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茄麗
摘 要:小學德育工作十分重視學生的品德養(yǎng)成,儒家思想成了學生品德養(yǎng)成教育的經典和范本,深深地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小學階段是學生品德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論語思想對促進小學生品德養(yǎng)成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論語;品德養(yǎng)成;現實意義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對其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特別是《論語》的思想和智慧對當代小學品德養(yǎng)成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小學階段是學生品德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據調查,當前的小學在品德養(yǎng)成階段存在很多問題,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包容心和意志力,害怕吃苦等。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孔子注重品德的養(yǎng)成,重在教化。筆者從知德、知仁、知志和知己四個方面,談論語對當今小學生品德養(yǎng)成的意義。
一、知德,立身成人
從古至今,教育者認為道德認識是品德教育的起點,古人提倡將道德的“聞”“見”“知”放在孩子品德教育的首位?!墩撜Z》強調“知德”,知就是道德認識。子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所謂“知者不惑”,接受教育的人要有一定的道德知識,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知榮辱,才能把道德規(guī)范作為自己精神世界的需要,從而感到快樂?!爸隆辈趴赡芫邆浞直娴赖滦袨槭欠巧茞旱哪芰Γ釉唬骸拔ㄈ收吣芎萌?,能惡人?!保ā墩撜Z·里仁》)有道德的人是知道什么是“愛”和什么是“恨”的。
“知德”是“立身成人”的前提條件。學生子路曾問孔子什么是“成人”,孔子告訴他:“若臧武仲之知,公悼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矣。”(《論語·憲問》)孔子論及一個人格完善君子的標準,須具備智慧、廉潔、勇敢、才藝的品格和素質,并輔之以禮樂的修飾?!爸隆笔恰俺扇恕保蔀橐粋€人格完整的君子的前提。
二、知仁,學會寬容
《論語》的核心就是儒家的“仁德”,即“仁者愛人”,孔子把學會“愛人”作為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的最高道德準則。子曰:“君子無終食之問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墩撜Z·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總概念?!叭省笔菒廴说那楦畜w驗,是道德的內在表現,“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傳統德育的基礎內容,子曰:“仁者,人也?!薄叭省笔侨俗陨硭逃械奶煨?。
“恕”是愛人的低層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出人與人之間的相愛、和諧與平和。這是當今獨生子女品德形成過程急需的部分。將“仁愛之心”落實在實際行動上就是“忠恕之道”,并在實踐中,“忠恕之道”奉行“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原則,尊重他人,做他人有益的事,與周圍的人和諧共處?!叭收邜廴恕睘閷W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提供了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和準則,在內化“仁者愛人”的過程中,道德情感也會自覺轉化為道德行為??鬃犹岢娜蕫鬯枷胫?,仁愛在禮之上,孔子認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連最基本的仁愛之心都沒有,還談什么禮呢?
三、知志,躬身踐行
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不能僅停留在“知德”“知仁”的認識階段。只有當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信念,才能對學生自身產生由內而外的指導和約束作用??鬃颖硎荆骸爸爸什荒苁刂?,雖得之,必失之?!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在道德意志的鍛煉方面,孔子就強調學生要“志于仁”“志于道”,要做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墩撜Z·子罕》)他鼓勵學生要有松柏精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墩撜Z·子罕》)要像松柏一樣,具備堅毅的品質,才能經得起風雪的考驗。
堅毅的道德意志是為道德行為做鋪墊?!墩撜Z》中就闡釋了孔子教育思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彼^“行”,指的就是人的道德品行,孔子強調榜樣的作用,以身作則,躬行踐履,要求做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保ā墩撜Z·里仁》)孔子將“躬行”視為德育教育最重要的階段,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階段??鬃诱J為,只有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的道德。
四、知己,克己反思
德育方法上孔子主張“克己”“慎獨”,就是要時刻指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讓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要求,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求諸己”,也就是凡事都要嚴格要求自己,隨時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仁”的道德標準。要做到“知己”,孔子認為,“內省”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修養(yǎng)方法。孔子的德育方法也可以概括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睉斶x擇別人的優(yōu)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學習別人好的道德品質,看到別人身上不好的言行舉止,則聯系自身加以反省,引以為鑒?!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闭f的也是這個道理。克己反思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
《論語》非常重視人的品德培養(yǎng),提倡發(fā)展人的社會道德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鼓勵人不計得失,不患得患失,而是養(yǎng)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和豁達的心境。這些品質的提倡在我們今天的小學生的品德養(yǎng)成中,仍有實際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于丹.《論語》感悟[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李元濤.淺析《論語》在學生德育工作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4(36):248.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