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的面前有一方沙盒,作為你的世界,你可以自由地建造破壞組合拼湊,任由自己想象去創(chuàng)造。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對著眼前的散沙苦惱,平時解題目得心應手的雙手突然僵硬得不知怎么伸展。只是中規(guī)中矩地把簡單的幾何圖形借過來拼成一體。而另一群愛玩的孩子,根本不需要計算什么精確的數(shù)字,他們任意組合破壞甚至超出邊界。這些沙子在他們眼中不是來衡量“是否有用”的工具,就像分數(shù)衡量不了所有的能力。這些象征性的游戲成功地建造了一個“我的世界”。當隔壁孩子的思維里塞滿了橫七豎八的解題技巧,他們已經(jīng)認知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方沙盒,只不過更多的人愿意借助教科書去模擬拼湊而非通過技術課繪畫課花大筆時間去想象創(chuàng)造。談到學習,我們知道狠下的時間只有放在刷題提分上才是有價值的,甚至被慫恿放棄體育課去寫作業(yè)。而學與習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傲暋笔菍W會犯錯誤,學會去體驗。會玩、能玩,并且敢玩,敢于捧起一堆沙子,自由地去創(chuàng)造體驗,感受最逼真的動態(tài)與情緒。它們就像兩臺發(fā)電機,為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制作這樣一個“我的世界”,需要一群玩物“上”志的孩子,這些富有興趣的創(chuàng)造者,往往比有分數(shù)的孩子更有質感。
電影《春風化雨》里就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個嚴酷、高壓的環(huán)境里,新來的基丁老師告訴孩子們,學習不僅僅是幾何代數(shù),詩歌、美麗、浪漫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這就像馬云談及他的教育觀,他不贊同每個孩子都被禁錮在數(shù)學語文的學科學習中,相反,比它們更重要的是音樂課、體育課和繪畫課。在高效的“玩樂”中,在運動與藝術的熏陶中,我們會明白活著的美好和生命的質感。會玩,能玩,敢玩,你會發(fā)現(xiàn)在日后的艱辛生活中,支撐我們挺過困頓的,卻是音樂、體育、美術帶來的愉悅與力量。不是一成不變去復制傳遞一個中規(guī)中矩的沙盒,而是在你的世界里玩物“上”志,去突破去創(chuàng)造。
在以高考指揮棒為尺度的教育體系,似乎與我們的生活太過割裂。我們很難從奮筆疾書披星戴月里獲得樂趣和意義感。當前我們的教育,就是“教”得太多,“育”的太少。被動地接受占了上風,主動地創(chuàng)造卻不被重視。學習與玩被認為是兩個對立的方面。游戲本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體育美術本是我們欣賞世界的視角,卻被定罪阻礙發(fā)展的天性。以至最后,我們連捧起一堆沙的勇氣也消失殆盡。
我們在學習搭建建筑的時候,會真正體驗到結構與力學的原理。玩的過程中,無須從公式上算出精確數(shù)字,但是這種逼真直觀的體驗,確是精妙地輸送了一種愉悅與動力,對于日后正式學習力學有非常良好的促進作用。談及教育,并非要求父母老師把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塞給孩子,而是讓孩子在動手去玩的過程中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抵達教科書上沒有的地方,體驗父母沒有體驗過的人生。
很多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比如團隊精神和組織能力,也是在“玩”的過程中形象地樹立起來的。參加體育鍛煉,合作一幅畫,這都是融入世界的體現(xiàn)。光有知識遠遠不夠,動手過程中一個沮喪的表情,一聲驚喜的喊叫比一堆幾何圖來得更有力。玩物“上”志告訴我們,比占有知識更重要的,是擁抱智慧。在游玩與體驗中擺脫重復機械,成為一個有感情有創(chuàng)造的人。
朱汶茜,曾獲第九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青少年優(yōu)秀作品獎、第四屆科幻科普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全國一等獎、第二十四屆“中華圣陶杯”全國中學生大賽一等獎、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三等獎,在《作文通訊》《高考時政作文最范文》等多家報刊發(fā)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