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永良
案例:某銀行以《債務催收公告》的形式將1200余名拖欠助學貸款的大學生的姓名、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等信息在網絡上進行曝光。此事一經報道,即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有人說,大學生欠貸是缺乏誠信的表現,應該予以曝光。但也有人認為,應該考慮學生的難處,曝光行為侵害了大學生的隱私權。
分析:前幾年,各地出現了多起銀行曝光拖欠助學貸款大學生的事件。此類事件主要涉及到兩方面法律問題:一是助學貸款的性質,二是曝光行為的性質。
國家助學貸款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體系,加大對普通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國家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財政和高校共同給予銀行一定風險補償金,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專門幫助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銀行貸款。借款學生不需要辦理貸款擔?;虻盅海枰兄Z按期還款,并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學生通過學校向銀行申請貸款,用于彌補在校期間各項費用不足,畢業(yè)后分期償還。助學貸款屬于借款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96條規(guī)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备鶕緱l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yè)銀行法》第42條第1款規(guī)定,借款人應當按期歸還貸款的本金和利息。但助學貸款不同于普通的借款合同,利息由政府承擔,不需要辦理擔?;虻盅?。因此,學生只需歸還本金,不需歸還利息;只能由學生歸還,不存在保證人歸還,或者由抵押物代還的可能。
如果學生不能按期歸還貸款本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yè)銀行法》第42條第1款規(guī)定,學生應當按照合同約定承擔責任。這種責任是一種違約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28條規(guī)定,銀行可通過和解、調解、申請仲裁、提起訴訟等途徑對貸款學生予以追究。2015年7月13日,教育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jiān)會印發(fā)《關于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若干意見》,要求各高校加強學生信用意識和誠信觀念教育,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學校誠信教育工作的定期考核和業(yè)務指導。同時,賦予銀行一項權利,即“各經辦銀行應按照《征信業(yè)管理條例》,嚴格履行信息采集和上報責任。經辦銀行經借款學生書面授權使用借款學生的個人征信信息,無需再次告知借款學生;對沒有按合同約定歸還貸款的學生,經辦銀行應依法向個人征信系統(tǒng)報送借款學生的不良信息。”
200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中規(guī)定: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隱私權等人身、財產權益。201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在第110條第1款中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這是隱私權作為獨立的概念,直接規(guī)定在法律中。之前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法律都沒有直接規(guī)定隱私權。法律對隱私權的直接規(guī)定,有利于強化對隱私權的保護。本案中,銀行以《債務催收公告》的形式將1200余名拖欠助學貸款的大學生的姓名、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等信息在網絡上進行曝光,屬于擅自公布他人隱私,侵犯學生隱私隱瞞權的行為。受到侵害的1200余名學生,都有權要求銀行承擔侵權責任,包括除去侵害和損害賠償。除去侵害包括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損害賠償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和財產利益損害賠償。
有些國家將自然人在金融領域的隱私規(guī)定為金融隱私權,指個人對其金融信息所享有的不受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權利。所謂金融信息,包括個人的身份信息,如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等;個人交易信息,如透支記錄等以及個人主觀信息等。在金融體系比較完善的國家,銀行對客戶金融隱私權的保護,已成為銀行業(yè)務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的信用,一定程度上是靠銀行對客戶信息的絕對保密而獲得的。目前,我國尚無專門的金融隱私權保護法,僅在零散的法律條文中有所涉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yè)銀行法》第29條第1款規(guī)定了商業(yè)銀行辦理個人儲蓄存款業(yè)務,應當遵循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第2款規(guī)定對個人儲蓄存款,商業(yè)銀行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個人查詢、凍結、扣劃,但法律規(guī)定的除外,等等。但這些條文僅對金融機構的保密義務作出了原則性規(guī)定,并沒有相應的罰則。
就法理而言,銀行方面“曝光”學生信息的行為,存有權利濫用的情形。我國法律在鼓勵權利人正當行使權利,以滿足其利益需要的同時,也為權利的行使劃定了界限,禁止權利人超出界限侵犯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因此,民事權利的行使,應遵循禁止權利濫用的原則。這也就是說,任何機構或個人不能為了實現己方的權益,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這就好比債權人為索要債務,限制債務人的人身自由,甚至將債務人“關押”起來的暴力索債行為。雖然債權人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但其手段和方法屬于非法拘禁,侵犯了他人的基本權利,是違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銀行對拖欠助學貸款大學生的曝光行為,侵害了當事人合法的隱私權,也同樣存在權利濫用的事實。
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在網絡上公布當事人的個人隱私信息是不值得提倡和效仿的。目前我國正在加強對公民隱私權保護的法治建設,如正在起草的民法典中明確規(guī)定了隱私權作為一種獨立的具體的人格權的地位,并對隱私權的內容、保護方法作了進一步規(guī)定。本來,追究違約大學生的法律責任,銀行方面完全可以走司法途徑,申請法院通過公告送達、缺席審判等多種形式,合法妥善地解決問題。但銀行也許是出于集體索賠的成本壓力考慮,卻草率地選擇了在網絡上公布違約大學生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的做法。這一做法,實際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反倒容易讓人懷疑銀行方面采取這樣的行為,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觀“惡意”。如若相關大學生以名譽權受到損害的理由對銀行提起訴訟,不管這樣的請求最終是否能得到法院的支持,相信都可能給銀行帶來實際的法律風險和道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