| 绥棱县| 涞源县| 新民市| 荃湾区| 长子县| 库伦旗| 太仓市| 浠水县| 安仁县| 姚安县| 息烽县| 拉萨市| 黔西县| 定安县|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