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韋伯法理型權威的思想對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研究。從法理型權威的內涵和內容出發(fā),簡要分析了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針對當前依法治國的要求,文章結合了韋伯法理型權威理論,主張并倡導在治國理政中構建一種以合法合理為需要,推動依法治國的有效進程,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關鍵詞:韋伯;法理型權威;依法治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一貫重視法治,把法治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針,在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根據歷史社會的變化將統(tǒng)治的類型分為三類:傳統(tǒng)型、魅力型和法理型。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變化,相應提出不同類型的統(tǒng)治。黨中央在十八大以來,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將時代性、理論性和實踐性三者相結合的法治,為堅持和發(fā)展法治中國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為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提供了指導方向,可以說,法理型統(tǒng)治的實施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
一、韋伯法理型權威理論概述
(一)韋伯關于三種權威類型的劃分
韋伯認為,統(tǒng)治結構在很多領域中都深深地影響著社會行動。根據韋伯的觀點,人類歷史上大致有兩種“統(tǒng)治”類型:一種是基于市場規(guī)則中對經濟資源的控制與分配;一種是基于官方權力,并要求人們去服權力。在他看來,統(tǒng)治之所以能被稱之為權威,是由于人們發(fā)自內心的支持與擁護,通過一種“正當”的形式被廣泛接受。因此,韋伯認為,權威是一種權力,最終結果在于統(tǒng)治,它具備了“合法性統(tǒng)治”與“合法身份”的雙重特征。
韋伯根據權威的合法性來源不同將其分成三類——傳統(tǒng)型權威、魅力型權威(又稱“克里斯瑪型權威”)與法理型權威。傳統(tǒng)型權威較具代表性的形式是古代封建貴族制及其衍生物,宗族制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主要依靠基于共同教養(yǎng)而產生的個人忠誠度”。魅力權威是那些具有非凡個人魅力和杰出領導才能的人的服從與忠誠。韋伯認為,擁有超凡魅力的權威可以在沒有任何強制手段的情況下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動員能力。但是,為了鞏固魅力型權威的地位,領導者需要時刻準備好證明自己的才能。
法理型權威與前兩種不同的是,它具有鮮明的“理性”特征,其基礎是“關于正式規(guī)則和法令的正當要求之上”。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建立在對法律公平和正義的信任與信服基礎上,遵守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及對法理型權威的命令與安排。它依賴于官僚主義和法定規(guī)則,依據既定法規(guī)實施,同時也按照一定程序完成政治領袖的更替。在這個意義上,法理型統(tǒng)治是理性的、有規(guī)律的。這種權威主要存在于當代社會中。
(二)法理型權威的具體內容
法理型權威建立的基礎在于:“權威的制度體系、角色、規(guī)章的內容和頒布都是合乎統(tǒng)一的標準”。它是與合理性及合法性聯系最密切的權威之一,對所制定的法規(guī)合法性的信服是法理型權威的堅實基礎。
韋伯認為,法理權威的特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1)根據明確的范圍劃分它的職權。(2)職權所產生的職位由等級序列排開,下級受上級的指示與監(jiān)督。(3)不僅由法定規(guī)則規(guī)范其職業(yè)行為,還可以通過技術性規(guī)則約束。(4)行政官員必須與他們所使用的權力相分離。(5)所有的行政決定、決議和規(guī)定都必須以書面形式表達和提出。因此,法理型權威的顯著特征在于它的控制規(guī)則性和它不間斷的行為性。
權威的合法性與其價值取向也有著緊密的聯系。而法理型權威的合法性基礎相應地包含如下:(1)憲法和法律授予的權力。從法律意義上講,權威的合法性是指權力的獲取、組織和行使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注重法律制度的作用。(2)政府的良好效能。政府關注的是自身擁有的能夠產生并保持其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問題。如果一個政府具有良好的管理社會的能力,取得較高的成就,且憑借較少的投入,即能滿足社會對政府體制的需求,那么政府相應就會產生更好的績效。一個運作良好的政府體制毫無疑問將提高它的合法性。(3)公眾對政府的廣泛認可和支持。社會民眾對政府的權力、政策和制度的認識、理解和支持程度在很多時候都影響著政府的合法性。人民公認和擁護的政府,自然就能產生威權,其合法性自然有所保障。
二、我國國家治理的法理型權威轉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國家治理權威明確地呈現出了魅力、法理和傳統(tǒng)型權威情況,它與韋伯的權威結構理論愈發(fā)一致。韋伯關于國家治理權威的合法性來源,基本上解釋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來不同歷史時用權威治理國家的結構,其趨勢是由魅力型權威為主漸漸轉變?yōu)榉ɡ硇蜋嗤?,但這一轉變過程尚未完全完成。
(一)改革開放前,國家治理權威結構由魅力型權威為主導,兼具法理型權威和傳統(tǒng)型權威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強調運用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組織武裝自己,經過28年的努力奮斗,我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取得了巨大的歷史功績,解救了當時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民,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支持,并獲得了強大的制度化魅力權威。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毛澤東同志?;诖?,毛澤東擁有了巨大的個人化魅力權威。這種情況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尤為突出,強烈的個人崇拜把毛澤東的魅力權威推向了高潮。這一時期的主導,就是魅力型權威。而對于法理型權威而言,新中國成立初期,法理型權威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建構的方向。一系列法理和制度的頒布與實施反映了國家公權力在法律體系的框架內的組織和運作。
(二)1978-2000年:國家治理權威結構總的趨勢為魅力型權威向法理型權威的過渡,而傳統(tǒng)型權威仍然存在
這一時期的高層領導汲取了文化大革命時的個人崇拜帶來的巨大傷害的教訓,并強調了防止制造新的個人崇拜。盡管如此,由于改革開放取得的初步成就,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政治領袖仍然具有很強的個人魅力。不得不承認的是,魅力型權威漸漸消退,但仍占有一席之地。而就法理型權威來說,1882年憲法明確規(guī)定“所有組織的活動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框架內進行”,注重法律制度的作用。這表明國家治理已經開始從個人魅力開始轉向法理型權威。在此期間,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班子集體推動制度建設,建立法治權威,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們所擁有的魅力權威和傳統(tǒng)權威的支持。
(三)2000年至今,魅力型權威逐漸衰退,法理型權威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傳統(tǒng)型權威始終存在
在那些具有豐功偉績的老一輩革命領導人的去世后,國家不再出現毛澤東、鄧小平等具有超凡個人魅力的領導人物,中等權威則在這一時期慢慢顯露出來。中共十五大,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我國就進入了常人政治時代,個人化的魅力型權威開始退出歷史舞臺,法理型開始發(fā)揮作用,最顯著的標志是——“依法治國”被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此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班子,提出要正確落實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必須堅持從法制出發(fā)。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提出一系列依法治國的新思想和新戰(zhàn)略,強調要加強黨對法制的領導,黨與法是分不開的。這些都標志著中國的權威模式完成了初步的轉換,法理基本上已經在理論與實踐上確立起來。
三、法理型的國家治理模式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法與理組成法治,法理型國家模式的發(fā)展也是法治國家發(fā)展的最好解釋。法治首先是一種社會監(jiān)管方式,通過法治來規(guī)范社會,其目標是以較低的社會成本交換得出社會秩序、追求自由、正義、平等、各階層的利益平衡和利益最大化。與此同時,法治是一種被公眾普遍接受的合理化的社會生活方式,它是所有社會主體進行社會活動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建設法理型的國家就是社會歷史發(fā)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依法治國也是我國選擇走的一條極為合理的道路。
首先,法理型權威模式的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法治的要求。法治意味著理性,不僅要求我們依法治理,更要運用合法合理的規(guī)則和手段將法律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從黨的成立至今,我們始終探索科學發(fā)展理性發(fā)展之路,逐步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耙婪ㄖ螄保瑥氖宕蟮氖状翁岢鲋两?,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政策。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是重中之重。對法理型國家的探索,揭示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決心,為我國依法治國發(fā)展進程指引方向。
其次,法理型權威模式在我國的發(fā)展合理地體現了政權的合法性在各個時期的轉變。前文所知,我國政黨的權威主要指的是其擁有的執(zhí)政權力。建黨到建國至今,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兩次重大的革命和建設時期,前人的魅力型威權隨著老一輩革命人的逝去而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現如今的法理規(guī)則。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影響各個時期的權威模式。正如法理權威適應了當代市場經濟和政治文明發(fā)展的要求一樣,它取代了早前動蕩的戰(zhàn)爭年代迫切需要個人崇拜的信仰才能維持,成為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黨將法理衍生下的“依法治國”思想作為執(zhí)政方略,彰顯了與時俱進的能力,反映了黨執(zhí)政理念的文明轉型。
第三,法理型權威模式的發(fā)展增強了現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治理能力。不論是法治政府,還是法治政黨,在法律規(guī)則的約束下,提高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發(fā)展廉潔高效的工作模式,能否正確地領導合理立法、率先尊周法律法規(guī)、確保執(zhí)法公正公平,是對黨和國家能力的考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僅要求領導參與,還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我們要立足于法律基礎,深化法治觀念、遵紀守法、弘揚法的文化。國家的治理能力要想得到提升,只有加強社會主義法的建設,這樣人民當家做主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中國正朝著法理型的治理模式邁進,法理型權威模式統(tǒng)治的施行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這也是時代和人民的必然選擇,作為一種合理合法的理念和實踐,法理型統(tǒng)治經過多年的探索已經逐步建立并不斷深化和完善起來。
四、結語
建國以來國家治理權威總的趨勢是魅力型權威轉變?yōu)榉ɡ硇蜋嗤?。與此同時,傳統(tǒng)型權威以世襲制的形式隱藏在官僚制和法理型統(tǒng)治之中。基于此,國家權威結構的目標,就是要形成以法理型權威為主,魅力型權威以及傳統(tǒng)型權威為輔的制度化國家治理體系結構。法理型權威能夠成為穩(wěn)定的統(tǒng)治形式在于它的合理性與其揚棄了非理性的態(tài)度。文章主要運用韋伯的法理型權威理論框架理論闡釋了依法治國的必然發(fā)展。當今社會背景下,如何優(yōu)化國家治理權威結構、如何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順利推行依法治國將是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馬克斯·韋伯著,閻克文,譯.經濟與社會: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18,333.
[2] 弗蘭克·帕金著,劉東,謝維和,譯.馬克斯·韋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
[3] 馬克斯·韋伯.支配社會學[M].康樂,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許文惠.張成福.危機狀態(tài)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17.
[5] 錢錦宇.卡里斯瑪型還是法理型:新中國政治統(tǒng)治模式的變遷歷程[J].廈門大學法律評論,2013(21):211-232.
[6] 李智.當代中國國家治理權威的變遷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37-42+56.
[7] 燕繼榮.論政治合法性的意義和實現途徑[J].學海, 2004(4):88-97.
[8] 洪向華.權威理論淺析[J].科學社會主義,2005(5):28-30.
作者簡介:周穎,女,漢族,江蘇宜興人,南京工業(yè)大學法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