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道成
摘 要:民事反訴制度發(fā)源于古羅馬時期,作為一項在我國較為新的當事人救濟制度,反訴制度是將兩個有相關性的獨立訴訟合并為同一訴訟程序并予以解決,從而維護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權利平等,實現訴訟公正,節(jié)約司法成本。我國民訴反訴制度相對于外國來說還算是比較“稚嫩”的,雖然通過對國外反訴制度的借鑒和發(fā)展,我國反訴制度漸趨完善,但還是存在些許不足,因此我們應當通過進一步具體規(guī)定反訴的構成要件、加強法官對于反訴的闡明義務以及加強相關立法等等來完善反訴制度。
關鍵詞:反訴;牽連性;闡明義務
一、反訴的概念和價值
(一)概念
古羅馬法中的“抵銷抗辯”是反訴制度的最早存在形態(tài)[1],發(fā)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民事訴訟法對反訴制度均有所規(guī)定,我國對于反訴制度的規(guī)定和研究起步較晚,主要是借鑒大陸法系德國和日本的經驗,再結合中國的國情確定了反訴制度。反訴是意味著以本訴中的被告作為“原告”,并且以本訴訟中的原告作為“被告”,向人民法院進行訴訟。實際上反訴與本訴相對應,沒有本訴也就沒有所謂意義上的反訴,[2]所以說反訴是以本訴為母體孕育而生的,是一種“寄生”關系。
(二)價值
從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來看,反訴制度的立法價值大致有如下幾點:第一,可以實現訴權的平等。在民事訴訟中,只有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權利存在平等,處于一個穩(wěn)定的等腰三角形的架構中,在訴訟對抗中雙方的對等性和平等性才能得以保證,這是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最低要求。因此,當原告有權提起訴訟時,被告也應享有相應的救濟,即反訴權。其二,為了降低訴訟的經濟成本。例如,為了降低訴訟的經濟成本。反訴和訴訟合并時,兩項訴訟共同適用一套相同的訴訟程序,這可以或多或少地減少訴訟的數量,從而節(jié)省當事人和法院在時間和經濟上的支出,如此便可以體現出民事反訴制度的經濟價值。其三,可以避免相互沖突的裁判的產生。反訴和本訴的合并可以使法院避免出現對法律事實或法律關系的認定相互矛盾的判決,這些法律事實或法律關系是相互關聯的,并且在分案的情況下構成一個或另一個,如果分別審判,可能會導致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決產生。第四,當事人可減少另一方無力償還后果的可能性,并降低法院執(zhí)行的成本。
二、域外民事反訴制度的比較研究
(一)大陸法系的反訴制度
反訴在民法體系中的作用是保持消極和限制的態(tài)度,原則上規(guī)定是禁止進一步的反訴。大陸法系國家在建立反訴制度的初衷就是將本訴和反訴相結合以實現節(jié)約訴訟經濟的目的,然而他們如果任由其無限地擴張,則往往會變得適得其反。正是由于這一點,大陸法系對反訴的范圍進行一定的擴張以及對于再反訴等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來進行一定的規(guī)避。以此,反訴案件可以被控制在相對穩(wěn)定和可控的范圍內,從而既可以實現加速案件的目的,又可以減少復雜案件,實現庭審過程的簡易化和方便化。
(二)英美法系的反請求制度
英美法系的反訴制度認為反訴是當事人的救濟手段之一,所以他們認為反訴可以最大限度去外延來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是允許再反訴,如果在訴訟中被告對原告提出反訴,就此反訴而言,被告與原告的地位發(fā)生了互相轉換,此時的反訴又可以成為一個新的本訴,這樣本訴原告就可以對被告的反訴進行反訴[3],即再反訴,通過這種方式,英美法系的學者認為,可以使用相同的訴訟程序來解決所有相關糾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反訴制度的功能,以便于解決糾紛。第二是擴大反訴的客觀范圍。英美法系通常對反訴制度沒有任何的限制,英國民事訴訟法認為,反訴是一種被告對抗原告的訴訟,反訴無需原告的訴訟請求存在任何聯系[4],是一項當事人的基本權利。美國在其法律里面也類似地規(guī)定了本訴的被告可以以反請求的形式向原告提出任何的訴訟請求。
(三)域外民事反訴制度的主要區(qū)別:
1.反訴主體方面。英美法系對反訴主體的限制來講相對寬泛,在英國,被告在進行反訴時,可以增加反訴的被告人。在美國,被告的反訴的主體還包括了第三人。但是大陸法系反訴制度的主體卻進行了嚴格限制,反訴的原告只能是本訴的被告。反訴的被告只能是本訴的原告,而不得向其他相關主體提出反訴。然而,隨著法制的進一步發(fā)展,大陸法系民事訴訟制度的當事人范圍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例如,德國法律和日本法律就已經出現規(guī)定,反訴方不再局限于原訴訟的原告和被告,相關的第三方也可以是反訴的一方。
2.反訴和本訴的關聯性方面。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對于此項規(guī)定存在較大區(qū)別,大陸法系認為兩個獨立的訴訟是否構成反訴的決定性或者說是關鍵性因素是兩訴需存在一定的關聯性,而英美法系較為寬松,大致只要兩訴存在相關性即可提出反訴的請求。
3. 反訴提起的時間方面。英美法系將反訴提起的時間一般規(guī)定為答辯期間。英國民事訴訟法就規(guī)定反訴的訴訟請求必須寫在答辯書上面,這樣一來就表示反訴的訴訟請求必須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在美國,法律規(guī)定反訴的訴訟請求一般情況下也應當在答辯期間內提出,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才允許在答辯期外的時間提起反訴的訴訟請求。相反在大陸法系中,絕大多數的國家都規(guī)定反訴的訴訟請求應當在案件終結前提出。
4.法院管轄方面。英美法系并沒有嚴格規(guī)定法院的管轄權,在這些國家就有判例法指出本訴和反訴可以不屬于同一法院管轄。而大陸法系則要求相對較為嚴格,認為本訴和反訴必須在同一法院進行,但違反專屬管轄和級別管轄的除外。
三、我國反訴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立法現狀及不足
反訴作為民事訴訟中較為復雜的一種訴訟形式,我國《民事訴訟法》就有一些具體規(guī)定,但總體來說,立法規(guī)定的還是較為單一。具體如下:法條中就規(guī)定了當事人有反訴的權利。同時,《民事訴訟法》第59條還規(guī)定,民事訴訟代理人只能代表當事人的特別授權提出反訴,第140條還規(guī)定反訴可以合并審判等。但是,規(guī)定的范疇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只賦予了被告能提起反訴的權利,第三人是否具有反訴權沒有規(guī)定,而對于被告提起反訴的方式、反訴的一系列的限制條件和規(guī)定也沒有明確的法律上的規(guī)定。
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并未明文規(guī)定反訴的基本條件從而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是否構成反訴情況的認定比較混亂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在其中。這就可能導致當事人在訴訟程序中基本權利得不到相應的保護,這是不符合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的。為了妥善解決這一立法上的缺漏,《民事訴訟法解釋》第233 條就專門對反訴的主體、反訴的構成要件、本訴和反訴的關系以及不構成反訴之后如何處理進行了簡單的規(guī)定。對于這一條款,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反訴的主體過于狹隘。我國對于反訴制度的當事人規(guī)定沒有明確,但是一般情況下認為只包括訴的原告和被告,并不包括訴訟第三人。所以總體來說,我國是禁止反訴權向訴訟第三人進行擴張的,但是筆者卻認為反訴的主體應當適當向第三人擴張,因為第三人是訴訟當事人的一類,如果反訴中的主體不加入第三人,是否會顯得主體的要求范圍過于狹隘,不符合民事訴訟保護第三人合法權益的要求,也不利于案件真實情況的查明。2.牽連性的含義有一定的嚴格限制。民事反訴的實質條件是指反訴與本訴之間必須具有牽連關系。牽連關系指的是反訴的訴訟標的和訴訟請求與本訴標的及請求之間存在一定層面的牽連,牽連性既包括法律層面上的牽連,也包括事實層面上的牽連。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反訴的牽連性是反訴與本訴的訴訟標的及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理由有關聯。具體表現為: 訴訟請求基于相同的法律關系; 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和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建立在相同的事實基礎上。[5]司法解釋就明確規(guī)定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本訴和反訴基于相同的法律關系;各個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或者反訴和本訴之間的訴訟請求基于相同的事實;這些列舉式存在著嚴格意義上的一種限制,有可能導致法官在判斷過程中會過于墨守成規(guī)從而導致反訴判斷的失敗。3. 反訴權未被采納時立法方面對于其救濟方式的缺乏。對于反訴的訴請被忽視或者說是被認為不成立時,立法上對于他的保護只字未提。反觀對于請訴權的救濟,不僅僅立法上予以明確規(guī)定,而且在司法解釋上也有相當大的篇幅進行相關規(guī)定。從起訴權和反訴權兩種獨立的訴訟請求方式的相關規(guī)定可以看出,對于同樣是訴權內的重要一環(huán)的民事反訴權的受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
(二)司法現狀和不足
1.民事反訴制度的適用率很低。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反訴權沒有得到有效保障,反訴這一救濟權利的實施存在一定的瑕疵。雖然反訴權已經寫入我國立法中,但是運用率卻一直很低。盡管在《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33條中就簡單規(guī)定了民事反訴制度的適用的具體要件,但是受到法官的個人主觀因素及法院的受訴率等影響會導致法官不會積極主動去判斷兩個有關聯的訴是否構成反訴。2.法官對反訴的處理上自由裁量權過大。司法解釋規(guī)定了構成反訴的基本要素,即本訴訟和反訴之間需要有牽連關系。具體而言,它包括三個方面:反訴和本訴應基于相同的法律關系或因果關系,或基于相同的事實。通過這種牽連關系,即可構成反訴。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這種“牽連關系”的判斷是模糊的,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較大。實踐中法官可能會以兩個訴不具有牽連關系而拒不受理,從而可能會導致當事人享有的反訴權得不到保障。
四、完善我國民事反訴制度的具體建議
(一)反訴權應適當向第三人擴張:
由于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對于反訴提起的主體規(guī)定不同,致使大陸法系普遍認為反訴的主體只能是本訴的被告,禁止向其他的民事訴訟主體外延。但英美法系則不然,他們認為反訴的主體不僅僅限制于被告還應當包括民事訴訟的第三人。因此,為了保障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以及為了案件的整體性和訴訟經濟而言,筆者認為,在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中,反訴權可以適當的向訴訟第三人進行擴張。
(二)進一步規(guī)范構成反訴的實質要件
根據《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規(guī)定,構成反訴的要件還沒有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僅僅在法條中用兩訴具有“牽連關系”進行了模糊的規(guī)定,從而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反訴制度運用的難度較大?!睹袷略V訟法司法解釋》第233 條針對這種現實的情況,對“牽連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界定,除了前述兩個方面(即本訴與反訴的訴訟請求基于相同的法律關系和相同的事實),還增加了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這一要件,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反訴的適用范圍,這是法律規(guī)定在反訴界定上改良的表現。但是,不可否定的是,這樣的模糊性質的規(guī)定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在立法中,我們應進一步貫徹“從寬”的政策,使反訴權得到更加有效的實施[6],比如可以規(guī)定只要反訴的訴訟請求與本訴合并審理可以起到“抵消”或者說是“消除”的效果就可以提起反訴等。另外,是否進一步去規(guī)定反訴的實質要件,可以更加規(guī)范和限定法官的自由心證和自由裁量權,更加規(guī)范了司法制度以及保護當事人的合法訴訟權利。
(三)正確處理反訴和法官釋明義務之間的關系
反訴相對于起訴來講更為復雜化和專業(yè)化。因此,在處理反訴案件中,加強法官對于相關反訴案件的釋明義務是法治進步的要求,是對于法官對于自由裁量權的有效限制,這樣一來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當事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成功促進糾紛的最終、盡快解決。在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中就明確表示法官在庭前會議階段就可以查閱當事人提出的反訴的訴訟請求,但是并未對之后如若不采納反訴的請求法官是否應當做出相應的回應沒有做出進一步的要求。這里,筆者認為,立法中可以明確要求主審法官對于反訴請求的未采納意見(無論是庭前會議還是在審理過程中)做進一步的解釋說明,也相應的可以給予當事人反訴請求被駁回的救濟權,比如可以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
(四)給予反訴提起時間的寬限期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反訴的提起必須在法院受理案件后,法庭辯論終結前這一時間段。這是我國強制法的規(guī)定,超出這一段時間則不予受理。但是我認為,由于民事訴訟的時間相對來講較為短暫,受理時間和受理難度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這樣強制規(guī)定反訴的提起時間有些不妥,如果兩訴之間的牽連性較為隱蔽以至于案件審理完畢之后再查出來,那么重新提起訴訟無疑是浪費司法資源和當事人的時間金錢等資源,這是不符合民訴原則的。所以筆者認為,可以給予反訴提出時間一定的寬限期,具體要進行一定量的實踐研究,可以適時擴充至案件受理后6個月提出。
(五)增加對于反訴制度未被采納時的救濟手段
由于我國對于反訴制度的規(guī)定較為簡單,對于其救濟手段更加缺乏,對于反訴請求被駁回只能另行起訴來進行救濟,過于繁瑣和單一?;诖斯P者認為立法層面上應當給予反訴請求被駁回的救濟,比如可以賦予當事人反訴復議制度,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反訴請求的復議要求復核,復議期間可以中止訴訟,對于復議時間應以15日為限,還可以把反訴請求納入再審程序的法定條件以此來重視對于反訴制度的救濟。
[參考文獻]
[1]孫誠. 民事反訴制度完善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
[2]田平安.民事訴訟法學原理[M].福建:廈口大學出版社2013.36.
[3]戴陸昕. 我國民事反訴制度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
[4]尚宋陽.我國民事反訴制度之完善——兼評《民事訴訟法解釋》第233條[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6(03):20-22+28.
[5]張?zhí)煲?反訴牽連性研究[J].研究生法學,2017,32(02):29-57.
[6]尚宋陽.我國民事反訴制度之完善——兼評《民事訴訟法解釋》第233條[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6(03):20-22+28.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