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被改寫的精神史

      2019-05-14 02:10孫郁
      當代文壇 2019年3期
      關鍵詞:新文化胡適思想

      孫郁

      歷史遺跡模糊的時候,我們可能迷失于精神的時空里,保存那些已有的行影便顯得異常重要。但面對同樣的遺跡,人們得出的印象及結論又往往不同,學術研究所以連綿不斷,乃是我們認知對象世界的時候,都有著康德所言的有限性。盡管如此,遠去時光里的余物依然是我們精神判斷的基礎,如果說進入人之歷史存在著諸多環(huán)節(jié),那么史料的保護與整理當為其一。我們離開這些原始的遺存發(fā)言,自然會誤入言說的歧途。

      上個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算起來已有百年,關于彼時的風風雨雨,后人的記錄甚多,可考辯、溫習者不可勝數(shù)。但是關于那時候的史料,因了學科劃分的原因,人們興趣不一,很少在大的框架下整理、還原,還不能在普通讀者中引起立體的印象。把這些遠去的遺跡做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是了解過去的基礎工作,對于欲知曉其間原委的人而言,提供了不同的參考。

      新文化的誕生,是中華民族的一次自新,中國社會的轉型于此開始。學界普遍認為,它的發(fā)生,乃是明代以來的西學漸進的結果,鴉片戰(zhàn)爭后已經在內憂外患里形成了變革的潮流,尋求新的精神坐標糾纏了幾代人。這是陣痛里的選擇,也是生命裂變的一次涅槃,歷史給了中國人一次重新選擇自我的機會,而諸多思想者的登臺,恰是文明演進的必然結果。

      清末民初的報刊十分活躍,這些與結社自由慢慢出現(xiàn)頗多關聯(lián),那些新的民間組織打造的平臺為新一代知識人的登場創(chuàng)造了條件。研究者們基本上有了一個共識,報刊的言論催促了時風的變化,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的回憶與總結性文字里可以看到,主要的變化如下:一是新知識的介紹,自然科學與哲學思潮紛紛亮相,各類思想占據(jù)一些媒體的顯要部分。二是在新知識基礎上的新的世界觀的表述,在進化論基礎上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觀主導一些專欄作家的思想。古老的幽閉的文化空間被撕裂出一個缺口,孔學語境被一遍遍沖刷著,西方新思想有了生長的空間。三是對于社會改革的訴求,人們關心政治,熱衷于對時局的判斷,家國的情懷和變革沖動于斯,隨著那些言論空間的建立,士大夫的精神也隨之易轍。人們突然意識到在古老的東方之外的另類文明有許多優(yōu)長,而關于存在與時間的表述又往往不同。這些潛在的意識到了晚清已經不可阻擋地涌現(xiàn)出來,傳統(tǒng)士大夫文化的形態(tài)被慢慢更色。我們看清末民初無數(shù)的新載體,其間輸送的思想與藝術品,都與傳統(tǒng)書寫的文風有別,新式思想以不同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各類媒體,討論與辨析,爭鳴與說服,形成多樣的生態(tài)。到了《新青年》雜志的出現(xiàn),新知譯介力度之大,思想之鮮活,都超出了以往。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文章,給讀書界帶來顛覆性的沖擊。這些人的言與行,比梁啟超那一代人更為激越,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托爾斯泰主義、社會主義諸種思潮被多角度敘述著,異于儒道釋的詞章一洗舊塵,舊的文明在新的現(xiàn)實面前顯出自己的局限性來。思想的革新,在那時候破土而出。

      《新青年》初期并未明確地提出新文化的概念。陳獨秀的文章多是意見的表達,還不能說是一種學理的嚴謹描述。雜志主要在譯介域外的思潮和點評時弊,法蘭西文明、俄國思想、日本文化、美國社會制度都在編輯的視野里閃動。但譯介引發(fā)的思考,在后來越來越多,借著西方文化的參照討論中國問題,有意味的思想才形成氣候?!缎虑嗄辍返奶攸c是,在開闊的視野里討論問題,每期都有大量的各國政治和文化的介紹,一些重要的信息也及時刊登出來。那些作者也是在世界的眼光里討論問題,中國的存在是世界的一部分。只有在世界格局里思考自己的存在,我們的短長、優(yōu)劣才面目清晰起來。也恰恰是這樣的開闊的平臺,便有了《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近世國家觀念與古相異之概略》《文學改良芻議》《叔本華自我意志說》《俄羅斯革命與我國民之覺悟》《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以美育代宗教說》等重要文章的問世。而一些基本話題的確立,也是在不同對話之間才建立起來的。

      陳獨秀、胡適所談的新思想、新觀念,其實是晚清新學的延伸。晚清學人喜談“新”字,梁啟超的《新民說》《新史學》,精神深處呼喚的是異于傳統(tǒng)的思想,隨后新知、新學、新女性、新道德、新文學紛紛出現(xiàn)。這里既有知識人的心理需求,也與經濟生活變化多有關系。以婦女雜志為例,那時候關于性別話題的討論,是有很大的接受空間。新思想也漸漸對世風有所影響。在知識層面求新和制度層面求新,是新文化基本訴求,這也符合傳統(tǒng)易學“變則通,通則久”的理念。不過陳獨秀、胡適與梁啟超那些人不同的是,他們討論文化問題可能更為具體,儒學問題、教育問題、國語問題、白話文問題、性別問題、民俗問題、心理學問題、科學問題等,具有了較為專業(yè)的眼光。舊時代混沌的、朦朧不清的問題被知識邏輯的語言清晰地敘述出來。

      新文化涉及如此豐富的內容,但流于空泛的時候在所不免。在文學、美術、戲劇、音樂諸領域引起的震動可想而知。陳獨秀善于考慮宏觀理念,他關于孔教的批評,關于教育方針,關于法律與言論自由的觀點,關于舊思想與國體問題的沉思,都涉及新的國家的走向和命脈。而一些基本言論,是與舊思想隔膜的。在人權、進化論、社會主義的描述中,氣象上高于常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新的理念,還有一種新的詞章的韻致。易白沙《我》、吳虞《消極革命之老莊》、章士釗《經濟學的總原則》、馬君武《赫克爾之一元哲學》、劉叔雅《歐洲戰(zhàn)爭與青年覺悟》等流露的觀念,都在修補著讀者的認知盲點。不過那時候的許多思想還只能在紙上流淌,對于西學的本質的認識也未必精當。但他們對于本土問題的揭示倒是深切的。比如文學領域的改良,則有著針對性,當胡適從語言的表達開始介入時代話題時,東西方審美意識有了一次深入的合流。

      較之于陳獨秀的激進式話語,胡適關于文學改良的看法,顯得委婉、溫和。他試圖在一種漸進式的邏輯里更改國人的書寫習慣。不妨說,文學只是一個載體,而背后有許多深的意旨?!段膶W改良芻議》主要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和文章可能出現(xiàn)了問題,要把僵硬的話語剔除文學的世界,將現(xiàn)代人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引入詞章之學。他關于文章的八事,其實是文章學里的話題,并無多少新意。但陳獨秀接著而發(fā)揮的關于文學革命的主張,卻把話題引向深處,溫和的改良變成變革的渴念。他的《文學革命論》是新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獻,這些命題背后有現(xiàn)代人文思想里本然之音,當時的文人并非皆能領會。而后來周氏兄弟、錢玄同、劉半農的加入,從不同層面豐富了新文學的思想,看法也越來越接近西方的人文理念。應當說,這些精神的互動,催促了現(xiàn)代性的生長,新思想與新觀念移入國民精神之中,已不再是夢想。

      應當說,胡適、陳獨秀的文學觀念,基本從外在的層面涉及問題,新文學究竟如何展開,還沒有確定的經驗,而從主體性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人依然很少。只是到了周作人《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的問世,才使新文學思考落到實處,而白話文核心的話題則有了一直延續(xù)的可能。魯迅在那時候發(fā)表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則以創(chuàng)作方式帶來了新文學的實績,其審美意識與現(xiàn)代感受的深切,溢出了同人們的視界。陳獨秀、胡適難免有本質主義的痕跡,但到了周氏兄弟那里,無論詞章還是內蘊,都顯出與以往文人不同的體態(tài),新文化的“新”才有了真正的樣式。

      文學改良和革命的口號的提出引起了新舊之爭,許多人卷入論辯之中。那些不同思路的交鋒如今看來亦耐人尋味。辜鴻銘、林紓、梅光迪等人對于白話文的質疑,都有學理的支持,而后來馬一浮等對于胡適學術邏輯的微詞,實則也看到了進化論中的價值觀問題。陳獨秀、胡適等人在不變中求變,而反對者則在變中保持不變,即認為中華文化有一個基本穩(wěn)定的表征系統(tǒng),實用主義化的過程可能導致心學的本然的流失。這種警告并非沒有價值,我們看陳寅恪、熊十力關于中國文明的思考,其有意味的部分也恰是陳獨秀、胡適諸人所缺失的。

      但辜鴻銘、林紓、梅光迪的聲音在轉變的時代畢竟太弱小了,舊文化如何面對今天的社會,僅僅堅守還不能解決問題。儒道釋的許多遺產在現(xiàn)代遇到了難題,即在精神的層面不都能滿足人道精神的渴念??茖W與民主,系傳統(tǒng)社會最為缺少的存在,當人的價值、尊嚴和自由、平等缺失的時候,一種新的文化的可能性也隨之產生。從嚴復、章太炎到陳獨秀、胡適、魯迅,思想在新學的沖擊下漸漸泛出新綠,士大夫傳統(tǒng)的根基開始動搖。章太炎的復古主義首先把目光投向中古之前的社會,在另一種歷史語境闡釋舊的遺存,思維的方式大大改變。到了周氏兄弟那里,這種復古主義形成的遠離當下語境的歷史靜觀,導致了與流行思想的決裂。在這個決裂的空隙里,域外的人文理念才有了立足之地。明末以來傳教士帶來的西洋學術理念得以在更為開闊的空間流轉,個性主義、社會主義思潮在知識人那里有了廣泛的響應。

      舊思想是以舊詞章為載體的,《新青年》同人樂觀地認為,白話文可能切斷陳腐的精神,代之而來的是全新的意識與審美過程。不過后來的新文化人發(fā)現(xiàn),白話文并不能都解決思想問題,新瓶里有舊酒也是可能的。因此,到了魯迅那里,新文化是從舊的文化中自然流動過來的,其間經過了輸血、自我更新的過程。素心、慈悲、智勇這些舊的形態(tài)在人道精神和自由理念中獲得了新的內涵。而新文化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才華不都是西方意識的嫁接,還有對于傳統(tǒng)的新的體認。從新的角度重新激活傳統(tǒng),也是新文化人的一種自覺的責任。

      新文化的建設者們那時候提出了許多建設新社會的構想。由于與以往語境的脫節(jié),許多提議不免烏托邦的浪漫,我們現(xiàn)在看那時候對于教育、科學、法制等問題的看法,在當時可操作者寥寥。惟有文學改良,是可以實踐的目標。由于有漫長的文學實踐的積累,白話文的表達很快被人們接受。余者在后來才慢慢進入操作環(huán)節(jié),漸漸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除了新文學之外,科學思想、馬克思主義、新教育、婦女解放等,都影響了后來的社會。中國社會融入世界文明大潮的過程,也恰是新文化建設的過程。

      散見在各地的資料表明,文化演進里的邏輯并非教科書所云的那么簡單,歷史的際遇里有諸多復雜因素制約了社會進化和發(fā)展,而新文化之外的舊式遺存,也在文化生態(tài)的變動中各自閃現(xiàn)著自己的價值。如果沒有當時多元對話的場域,新文人的問題意識也不會變得那么鮮活,在多重對話里,陳獨秀、胡適、魯迅才有了左右出擊的智慧,其精神潛能也在此一次次被召喚出來。

      不同思想的對峙和交流,其實構成了眾聲鼎沸的局面。這是關乎存在要義的一次爭辯,也是民族新生與否的挑戰(zhàn)。應當說,新文化的提倡者那時候的匆忙和急促的上陣,未能在學理的深層立即建立各自系統(tǒng)的學說。他們的片言只語在后來的歲月里才慢慢沉淀下來,被后繼者深化。而一些人在多年以后才有機會從容考慮民族性與現(xiàn)代性的關系,啟蒙意識具有了學術的支撐。胡適后來對于國故的思考,周作人的古希臘文化譯介和京派文學實踐,劉半農的語言學研究,都比初期的白話文實踐多了更為冷靜的沉思。可以說,新文化運動是一個漫長的時期,參與者在不同時期對于自己的思路多有調整。陳平原認為20世紀都在新文化的影子里,并非沒有道理。

      本叢書涉及了新文化誕生前后的諸多史料。年限大致在民初與1923年間,可以說是初期形態(tài)的折射。主要從文學改良、新舊之爭、新舊教育、域外思潮、馬克思主義傳播、性別等方面,對彼時的言論與思想做了鉤沉和梳理。每個知識人在那時候的發(fā)聲,都有自己的內在邏輯,不同經驗下的表達和不同知識背景的思考,在那時候交鋒、論戰(zhàn)、融和,最后新的思想和詩文以不可阻擋的氣勢覆蓋了大江南北,到了1920年代中期,白話文書寫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了。

      歷來關于新文化的敘述有兩種傾向,一是據(jù)《新青年》同人的自述而編寫歷史,自然遺漏許多信息,將余者邊緣化與妖魔化自不可免。二是從保守主義教條出發(fā),一味否定新文化的歷史意義,他們漠視新的思想與藝術,爭辯中也使古老的詞章放射出特有的光澤。反對文學改良、反對廢除文言的學者則以為中國文化的斷層自始出現(xiàn),陳獨秀、胡適應負大的責任。近些年來,非議新文化運動者甚多,將百年文化的一些問題歸結于《新青年》諸人,雖然可算是一家之言,但那也多有脫離歷史語境的非學術化的表達,并非歷史的態(tài)度。比如新文化運動的提倡者之反孔,其實并非否認儒家的價值,而是對于統(tǒng)治者愚民的手段進行抗爭,用張申府的看法說,表面是打倒孔家店,實則“救出孔夫子”。《新青年》同人是說出了一些激進的話,有時甚至越過了民族性的底線。但我們看那時候的社會的混亂與沉重,沒有振臂一呼的勇者出現(xiàn),現(xiàn)代的新風是不易出現(xiàn)的。不過從另一面看,保守主義者在那時候有不同的群落,有的是站在官方的立場的,有的是民間的態(tài)度。還有的是介于保守與激進主義之間的人。這些中間地帶的人們的言論,其實亦有不小的價值。比如張厚載對于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的戲劇理念的批評就很中肯,糾正了《新青年》同人許多偏頗之語,現(xiàn)在讀來頗多溫情的所在。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對話的重要,《新青年》雖然獨斷的地方頗多,而胡適那樣的寬容之士的建設性的努力,還能夠感受到新學人的溫存之處。

      今天看五四前后的知識人的各式勞作,會發(fā)現(xiàn)他們是建設意識濃烈之人。周氏兄弟之翻譯,胡適的國故的研究,錢玄同主編的《國語常用字匯》,陳獨秀的《小學課本》,劉半農的《宋元以來俗字譜》,都是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其績已刻于時代的深處。他們從思想的源頭討論問題,在學術上堅守了求真之道。與《新青年》不同的《東方》《甲寅》《學衡》等雜志,也各自有著自己的學術基調和精神向度。這些與陳獨秀、胡適觀念相左的人,也在一個特別的視角里,審視著文化的走向。彼此的論戰(zhàn)與沖突,都非個人義氣,而關乎民族精神的走向。這些不同學術的表達,一定意義上深化了相關話題的討論。

      新文化的誕生,也傳來了托爾斯泰主義、馬克思主義、羅素思想、杜威理論等。其中馬克思主義在后來的傳播極為廣泛。我們看那時候的資料,會發(fā)現(xiàn)激進知識人由一般的個性的民主派,漸漸變?yōu)轳R克思主義的信仰者。陳獨秀、李大釗、陳啟修、張申府都加入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隊伍。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很快吸引眾多的知識人,乃因為那思想填補了舊學說的空白,信仰里有濟世的熱潮,也把讀書人經世致用的內在感情煥發(fā)出來。李大釗在《每周評論》發(fā)表的系列文章表明,其佩服馬克思主義的原因,乃因為那思想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統(tǒng)領的意味。許多模糊不清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可以得到較為明確的說明。李大釗認為,認識社會,不能不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結構入手,這個系統(tǒng)的運轉,是不能從傳統(tǒng)文化里做出好的說明的。發(fā)表于《新潮》的《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就有一種現(xiàn)實的眼光:“我們今日所需要的道德,不是神的道德、宗教的道德、古典的道德、階級的道德、私營的道德、占據(jù)的道德。乃是人的道德、美化的道德、實用的道德、大同的道德、互助的道德、創(chuàng)造的道德”。這些看法雖然還顯得幼稚,但從物質與精神關系的層面考慮問題,已經顯示了與晚清文人認識世界的巨大的區(qū)別。這些是受惠于西洋的各種學說的。

      那些提倡新文化運動的人,多是翻譯家。他們的翻譯沖動,有現(xiàn)實里的沖動。借著別人的文本表示自己的思想是那時候普遍的現(xiàn)狀。周作人翻譯人類學文章乃尋找民族思維的原型,張申府推出羅素文本其實想建立一種邏輯思維,蔡元培從德國教育中尋出美育的思路,胡適借著易卜生在建立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但恰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那時候大量介紹域外思想,其實是尋找解決中國問題的渠道。如何在不同參照里建立自己的文化形態(tài)才是人們的主要目的。魯迅先生在那時候翻譯的日本白樺派作家和批評家的作品,促使自己對于道德問題的思考,對于人的價值的凝視,在那時候顯得異常深刻,或者說,把一些問題中國化了。他在《我之節(jié)烈觀》《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諸文里把個人主義與利他精神適當?shù)卣{整在一個精神秩序里,給蒼白的道德話語體系輸進了鮮活的意識。而他從俄國、日本作家的啟示里產生的“互為主體”意識,半個多世紀后竟成了東亞人的重要思想資源。

      新文化不是象牙塔里的自言自語,它一開始就帶有改造現(xiàn)實的沖動。周秦漢唐的浩然之氣在中斷千年之后,終于被重新召喚出來。因為時代與知識人構成了一種緊張的關系,溫吞和軟弱的文章氣質不能切入到社會的軀體里,它無法給民眾以同感和自省。陳獨秀在《抵抗力》《吾人最后之覺悟》中,對于傳統(tǒng)沒有絲毫妥協(xié)的地方。錢玄同在雜志上刊發(fā)的文章,多見智勇,他談論世界語、注音字母和遺老文化時,都不容別人與之論辯。這種情緒也傳染給新的一代人。傅斯年等學生就和錢玄同一樣,是反對調和的青年,他與朋友們在《新潮》中批評社會思潮時的態(tài)度,用激進的詞匯言之并不過分。到了魯迅那里,以小說的方式形容儒教的“吃人”,則有了一種藝術的隱喻。他們以特別的方式回應時代,這種有意識的選擇,既有敘述的策略,也與他們的新的自信心理大有關系。

      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這驚天動地的事件,改寫了我們的精神生活,知識界不論在具體入微的環(huán)節(jié)還是宏大的精神敘述方面,都更變了思想的路徑。新文化運動涉及啟蒙的價值,而五四運動則有救國的沖動。這是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但它們又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新文化演變成新政治的圖示,也并非偶然。那代人的許多政治化的表述,在遠離初衷的時候也觀照了初衷。

      《新青年》同人對于新文化的設計并非一個模式。胡適認為新思潮的意義是“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李大釗則在信仰層面建立自己的思想方案。而魯迅則從個性主義和智識階級的隊伍的打造入手,牽連出精神哲學的母題來。這種分野導致了后來文化格局不同,尤其是胡適與魯迅的各自路向,使新文化有了差異性目標。前者規(guī)范和影響了民國學術的建設,后者對于后來左翼文化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胡適對于教育、科技、文化的設計帶有方向性的,屬于外部的精神安排。而魯迅則進入思想的內部,從審美感受與精神走向,將人的問題的思考引向深入。這回應了保守主義對于新文化的質疑,胡適著手解決新學理的輸入,魯迅在審美、人生哲學等領域填補了舊學的諸多空白。

      按照蔡元培、胡適的觀點,“再造文明”是新文化的本意,他們認為自己的選擇乃“文藝復興”運動。但魯迅則著眼于對于知識階級的建設,以為除了國民性的改造,還有思想革命和社會革命。這種不同的理念給后來的文化發(fā)展帶來了不同的路向。雖然在面對保守主義時彼此看法一致,但在深切的文化目標的設立方面,彼此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導致的震動的余波,至今還在我們的文壇與知識界可以感受一二。

      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之前便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缺少人的價值。他從尼采、克爾凱郭爾那里受到啟示,看到了個性潛能的提取的重要。在《人之歷史》《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諸文里,個性與眾數(shù),物質與精神,實在與靈明,都得到一次重新的排列。人的價值與內心的純然之態(tài)被一再提及,即以素心和內耀表舉人性的要義?!拔逅摹甭涑焙?,他認為制度雖然可以改變,國民素質不變化,許多問題都難以推動。因此他進行的是文化批判和社會批判的實踐。批判精神乃新文化的主要基調之一。從尼采主義到馬克思主義,批判意識是一直貫穿始終的。這一脈思想的流動,對于后世知識人產生的影響不可小視。

      在新文化建設中,能否出現(xiàn)新的知識階級,是重要的標志。而新的知識階級的出現(xiàn),要有知識的平臺和思想的園地。那時主要是兩個渠道,一是新式教育,二是新聞出版。新式教育的本意,是人道主義的教育。蔡元培《華法教育會之意趣》指出:“夫人道主義之教育,所以實現(xiàn)正當之意志也。而意志之進行,常與知識及情感相伴。于是所以行人道主義之教育者,必有資于科學及美術”。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北京大學由官僚養(yǎng)成所變?yōu)橹R分子的搖籃,文化風景為之一變。蔡先生的教育已經包含了新文化的基本元素,新教育催生新文化,有了措施的保證。而新聞出版,則啟蒙必然之載體。羅家倫在《新潮》第一卷第一號刊發(fā)的《今日中國之新聞界》中指出:新聞記者應是學問家,“對于政治方面的記載,必須精通政治、法律、財政學等;對于社會方面的記載,必須深研社會、經濟、心理等學;對于外交方面的記載,必須熟悉歷史、國際法、外交史等學;對于記載各事的手腕,又須借重文學、美學、哲學”。這種對于自由的神往,恰是產生知識階級的土壤。新文化初期的雜志多是同人雜志,因為意見相近,思想相通,各自拓展了自己的平臺,各種流派才擁有了可能性。知識階級的出現(xiàn),是超越利害的,魯迅就以俄國為例,發(fā)現(xiàn)社會的轉型靠的是知識階級和大眾,而知識階級的精神準備殊為重要。新文化的參與者那時候參與到媒體編輯的運動中,其實是擴大自己的隊伍的一個重要的選擇。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重審這場重要的文化運動,可以看出是一次重要的思想運動,也是文化轉型的實驗與變革。在劇烈變化的時代里,偏差與失當在所難免。呂思勉先生說:

      以吾觀之,中國學術思想,受西洋之影響者,有下列數(shù)問題:(1)受科學之影響而求真。(2)不責實用。(3)知分科之當務細密:此皆方法問題。在主義上,其初“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固不足論。后來偏重政治;實則西洋政治學說,與中國并無根本異點。其后能改變中國人之思想者,達爾文之《種源論》,馬克思之《資本論》;此兩書本非只講一種學問,其影響,可使各種學問之觀點,皆因之而改變者也。

      很清楚的是,西學的進入帶來的是分科的研究和系統(tǒng)的研究兩種思路,這些彌補了傳統(tǒng)學問的不足,舊的遺存不是消滅,而是在新知中有所轉型,有所變化、有所自新。傳統(tǒng)文化缺失的部分得到了一次補給,而千百年間未能生長的思想與詩意開始出現(xiàn)。史學、文學、哲學、科學、教育、政黨文化等,都在新的理念中得以生長。大量的史料表明,那些激進的思想者在面對文化調整的時候,傳統(tǒng)文人的憂患感和責任感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借著外來思潮重振民族文化,才是那時候知識人的普遍理想。

      晚清民初的新文化脈絡伴隨的是民族自我意識的增長。以往理解世界的方式被另一種眼光代替了。當人們從不同知識結構和精神邏輯反觀自我的時候,歷史的圖景不僅發(fā)生了變化,人性的內蘊也得到了未曾有過的剖示。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雖然分量有輕有重,但他們都在新的坐標體系里描繪了未曾有過的精神地圖。假如沒有這樣大規(guī)模的思想調試和內心調試,就不會有現(xiàn)代性在華夏的滋長。中國文化內在的包容性和彈性其實也于此表現(xiàn)出來。在這個過程里,新文化不僅在懷疑傳統(tǒng)中得以生長,也在懷疑自我中變得成熟起來。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人在審視世界和自我時表現(xiàn)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智慧,使我們的藝術具有了與域外文學對話的可能。在《吶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編》中,尼采、契訶夫、夏目漱石等人的智慧得以中土化地表達,域外文學的精華內化于我們漢語的血液里。也由于魯迅的存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這是我們回望這段歷史時值得總結的部分。

      但是要理清新文化運動的脈絡,這些資料還遠遠不夠,隨著這些年的各類文集的問世,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各地報刊和書籍里蘊含著許多珍貴的資料。而日記、書信、文學文本和理論文章里,包含的原始信息十分豐富。本叢書的資料也只是大致的骨架,細節(jié)性的文獻,還需要認真梳理和鉤沉。但目前這些資料已經給了我們諸多有趣的感受,對于研究者和一般讀者來說,顛覆我們認知習慣的遺存還是出人意料的。

      本書的編輯過程,得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大力支持,國內許多著名學者和青年教師加入了工作的團隊。資料有的選自原刊,有的出自作者的選集,也吸收了前人整理的成果。由于原刊系繁體字,而句讀亦有不合今人閱讀習慣之處,諸位編輯做了適當?shù)恼{整。校對中諸人付出了大量心血,缺點也在所難免。出版這樣一套叢書,乃重返歷史的一種勞作,它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歷史的風景,還有思想的洗禮。在不同精神背景下的知識碰撞如何引來了世間的變化,會引導我們去思考世事變遷的內在規(guī)律。隨著時光的流失,我們會越來越意識到,對話與內省,批判與沉思,對于文明的演進何等重要。那些苦苦尋路的先賢,點亮了長夜的燈火,使人們繞過歷史的盲區(qū),直抵思想的彼岸。這是一次軀體的補血,也可以說是精神的遠征,中華民族所以生生不息,恰恰因了這樣自我懷疑和進取的意識。我們重返歷史語境的時候,當驚異于那一代人的激情和胸襟,才學和創(chuàng)造,這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讓我們捫心自省的提示何其之多。對于那些遠去的靈魂,我們當致以深深的敬意。

      猜你喜歡
      新文化胡適思想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黃侃妙試胡適
      我得了一種叫手癢的病
      極限思想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
      新文化購買PDAL40%股權
      《家》中的兩種文化沖突
      胡適清紅先負王琳娜
      一次函數(shù)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新課程中如何實施英語課堂新文化教學
      胡適的星期日
      自治县| 封开县| 南昌县| 凉城县| 太湖县| 玉树县| 东明县| 武穴市| 石渠县| 收藏| 湛江市| 新巴尔虎左旗| 双桥区| 昌邑市| 寻甸| 上杭县| 营山县| 中宁县| 巴林左旗| 沈阳市| 乐亭县| 奉新县| 会泽县| 土默特左旗| 中阳县| 英超| 石渠县| 阿克陶县| 敦化市| 沂南县| 齐齐哈尔市| 万年县| 鄢陵县| 都安| 杂多县| 剑河县| 景洪市| 仪陇县| 六枝特区| 阿克|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