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茜,黃曉明,郭亞蘋,高記華,高策,戚文月,郭虹君
直腸惡性腫瘤(rectal cancer)是消化道一種常見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排中國腫瘤發(fā)病率第四位,死亡率居第五位[1]。近年來由于城市化的加劇及居民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直腸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健康。由于其早期無明顯癥狀,極易漏診,待發(fā)現時多處于中晚期,預后不良,因此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可有效提高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和治愈率[2]。
目前我國直腸惡性腫瘤篩查方式主要包括:直腸指診、電子結腸鏡檢查、腫瘤標志物基因檢測、大便潛血試驗、糞便-DNA檢測等。這些檢查手段各有優(yōu)劣,其中直腸指診經濟、便捷,但對于直腸中上段病變的漏診率較大,只適用于病變部位較低的直腸惡性腫瘤中晚期患者,特異性及敏感度均較低。電子結腸鏡檢查適用于高危人群,精確度及費用均較高,但其為侵入性檢查,且受腸道準備情況、醫(yī)者操作技術等影響較大,易并發(fā)腸道穿孔、出血等[3];腫瘤標志物基因檢測屬于廣譜性腫瘤標志物,常用于胃腸道惡性腫瘤的診斷、判斷預后、檢測療效、腫瘤復發(fā)等[4],費用較高,檢測時間長;大便潛血試驗特異性及敏感度相對較低;糞便-DNA檢測特異性高但敏感度低,價格高,在我國經濟貧困地區(qū)仍難以推廣。
因此,本研究以病理組織學診斷為金標準,以電子結腸鏡檢查為輔助,將300例受試者分別進行直腸上皮細胞穩(wěn)定性細胞游離亞鐵原卟啉,即細胞內游離血紅素(cell free ferrous protoporphyrin,FH)檢測、癌胚抗原(CEA)檢測、糖類抗原19-9(CA19-9)檢測,并進行對比分析,評價直腸上皮細胞穩(wěn)定性FH檢測診斷直腸惡性腫瘤的臨床意義。
研究對象來源于2017年9月—2018年3月在河北省中醫(yī)院肛腸科就診及住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肛門指診及結直腸鏡檢查,發(fā)現異常者行組織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按照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結直腸癌預防共識意見》[5]及《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017 版)》[6]制定診斷依據及納入、排除標準進行篩選。篩選出300例,其中男性173例,女性127例,年齡17~89 歲,平均(53.44±14.36)歲。結合患者病史,經電子結腸鏡、組織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初次確診為直腸腫瘤患者38例,年齡36~87歲,平均年齡(58.97±11.49)歲;確診為直腸惡性腫瘤術后患者46例,包括44例未復發(fā)患者及2例復發(fā)患者(后并入直腸腫瘤組),年齡45~85歲,平均年齡(60.65±10.04)歲;結直腸息肉患者17例,年齡65~79歲,平均年齡(71.53±5.68)歲;結直腸炎患者49例,年齡17~80歲,平均年齡(51.86±14.11)歲。余患者共150人,其中肛竇炎患者24例;痔瘡患者45例;肛瘺患者15例;肛周膿腫患者6例;肛裂患者25例;便秘患者32例;肛門及結直腸黑變病患者1例;骶前囊腫患者2例。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1 納入標準 (1)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2)所有病例均為我院就診及住院患者;(3)所有患者均進行病史詢問、體格檢查、肛門指檢、血常規(guī)、結直腸鏡檢查;上述檢查異常者自愿行病理學檢查、腹部彩超、全身淋巴結彩超、上腹部CT+下腹部CT+盆腔MR掃描等以協助診斷;(4)被檢人員依從性良好、自愿參加,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有精神病疾患者;(2)有自主意識但不愿意接受此項篩查者;(3)病情危重,無法進行相關檢查的患者。
1.3.1 直腸黏膜細胞穩(wěn)定性FH檢測試劑(醫(yī)用型單人份)
1.3.1.1 試劑來源 本產品來自于由青島東孚美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備案號:魯青械備20140008號生產備案號:魯青食藥監(jiān)械生產備20160025號)。檢測。方法嚴格按照FH試劑盒的操作步驟進行。
1.3.1.2 樣本收集及要求 準備好一次性手套、液體石蠟油、一次性肛門鏡、直腸黏膜細胞穩(wěn)定性FH檢測試劑,檢查并確認本試劑包裝完好;采樣部位在取樣前不得清洗、上藥、搔刮;囑患者取膝胸位或側臥位,用液體石蠟潤滑一次性肛門鏡后,將其置入肛管齒狀線處,持采樣拭子,在齒狀線附近輕柔的擦拭獲取直腸黏膜滲液,充分蘸取后,將取樣器頭部放入C試劑(樣本瓶)內充分攪動,使所采集標本與C試劑充分混勻,靜置約10 s后,當即檢驗。
1.3.1.3 檢測。方法(1)將A試劑滴管管口兩翼部順時針旋轉折斷,把試劑準確滴入測試池;(2)將已空置的A滴管在C試劑內吸取樣本液不少于1 ml滴入測試池;(3)旋轉折斷B試劑滴管,將試劑準確滴入測試池;(4)操作完畢后,120 s內將測試池的顯色與比色板進行比對,獲得檢測結果。
1.3.1.4 觀察指標判定標準 陰性:試劑不變色;弱陽性:試劑呈淡藍色或淡綠色;陽性:試劑呈淡綠色或藍色;強陽性:試劑呈深藍色。總陽性率=(弱陽性+陽性+強陽性)/總人數×100%。
1.3.1.5 注意事項 若顯示池內標本先顯示上述某種顏色,后轉為深黃色或棕紅色,表明樣本內混有血液,應按照先出現的顏色進行結果判讀(深黃色或棕紅色是混有血液的征象)。
1.3.2 腫瘤標志物(CEA)檢測
1.3.2.1 檢測過程 被檢測患者無需限制飲食,血液樣本用一次性專用血液樣本采集管抽取全血,送檢驗科檢驗。
1.3.2.2 判定標準 陰性:CEA 測定結果≤3.40 ng/L;陽性:CEA 測定結果>3.40 ng/L。
1.3.3 糖類抗原19-9(CA19-9)檢測
1.3.3.1 檢測過程 同1.3.2.1
1.3.3.2 判定標準 陰性:CA19-9測定結果≤27.00 ng/L;陽性:CA19-9測定結果>27.00 ng/L。
采用 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樣本比較采用秩和檢驗,等級分布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直腸惡性腫瘤術后患者46例(此46例患者在本次檢測前已行直腸惡性腫瘤切除術),FH檢測10例陽性,后經病理學檢查已確診2例為腫瘤復發(fā),此2例并入直腸惡性腫瘤組,故直腸惡性腫瘤術后未復發(fā)患者44例中,FH檢測8例陽性,陽性率18.18%;此44例患者術后均進行化療,且定期復查上腹部CT+下腹部CT+盆腔核磁,取造瘺口(造瘺患者)附近組織或直腸吻合口(保肛患者)附近組織送病理,未見腫瘤,定期隨訪(2月為一周期)未見異常,仍繼續(xù)隨訪。最終確診為直腸惡性腫瘤患者40例,(2例術后復發(fā)患者及38例首次發(fā)現腫瘤患者),FH 檢測38例陽性,陽性率95%,此40例直腸癌患者經病理學檢查確診早期直腸癌有30例,FH陽性28例,陽性率93.33%。中晚期10例,FH陽性10例,陽性率100%。由此可見,直腸黏膜細胞穩(wěn)定性FH檢測結果有較高的敏感度。結直腸息肉患者17例,FH檢測4例陽性,陽性率23.53%,經病理學檢查腺瘤樣息肉12例,其中2例絨毛狀腺瘤,2例絨毛狀管狀腺瘤,8例管狀腺瘤,癌前病變檢出率33.33%,見表1。
300例入組患者,分別進行FH、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EA)及糖類抗原19-9(CA19-9)測定,結果見表2~4。
由表1~3可得出FH檢測直腸惡性腫瘤具有較CEA、CA19-9更高的陽性率。可以認為FH檢測與CEA、CA19-9檢測直腸惡性腫瘤受試者中檢出率有差別。
由表4得出FH檢測直腸惡性腫瘤術后未復發(fā)患者陽性率低于CEA,與CA19-9持平,可以認為FH檢測與CEA檢測此組患者有差異,FH檢測與CA19-9檢測此組患者檢出率無差別。
以所有受試者的病理檢查診斷結果為金標準,以電子結腸鏡檢查為輔助,將三種。方法的檢測結果分別計算出敏感度、特異性、假陰性率(漏診率)、假陽性率(誤診率)、陰性似然比(LR-)、陽性似然比(LR+)、診斷指數(DI)、Youden指數、粗符合率(CA)、陰性預測值(PV-)、陽性預測值(PV+)等指標,見表5~6。
表1 300例受檢者的FH檢測結果 (n(%))Table1 FH test results of 300 subjects (n(%))
表2 300例受檢者三種。方法檢測結果 (n)Table2 Three detection methods of 300 subjects (n)
表3 腫瘤患者CEA、CA19-9檢測分別與FH檢測結果比較 (n)Table3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between CEA, CA19-9 and FH in tumor patients (n)
表4 腫瘤術后(未復發(fā))患者CEA、CA19-9檢測分別與FH檢測結果比較 (n)Table4 comparison of CEA, CEA and ca19-9 test results with FH test results in the patients of postoperative tumor(no recurrence) (n)
通過表5~6可直觀的看出,三種檢測。方法在直腸惡性腫瘤篩查中FH檢測的敏感度、陽性似然比、診斷指數、約登指數、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均高于CEA和CA19-9檢測,假陰性率和陰性似然比低于兩者。CA19-9檢測的特異性、假陰性率、陰性似然比、粗符合率最高,敏感度,假陽性率、診斷指數、約登指數及陰性預測值最低。CEA檢測則假陽性率最高,特異性、陽性似然比、陽性預測值最低。
表5 直腸腫瘤、非腫瘤三種。方法檢測結果 (n)Table5 Detection of rectal tumors and non-tumor results by three methods (n)
CEA和CA19-9是消化道惡性腫瘤應用較為廣泛的標志物,無顯著臟器特異性,且在腫瘤早期診斷中CA19-9的敏感度較低,部分直腸惡性腫瘤患者未能被檢出,但某些非癌性因素如糖尿病、結腸炎、肝炎等因素也會導致CEA、CA19-9輕度升高,會存在一定的假陽性率。
腸道未見腫瘤、息肉的非腫瘤術后患者,FH仍檢出部分陽性患者,可能是由于此類患者因炎癥性腸病、混合痔出血、或肛瘺分泌膿液等原因致使收集的直腸脫落細胞結構不穩(wěn)定,易出現假陽性率。
廣泛存在于細胞內的亞鐵血紅素參與多種酶的構成[7],生理狀態(tài)下,其通常以結合蛋白的形式發(fā)揮作用[8],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尤以是抑癌基因p53為主)發(fā)生突變或缺失,細胞內穩(wěn)定結構被破壞,能量代謝紊亂,細胞內蛋白構象發(fā)生改變,使某類親脂性物質進入含亞鐵原卟啉蛋白的疏水核內,導致亞鐵原卟啉脫落為游離狀態(tài),稱之為FH物質。游離的FH物質作為一種可氧化損傷細胞的活性基團,結構極不穩(wěn)定,會奪取鄰近的組織(脂肪、蛋白質及DNA等)的電子,以穩(wěn)定自己的狀態(tài),而被奪取電子的組織結構則形成自由基,去奪取新的的電子,似多諾米骨牌效應,隨著細胞的損傷加重導致細胞穩(wěn)態(tài)失衡,使細胞增生加速、凋亡減少、分化降低,最終惡變,促進溶酶體水解酶溢出引起細胞自溶加重,FH物質滲出增多,并且其滲出量與上皮細胞的惡性程度成正比[9]。綜上所述,FH物質可作為癌前病變標志物對高?;颊哌M行早期篩查[10-12]。
表6 直腸惡性腫瘤三種檢測。方法與病理學檢測結果比較Table6 Comparison between three detection methods results for rectal malignancy and pathological detection results
FH檢測主要是通過FH與特定物質的氧化還原反應使直腸上皮細胞染色,根據著色的深淺分析患者病變程度[13]。它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即使在早期腫瘤患者中也有較高的陽性率,陽性患者會提高警惕并在短時間內通過病理學檢查以確診,符合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癌前病變及早期腫瘤患者經積極治療可有效提高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和治愈率。是自檢型產品,檢測結果可根據目測比色法[14]即查即得,簡單易行,經濟實用,具有臨床可行性。在貧困、偏遠地區(qū)及基層醫(yī)院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可擴大直腸惡性腫瘤的篩查規(guī)模,降低直腸惡性腫瘤的患病率及死亡率,為我國直腸惡性腫瘤的篩查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