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義 劉鑫
電氣化時代的到來,讓不少人擔心汽車賽事的光芒從此走向黯淡,沒有發(fā)動機咆哮聲的比賽還會有觀賞性嗎?為此,我們決定去現場觀賞Formula E比賽,來解答這個疑惑。
與WRC、F1等賽車運動不同的是,Formula E無論是賽車規(guī)格還是賽事規(guī)則都是全新機制。作為由國際汽車聯盟所認證的專業(yè)比賽,它的目標是為推動公眾對于電動汽車以及清潔能源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認知,同時,它也是電動汽車技術最頂尖的較量場地。
從2014年拉開帷幕的Formula E,至今已來到第五個賽季。從去年開始,比賽全部啟用第二代賽車標準,賽車空氣動力學進一步優(yōu)化,電池容量增加到54kWh,最大輸出功率增加到250kW,電池的可用電量提高了85%,因此賽車可以持續(xù)完成45分鐘+1圈的比賽,不再像前四個賽季那樣需要進站換車。
除此之外,二代賽車除了統(tǒng)一配備車架和電池以外,賽會允許參賽廠商對賽車電機、換流器、變速器等部份自主研發(fā),而這無疑更考驗各參賽車隊的技術功底,也給比賽帶來更多可看性。
2019年的Formula E電動方程式格外競爭激烈也格外精彩,尤其2019賽季除了有熱門的香港站之外,更首度加入三亞站,同時Nissan廠隊的加入,傳統(tǒng)強隊維珍車隊為中國遠景集團收購,奧迪ABT車隊也以廠隊身分參賽,加上即將加入的保時捷車隊,精彩的陣容令人期待。
3月10日,2019賽季來到香港,這是香港第三年承辦此賽事,也是合約中的最后一年,三月的香港是華南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雨季,氣候從東北季風轉為濕潤的南風,難以捉摸的天氣。成了狹窄的街道之外,對車隊戰(zhàn)略(尤其是輪胎)以及車手適應天候因素的最大考驗。
在正賽之前的練習與排位,香港一直下著斷斷續(xù)續(xù)的大雨,天空的云層相當低,路面積水剛剛干了馬上又一陣陣大雨,包括賽前官方記者會,都是在大雨之中度過。
夾著上一站冠軍的氣勢,奧迪車隊11號車手Digrassi一開始就取得不錯成績,整個排位賽半數在大雨中進行,最后,HWA車隊的5號德國車手Vandoorne與22號車手Rowland取得頭排發(fā)車,“澳門先生”48號Mortara拿下第三,而Digrassi最終從第六名發(fā)車。
在排位結束后的車隊總監(jiān)采訪中,Allan McNish表示今年奧迪的賽車非常有競爭力,奧迪在電機性能與電能管理的出色性能讓他們充滿信心,而他也不諱言,香港站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天氣,對車隊或是車手都一樣。
果然,周日正賽的天氣跟最終的結局一樣充滿戲劇性,烏云密布的天氣隨著比賽進入后半段而逐漸放晴,基本上前半場有半數時間都在黃旗中度過,狹窄的賽道導致不少賽車碰撞而退賽,后半段路面越來越干,接近尾聲時DS車隊的Sambird與領先大半場的Andre的近身肉搏異常精彩,Andre最后一圈被頂到車尾打滑而爆胎,Sambird最終率先沖線,Mortara緊接在后,奧迪車手Digrassi第三位沖線。
然而比賽并未就此結束,大會隨后對Sambird做出判罰,Mortara因而遞補香港站冠軍,Audi SportABT車隊66號則幸運拿下亞軍,車手與車隊積分均有斬獲。
F1賽車是這樣的
三亞站是Formula E的第51場比賽。為了控制好運營成本,同時讓觀眾能近距離感受賽事的火爆,Formula E比賽賽道都是在全球知名城市的街道上劃分的,這也導致比賽賽道通常都比較窄且短,像此次三亞站賽道便位于三亞海棠區(qū)風塘路與海棠北路交匯處的西南路段,全長僅2.236km,共有11條彎道,其中T1、T2、T8這3個轉彎特別狹窄,很容易發(fā)生碰撞,成為大家全程關注的焦點。
為倡導節(jié)能減排,Formula E允許賽車在練習賽以及資格賽中,使用最大功率輸出模式,而在正賽之際則使用節(jié)能模式。根據數據顯示,比賽期間每位車手平均使用的電能才相當于5.8升汽油,相比F1賽車來說這實在是太環(huán)保了。
與其他汽車賽事不同的是,車手駕駛Formula E賽車時無需考慮什么擋位出彎,保持發(fā)動機什么轉速,而只是要時刻留意剩余電量、電機溫度等數據。因此,比賽之中,車手需要時刻保持穩(wěn)定的駕駛節(jié)奏;而在超車時則一定要快準狠,并充分利用好能量回收系統(tǒng),不然反復的高強度超車,電池會出現電量輸出不穩(wěn)定的狀況,從而導致無法完賽。
由于當下各家賽車的固定齒比單速變速箱以及傳動系統(tǒng)還沒有形成較大的技術差距,而其他關鍵系統(tǒng)都由賽會統(tǒng)一配備,因此決定賽車的差異便是電控系統(tǒng)與控制軟件了,它會給賽車帶來不同的加速響應。除此之外,賽道中有個“攻擊模式”激活區(qū),它會讓賽車最高功率達到250kW,但是要激活這個模式得走賽道的外圈,因此如何在損失圈數之際又穩(wěn)住自己的位置,成為考驗車隊比賽策略的重要一題。
更有意思的是,FE賽會還開放粉絲“FanBoost”線上票選自己支持的車手,只要獲得人氣最高前三的車手,就能在比賽時獲得額外100kJ的電量,而這有時候就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FE把比賽當作吸人氣的平臺,同時也增加了比賽可看度,這招真是太厲害了!
經過一番激戰(zhàn),DS鈦麒車隊的讓·埃里克·維爾格尼首位沖過終點,而日產E.DAMS車隊的羅蘭德和寶馬I ANDRETTI車隊的達科斯塔則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由于網上已經有了鋪天蓋地的直播視頻以及賽果報道,容筆者在此不再贅述,只談談我對比賽的看法——在我看來,Formula E不僅是一項賽事,它對于參賽廠家或車隊來說,還是千載難逢能在如此高標準下競爭新能源技術的測試平臺。各種新能源技術可以首先運用到賽事中得到寶貴數據,未來進而運用到民用車領域,有助車廠更快解決當下面臨的電池容量、充電速度、電池散熱等技術瓶頸。
電動是未來汽車的趨勢,Formula E期望消費者更快接受電動車,其本身亦借鑒了許多其他汽車賽事的優(yōu)缺點,盡可能在觀賞性、成本、影響力、性能之間做好平衡。我并不擔心它會取代F1、WRC等賽事在車迷心中的位置,因為它們本來就是來自不同技術領域,并不存在矛與盾的關系,我只會高興這世上又多了一種精彩的汽車賽事!
參加FE的捷豹車隊雖然三亞站出師不利未能取得好成績,但這并不能抹煞它是賽事最特別的一個現象級存在,因為FE官方唯一墊場賽——eTROPHY杯賽事就是由捷豹舉辦的,而這比賽也是全世界最特別的電動SUV統(tǒng)一規(guī)格賽,賽車都是由捷豹I-PACE改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