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玲
(河南大學 文獻信息研究所,河南 開封 475001)
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寺院的數(shù)量維持在十余所左右。這些寺院每隔若干年都需要維修,其支出的項目也比較復(fù)雜,大到寺院的修建,小到佛像,油梁、碾磑、修橋、修渠、修閘等的維修都包括在內(nèi)。為更好地了解敦煌寺院建筑或維修情況,筆者以敦煌文書中比較完整的S.6829v《丙戌年正月十一日已后緣修造破用斛斗布等歷》某寺維修支出為例分析如下。
文書的時代,藤枝晃定為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并在西域出土漢文文書分類目錄初稿二中定為806年[1]147。文書計33行, 第1行記載了破用斛斗的起始時間、破用原因。第2~31行按月逐日記載了丙戌年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某寺長達八個月的修整費用[1]146-147。包括如下幾類:(1)買木價、柱子價;(2)雇工匠解木價、雇車價;(3)回造價;(4)手工價;(5)買鐵;(6)工匠飲食;(7)其他,如修佛座賞物等。第32~33行記載了本年破用斛斗的總數(shù)。
吐蕃時期敦煌某寺修造所買木料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某寺修造所買木料情況
吐蕃時期丙戌年正月到八月敦煌某寺修造寺院買木材有7筆,計麥5碩4斗,粟6碩8斗,布5匹112尺。其中正月廿二日買康家布4匹“計一百七十六尺,折麥一十碩又付粟三碩”。即布每匹長44尺①,值麥粟3碩2斗5升②。可知吐蕃時期丙戌年敦煌某寺買木折麥15碩4斗,粟9碩8斗,布3匹24尺。
從本件文書記載可知,吐蕃統(tǒng)治敦煌后期寺院的修造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雇傭工匠的現(xiàn)象。本次寺院修造,寺院支出的雇價有解木價、泥匠的手工值以及趕車人的載木價等,如表2所示。
表2 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某寺修造所付工價及雇車價情況
丙戌年吐蕃時期某寺修造用于工匠以及雇車支出有10筆,計麥5碩5斗,粟22碩。支出的內(nèi)容可分為四項:一是三至四月份寺院雇工匠的解木價;二是四月某日雇車到城西的載木價;三是造圌及毗離價,四是五至六月份建造寺院時泥匠的手工價。
1.解木價
據(jù)文書記載,某寺修建所用的木料來自敦煌城西,索鸞子、曹曇恩等人在城西解木,寺院所支付的雇價糧食為麥或粟。其中四月二日曹曇恩解木七天得雇價麥7斗,同一天支付索鸞子解木三天雇價麥3斗。人均解木價每日麥1斗。四月九日又支付索鸞子五天解木雇價粟7斗,日均雇價粟1斗4升??芍藭r麥粟比例為1:1.4,即麥1斗可兌換粟1斗4升。丙戌年解木匠每日人均工價麥1斗或粟1斗4升。
2.雇車價
四月二十一日寺院雇彭庭賢車于城西載木頭工價麥7斗。相當于索鸞子等人一人七天的雇價麥。古代車的動力主要來源于人,或馬、牛、騾子等大型牲畜。此處的雇價麥7斗,遠高于解木匠一天工價粟1斗4升或麥1斗,可知寺院支付給彭庭賢的麥7斗包括車牛價在內(nèi)。
3.造圌及毗離價
在五月三日寺院的修造支出中有1筆造圌及毗離的手工價,寺院支麥1碩。毗離即栛蘺,一作芘蘺,又作蓖蘺。一種用草?;蛑l編織的簾箔[2]257S.6829號背《卯年(811)張和子預(yù)支麥價承造栛蘺契》記載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張和和從寺院承造栛蘺的雇價,為明晰起見,轉(zhuǎn)載如下。
1 卯年四月一日,悉董薩部落百姓張和和,為無種子,
2 今于永康寺常住處取栛蘺價麥一番馱,斷
3 造價栛蘺貳十扇,長九尺,闊六尺。其栛蘺限四月
4 廿五日已前造了。如違其限,栛蘺請倍,麥
5 一馱倍兩馱。恐人無信,故勒此契。卯年四月一日,
6 張和和手帖。中間或身東西,一仰保人等代還。
7 麥主
8 取麥人 張和子年卅一
9 保人弟 張賈子年廿五
10 見人 氾老(畫押)
11 見人 康贊(畫押)
12 見人 齊生(畫押)[3]82
在本件契約中,張和和承造栛蘺的簽約日期是四月一日,交接栛蘺的日期是四月二十五日以前,張和和在這期間要造栛蘺20扇,每扇“長玖尺,闊六尺”,栛蘺價麥1番馱。麥1番馱,合漢制為一碩[4]221。若按25天計算,折合每天的手工價約麥5升。
圌是唐宋時期敦煌用來盛放糧食一類的儲存工具。敦煌盛產(chǎn)檉柳,檉柳的枝條柔韌性好,當?shù)厝私?jīng)常用檉柳編制筐簍,盛放糧食或其他物品。在上述文書中,因寺院修造,圌應(yīng)是寺院用來盛裝泥土或運送建筑材料的工具。由于本件文書中寺院用圌與栛蘺的數(shù)量不明,故榮國造圌與栛蘺每天的手工值無法計算。
4.仰泥手工價
六月份寺院有4筆關(guān)于泥佛殿等處的手工價。六月二日寺院支付容清等人仰泥手工價粟7碩。其中王庶子一人六月二日、二十一日分別得手工價粟3碩、麥1碩5斗與粟4碩、麥1碩5斗。王庶子仰泥的第1筆手工價勞作天數(shù)不明,日均雇價無法計算,但是寺院支付他的第2筆手工價若從六月三日至二十一日算起,總計19天,則王庶子日均工價約粟2斗1升、麥7升9合,按照上文麥粟比例1:1.4兌換,王庶子每天仰泥手工價折麥2斗2升9合或粟3斗2升2合。
是知吐蕃時期丙戌年敦煌某寺修造寺院工匠的雇價:解木工匠日均雇價麥1斗或粟1斗4升;佛殿上仰泥工匠日均工價折麥2斗2升9合或粟3斗2升2合。他們之間的雇價之所以差別這么大,與上仰泥手工更需要技術(shù)有關(guān)。
“回造”一詞,《通典》卷6《食貨》記載:“開元二十五年定令,諸課戶一丁租調(diào)準武德二年之制,其調(diào)絹絁布并隨鄉(xiāng)土所出。其江南諸州租并回造納布(準令布帛皆闊尺八寸、長四丈為匹,布五丈為端,綿六兩為屯,絲五兩為絢,麻三斤為綟。諸丁匠不役者收庸。無絹之鄉(xiāng)絁布三尺(絁絹各三尺布則三尺七寸五分)。三月勅關(guān)內(nèi)諸州庸調(diào)資課并宜準時價,變粟取米送至京,遂要支用。其路遠處不可運送者,宜所在收貯,便充隨近軍糧。其河北河南有不通水利宜折租造絹以代關(guān)中調(diào)課?!蓖碛州d:“其度支歲計,粟則二千五百余萬石(三百萬折充絹布添入兩京,庫三百萬回充米豆,供尚食及諸司官廚等料,并入京倉。四百萬江淮回造米轉(zhuǎn)入京,充官祿及諸司糧料。五百萬留當州官祿及遞糧。一千萬諸道節(jié)度軍糧及貯備當州倉?!盵5]178從這兩處記載中“江南諸州租”可“回造納布”,“四百萬江淮回造米轉(zhuǎn)入京”可知,回造有折納之義。但是敦煌文書中的回造與此不同,有加工之意[6]92。此次敦煌某寺修造寺院時回造兩筆,一筆是付唐十一回造白面,一筆是回帖造,分別是麥“肆碩捌斗”“壹碩貳斗”,即丙戌年敦煌某寺加工白面麥6碩為本次修造用糧。
修造寺院需要用鐵或鐵釘加固建筑,敦煌某寺在這次修造過程中五月買鐵兩筆。其中五月十六日用麥2斗1升買鐵13兩。古代敦煌斤與兩的換算關(guān)系,S.617號《俗務(wù)要名林》載:“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一六兩為一斤,卅斤為一鈞,四鈞為石?!盵7]唐五代宋初時期敦煌的秤1斤等于16兩,即丙戌年敦煌的鐵價一斤約麥2斗6升。
五月九日寺院用麥1碩4斗、粟3斗5升買鐵四斤打釘。根據(jù)上文麥粟1∶1.4的比例換算,粟3斗5升可折麥2斗5升,即五月九日用于打鐵釘4斤支付麥1碩6斗5升;麥1碩4斗可折粟2碩2斗5升4合,即五月九日用于打鐵釘4斤可折粟2碩6斗4合。如此,一斤鐵釘值麥4斗1升2合5勺或粟6斗5升1合。
由此可知丙戌年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鐵價麥2斗5升9合可買鐵1斤,鐵釘?shù)膬r格1斤可折麥4斗1升2合5勺或粟6斗5升1合。亦知鐵及鐵釘價格之貴。
吐蕃時期敦煌某寺的修造活動,除了支出雇匠的手工值外,寺院還要為參加勞動的取草人、眾僧、智英、赤白人及修佛座人等提供飲食,如表3所示。
表3 吐蕃時期某寺修造取草人、眾僧、赤白人及修佛座人等飲食情況
六月九日至八月二日,敦煌某寺供食人員有取草人、修造離使人、泥佛殿階眾僧、于窟取赤土人、赤白人、修佛座人等,支出記錄5筆,供食的種類有粟、酥、面、米等,小計粟1碩2斗5升,酥2升半,面3碩4斗,米1斗??傆嬽?碩7斗7升半。
吐蕃時期敦煌某寺修造支出還包括“赤白造”“造泥巾”、修佛座等內(nèi)容,如表4所示。
表4 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某寺修造其他支出數(shù)量
丙戌年敦煌某寺七、八兩月關(guān)于賞物或造泥巾等的支出,計面4斗,油6升半,布96尺。其中用于赤白方面的支出4筆,面4斗、布36尺。關(guān)于“赤白”一物,黃大祥指出,當是廟宇、佛窟建筑中用以粉飾墻壁、梁椽柱木等用的紅色、白色黏泥?!俺唷奔闯嗤?“白”即白土,都是做黏泥用的原料?!俺喟字敝杆略豪镉谩俺喟住边M行涂裹粉飾的柱子;“赤白人”指負責上赤白的工匠[8]51。寺院用于赤白造的布三丈三尺,應(yīng)是寺院支付給法日粉飾赤白柱的工價。油的支出有兩筆。七月某日支出油6升,其中2升拌入石灰泥,4升用于油刷鴟吻(尾)。八月某日支出油半升用于粉刷赤白柱。可見油并不僅用于吃。此外,敦煌某寺的修造支出中還有1筆賞給道惲修佛座的布60尺。
綜上所述,丙戌年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某寺修造歷時8個月支出諸色斛斗麥18碩5斗1升、粟30碩4斗、米1斗、油6升半、面3碩8斗、酥2升半、布428尺③。合計寺院至少支出麥粟面米油等斛斗總量52碩9斗、布428尺。因文書殘缺,本次修造支出斛斗總數(shù)無法得知。當時敦煌糧食的產(chǎn)量據(jù)P.2451號《乙酉年(925或985)二月十二日乾元寺僧寶香雇百姓鄧仵子契》中雇價的支付“每月斷作雇價麥粟壹馱。內(nèi)麥地叁畝,粟地肆畝,其地折柒個月”[3]70,即麥地三畝和粟地四畝計七畝地的收入折合七個月的雇價麥粟七馱。平均每畝地收入麥粟一馱。與吐蕃時期的產(chǎn)量如P.3774號《丑年(821)十二月沙州僧龍藏牒——為遺產(chǎn)分割糾紛》中記載:“去丙寅年至昨午年卅年間,伯伯私種田卅畝,年別收斛斗卅馱。”[3]283平均每畝收獲一馱。一馱等于兩碩。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某寺至少支出麥粟面米油等52碩9斗??芍罗y(tǒng)治時期敦煌某寺的一次修造至少支出36畝土地上的糧食與428尺布。其修造具有花費大,延續(xù)時間長,動用的工匠種類比較多等特點。
注釋:
① 唐律規(guī)定:“諸造器用之物及絹布之屬,有行濫、短狹而賣者,各仗六十。”疏議曰:“短狹:謂絹匹不充四十尺,布端不滿五十尺,幅闊不充一尺八寸之屬而賣”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短坡墒枳h》卷26《雜律》,中華書局,1983年,第498頁。即絹寬1尺8寸,長40為一匹;布寬1尺8寸,長50尺為一端。這是唐代的絹布標準。但是我們從此件文書記載可知敦煌地區(qū)布的尺寸與唐律規(guī)定并不一致,布一匹可長44尺。
② 據(jù)下文工價可知此時麥粟比例是1∶1.4。
③ 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某寺一至八月支出斛斗總量52碩9斗、布428尺。但在文書第32至33行還記載丙戌年支出“麥粟五十二石二斗一升(內(nèi)一十七石八斗一升麥,卅四石四斗粟)油九升,布三百卅九尺。又布一丈一尺出賣,每尺五升”。即當年某寺修造支出斛斗麥粟52碩2斗1升(包括麥17碩8斗1升、粟34碩4斗)、油9升、布339尺,又布1丈1尺以每尺5升的價格出賣,即當年某寺計支出布350尺??芍炯臅鴰v統(tǒng)計者計算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