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博 翟云嶺
摘 要:海域資源配置邏輯產生于產權理論。傳統(tǒng)的單一權利模式不適應海域資源綜合利用的需要,分層確權模式雖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框架下充分考慮到立體用海的特點,是對中國現有海域管理制度的突破,但仍面臨無法解決科學配置海域資源的實踐難題。按照海域功能確權模式來分配海域資源,改變了簡單地依據空間分層來確權的思路,讓海域空間從屬海域資源經濟價值實現過程,即依據實現海域某一項經濟價值的需要,確定該項海域使用權涉及的海域空間范圍,有助于實現海域資源最優(yōu)配置。
關鍵詞:海域資源配置;海域資源綜合利用;海域使用權;功能確權
中圖分類號:F12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9)03-0043-07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建設海洋強國確定為中國海洋事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系統(tǒng)闡述了建設海洋強國戰(zhàn)略目標的重要地位、努力方向和實現路徑。要實現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一個重要方面是“提高海洋資源開發(fā)能力,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海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離不開海域資源的綜合利用。隨著經濟發(fā)展對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世界各國的海洋開發(fā)、利用和保護活動拓展出新領域。除傳統(tǒng)的海洋漁業(yè)、航運、曬鹽、油氣礦產資源開采工業(yè)和海水增養(yǎng)殖業(yè)等之外,海底隧道、海底光纜、人工島礁、海洋娛樂和旅游業(yè)等一系列海洋新興產業(yè)都已經在國民經濟中嶄露頭角。這些不同類型用海活動之間的組合,有些會相互制約,有些會兼容并存,還有一些會相互促進。海域資源綜合利用需要針對同一海域設計不同功能用途的組合。成功的綜合利用安排可以實現同一海域上多種經濟活動和多功能同時并存,各用海項目在開發(fā)利用時不僅不會互相干擾,還會發(fā)揮海域使用的綜合效益,最終實現海域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海域使用權是實現海域資源綜合利用的基本前提。為了促進海域經濟的發(fā)展,《國家海域使用管理暫行規(guī)定》確定了國家對海域的所有權,并規(guī)定了相關使用權的轉讓和出租等要求,實行有償使用。海域所有權是其流轉權的“母權”所在,國家在此基礎上允許使用權轉讓。使用海域的主體可以通過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取得海域使用權,進而通過開發(fā)和利用海域資源獲益。那么,如何有效規(guī)劃和配置海域使用權以實現海域資源綜合利用?這成為海域資源配置領域所面臨的核心問題。
海域資源使用權的有效規(guī)劃和配置,理論層面的原點是海域資源的公共資源或公共物品屬性。國外主要基于公地悲劇理論、反公地悲劇理論、公共物品理論、外部性理論以及產權理論等領域,探索優(yōu)化此類公共資源管理和配置的方法和路徑。其一,基于公地悲劇理論和反公地悲劇理論的研究。哈丁在深入分析公共牧場、公海資源和國家公園等資源枯竭及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產生的原因后,最早將“公地悲劇”概念引入公共資源管理中,并提出“如果某種資源的產權界定不清,最終可能導致其資源被濫用”的論斷。在哈丁及其追隨者看來,自然資源的共有性質是自然資源利用問題的根源,由于眾多人參與有利可圖的自然資源利用過程,必然導致悲劇性結局。因此,由于缺乏明確的產權界定,共有財產資源的過度利用和濫用不可避免,最終導致市場失靈。關于如何進行共有財產資源配置,哈丁主張采取明確界定產權和政府直接管制的方式。Heller[1]認為,公地悲劇理論只關注到公共資源的過度利用,而忽略了公共資源利用不充分的情形,并提出了如果產權權屬不清晰將會導致資源閑置或浪費及利用不足,即反公地悲劇理論。其二,基于公共物品理論的研究。Samuelson[2]發(fā)現,公共物品具有消費非競爭性這一重要特性。奧斯特羅姆將海域資源界定為準公共物品,并細分了海域資源的經濟屬性。其三,基于外部性理論的研究。正外部性雖然可以增加他人福利,但對公共資源本身價值的增值體現不出同等的經濟貢獻;負外部性減少了他人福利,卻無需付出相應的經濟代價。兩種外部性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完全依賴市場手段是無法避免外部性對資源配置效率帶來的消極影響。因此,部分學者提出采用政府干預和設置交易許可審批等方式解決,在此基礎上研究如何降低外部性對海域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其四,基于產權理論的研究。產權理論對海域的利用和管理以及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均具有重要意義??扑苟ɡ硎钱a權理論界的重要代表,理論創(chuàng)始人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中提出:“當各方能夠無成本的討價還價并對大家有利時,無論產權如何界定,最終將是有效率的”??扑拐J為,當交易成本為零時,不管最初的權利如何分配,只要允許自由交易,有關各方總可以達成一種協(xié)議,讓每個人的情況都變得更好,實現社會總收益最大化;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現實世界中,權利的初始安排將影響到資源的最終配置。科斯發(fā)現,市場運行、制度使用、制度安排以及制度安排的變更都是有成本的,都要受到交易費用的影響。波斯納[3]指出,必須建立排他、可轉讓、明確界定和有效實施的海域資源產權制度。North和Thomas[4]發(fā)現,由于私權能給人們帶來明確的回報,所以會產生正向激勵,而公共產權制度無法達到這一效果。綜合上述研究,通過明確海域資源的產權屬性,有助于借助市場行為有效降低負外部性對海域資源配置的不利影響。此外,可以借鑒Ostrom[5]的自主治理觀點,嘗試市場配置或政府配置之外的第三種公共資源配置模式。
目前國內關于海域使用權配置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域使用及管理制度、海域使用權制度、海域空間資源使用權、海域資源二級市場所有權轉讓、海域使用權流轉、海域分層確權利用等方面,以海域資源使用的宏觀戰(zhàn)略層面為主,對海域資源微觀配置層面的研究則較為分散,主要圍繞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產業(yè)經濟學理論、資源與環(huán)境理論框架進行研究。其中海域資源配置方式是研究的主要方向,關注重點仍停留在市場在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上;研究角度主要以服務政府履行管理職能為出發(fā)點,特別強調海域使用權收益的重要性。在已有文獻中,李永祺和鹿守本[6]系統(tǒng)論述了中國海域使用管理的基本問題。尹田[7]較為全面地分析了海域物權的性質、基本理論體系和主要實踐等問題。陳興華[8]提出了中國海洋資源產權體系的構建思路。韓立民和陳艷[9]指出,中國海域資源屬于共有財產資源,只有明確界定海域資源產權并建立海域使用權流轉機制,才能實現海域所有權與海域使用權的有效分離以及海域資源產權市場的形成。王淼和高偉[10]概括了海洋空間資源的產權特征,提出了海域分層確權多層次利用的理論和實踐構想,指出實施確權制度所需要的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并以靜態(tài)測度模型和動態(tài)測度模型對兩種確權制度和產權制度變革與否進行分析。
本文基于產權理論嘗試解決海域資源配置的公地悲劇和外部性等問題,在海域資源綜合利用視域下以確權為突破口研究如何優(yōu)化中國海域使用權配置。相較于單一權利模式和分層確權模式,按照海域功能確權模式讓海域空間從屬海域資源經濟價值實現過程,即依據實現海域某一項經濟價值的需要,確定該項海域使用權涉及的海域空間范圍,有助于實現海域資源最優(yōu)配置。
二、海域使用權的產權特征
Coase[11]認為,當交易成本很小或不存在時,只要確定產權,則無論產權界定給誰,市場均衡都能實現資源最優(yōu)配置。即當再談判和商議對雙方不產生成本時,經濟的外部性或由其產生的無效率便可以消除。科斯定理延伸了制度安排會受到交易費用的影響,對現實經濟中如何配置產權決策有重要指導作用。在產權經濟學框架下,市場機制的運行不再是在黑箱中無成本的有序運行,而是存在制度設計、使用和變革等帶來的一系列交易費用,此時產權配置對于經濟效率至關重要。
產權是由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等組成的一組權利束,所有權是其中最本質的關系,其他產權都由其衍生出來。產權反映了經濟所有制的法律表現形式,是界定各經濟主體權、責、利內容及邊界的范疇,實質是人們之間的權、責、利關系[12]。產權的屬性主要體現在其具有經濟實體性、可分離性和產權流動的獨立性,并且產權具有激勵、約束、資源配置與協(xié)調等職能。正如菲魯博騰所說:“產權不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人們之間一些被認可的行為性關系。產權分配格局具體規(guī)定了人們那些與物相關的行為規(guī)范,每個人在與他人的相互交往中都必須遵守這些規(guī)范,或者必須承擔不遵守這些規(guī)范的成本。因此,社會中通行的產權制度便可以被描述為界定每個個人在稀缺資源利用方面的地位和一組經濟和社會關系”。產權制度可以實現其相對應的法權形式,以法權形式體現所有制關系的科學合理的產權制度,是用來鞏固和規(guī)范商品經濟中財產關系、約束人的經濟行為、維護商品經濟秩序和保證商品經濟順利運行的法權工具。按照上述觀點,產權亦存在基于物的利用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對“產權”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應注意兩點:一是產權應視為人對物的權利,即經濟性質的權利,以及發(fā)生在人們利用資產過程中形成的經濟和社會性質的關系;二是產權的本質不是人對物的權利,而是在利用資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社會關系是產權的本質。
自哈丁提出公地悲劇問題后,經濟學家對公共資源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理進行了研究,并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解決公地悲劇問題已成為經濟學家共同的目標。海洋在過去被認為是完全開放的公共空間,產權沒有存在的余地。但近幾十年實踐證明,海洋不幸成為了公地悲劇的一個現實標本。世界各國海域產權制度仍然處于從無到有、不斷完善的過程。
自哈丁提出公地悲劇問題后,許多經濟學家對公共資源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理進行了研究,并先后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解決公地悲劇問題已成為經濟學家們共同的目標。海洋在過去被認為是完全開放的公共空間,產權沒有存在的余地。但人類近幾十年實踐證明,海洋不幸成為了產權經濟學中著名的公地悲劇的一個現實標本。時至今日,世界各國海域產權制度仍然處于從無到有、不斷完善過程中。
海域產權同樣是一系列權利束的集合。按照科斯定理的邏輯,首先需要清晰界定海域產權。產權清晰對海域資源配置至關重要,這使得其提供方和需求方在市場上各取所需,通過價格機制實現福利水平最大化,最終實現市場效率。若產權主體無法對海域資源進行轉讓或處置,就不能通過市場機制將資源配置在善用者手中,從而降低配置效率。因此,當海域產權屬于無主產權或界定不清時,海域產權的市場交易便會受阻,有更高支付意愿或使用需求的買者無法得到海域資源,并創(chuàng)造更高的價值,或者給社會帶來更高的收益,這都阻礙了整個社會實現有效的帕累托改進。
海域“私權化”的根本動因有兩個:一是賦予私人主體對一定范圍海域排他性支配權利,使其可以從對該海域付出的勞動和投入中獲得應有的回報;二是界定私人主體可以從事排他性支配活動的范圍,平衡不同私人主體的利益以及私人主體與社會整體的利益。海洋開發(fā)利用屬于高投入、高風險的經濟活動,如果沒有海域使用權這一基本權利的保護,海洋經濟活動會受到極大抑制。海洋開發(fā)利用活動又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當海洋資源的經濟價值不斷被人發(fā)現,人們競相通過海域使用獲取利益的時候,沖突和矛盾不可避免,甚至還會出現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生態(tài)破壞等負面結果。這就需要法律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恰當地分配權利,并對私人權利加以限制,使社會公共利益得以維護。中國立法機關開創(chuàng)性地把海域物權納入物權法體系,在海域國家所有權的基礎上建立海域使用權制度,正是適應現代海洋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但這一制度在法律政策層面和理論層面都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13-14]。
如果使用海域和使用土地一樣具有高度排他性,那么海域使用權配置可以采取類似于按照地塊劃分配置土地使用權的辦法,對海域進行平面劃界分塊,一宗海域只有一個海域使用權。但在海域資源綜合利用的情況下,一宗海域的多種功能用途并存,也會有多個海域使用者要求獲得平等的法律權利。立法者和執(zhí)法機關需要解決在海域存在多種功能用途的情況下,法律賦予哪種功能用途、哪些用海主體排他性財產權利的問題,這反映出配置海域使用權的特殊之處。只有實現海域使用權的有效配置,才能有效開發(fā)使用海域資源,錯誤的配置方式會妨礙海域資源綜合利用優(yōu)勢的發(fā)揮。如果法律只肯定單一的功能用途,其他功能用途的經濟價值就不會被發(fā)掘。如果法律權利在不同用海主體之間配置不當,在海域實際開發(fā)利用過程中發(fā)生矛盾和沖突,極大地增加海域開發(fā)利用活動的交易成本[15]。
產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學者們基于不同角度對其內涵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一般認為,產權是主體對客體的經濟性權利的反映,包括對財產的所有、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等權能,其他具備排他性、有限性和可轉讓性的權利亦可囊括其中。盡管《中國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從法律層面明確了海域使用權用益物權的性質,但學者們對于海域使用權性質的爭論仍未停止。然而,學界關于海域使用權基本權能的理解已形成共識,通常認為海域使用權具有排他性、限制性和可轉讓性等基本特征,這些特征可以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簡稱“《海域使用管理法》”)找到直接依據。其一,海域使用權的排他性。該法第二條第三款規(guī)定了本法的適用范圍,明確了海域使用權是排他性用?;顒樱诙龡l第一款規(guī)定了海域使用權受法律保護,其他人不得非法侵犯,第四十四條規(guī)定海域使用權救濟方式,上述規(guī)定表明海域使用權具有排他性。其二,海域使用權的限制性。該法第二十三條第二款是對海域使用權排他性的限制,規(guī)定海域使用權人對他人無妨害用?;顒硬坏米钃?,第二十五條按照用途對各類海域使用權存續(xù)期限的上限作了規(guī)定,這也是對海域使用權時間的限制。其三,海域使用權的可轉讓性。該法第二十七條第三款規(guī)定了海域使用權三種轉讓方式,海域使用權轉讓已不存在法律障礙。綜上所述,海域使用權具有財產屬性,符合產權的基本特征,無論其法律性質如何界定,在經濟學視角下,其為產權應無異議。
產權經濟學已經證明,產權制度和經濟效率存在直接關系。當海域產權被明確界定后,交易主體會考慮存在的所有成本,作出利益最大化決策來最大程度地優(yōu)化資源配置。可以說,進行海域產權界定是海域資源有效配置的前提和基礎。
三、關于海域使用權兩種配置模式的批評性討論
(一)海域使用權單一權利模式和分層確權模式
海域使用權單一權利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和土地使用權類似,根據平面四至坐標對海域進行區(qū)塊劃分,劃界后一宗海域的排他性使用權完全由一個法律主體享有,不允許存在第二個權利。雖然海域在客觀上有明確的空間立體特征,但《海域使用管理法》對海域空間的立體利用并沒有作出回應。由于歷史局限性和認識方面的不足,中國現行的海域使用管理基本都是以單一海域的水平面積為依據,基本不考慮海域資源分布的立體性和海域天然具有的層次性,單一權利模式是當前中國海域管理部門沿襲默認的海域使用權配置模式。從自然法理角度而言,類似于土地所有權,海域所有權的空間范圍上至天空下至地心,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代表國家設置了海域使用權,若此時沒有法律專門規(guī)定、而當事人也沒有對此有具體約定,海域使用人可使用的空間范圍與所有人需要保持一致[16]。因此,對某一特定海域的使用應包括對其水面、水體、海床和底土的使用,但其僅限于海域空間資源,而不延伸至這一空間中所含的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等[17]。若其他人在被設定海域使用權的同一宗海域上從事具有排他性的經濟活動,都應該取得海域使用權人的同意。
在研究海域產權問題時,因海域的立體空間特征,除了縱向劃分,根據海域水平面積給定一宗確定的海域,產權主體可再次將這片海域進行橫向劃分,每個劃分區(qū)域又可以同時設立兩個以上的海域使用權。這就是國內很多學者主張的區(qū)分海域使用權理論或分層確權理論。有學者根據海域資源的空間性,提出了對海域資源從縱向和橫向進行劃分設立海域使用權;還有學者分析了海域分層利用和確權的可行性,并對分層原則、如何分層和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研究;還有學者指出:“可以分別界定水面使用權、水體使用權、海床使用權和海底使用權,除此之外,有的用海行為可能涉及到兩種或多種海域資源,因而還要確立綜合使用權”。分層確權理論可以進一步從權利主體、客體和時效三個方面進行理解。從海域使用權的主體來看,分層確權一方面將某一特定海域不同層次的海域使用權分別確權給不同的組織或個人;另一方面意味著一個用海主體如果對不同層次或范圍的海域資源批準不同的建設項目,需要首先取得其在不同層次海域的使用權。從海域使用權的客體來看,通常是以經緯度和四至坐標確定一定面積的海域作為海域使用權的客體,而分層確權后海域使用權客體是通過三維立體空間進行界定的,即通過經緯度、垂直深度和八至坐標來確定某一層次的海域空間。從海域使用權的時效來看,《海域使用管理法》就不同的用海項目規(guī)定了不同的權利期限,因而分層確權后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海域使用權的權利存續(xù)期間也不同。但在實踐時,基于統(tǒng)一進行管理及確權,最優(yōu)決策是確定不同層次海域使用權的期限,那么不同性質和不同層次用海項目的權利可以同時獲得,同時消失。分層確權模式在《物權法》的框架下充分考慮到了立體用海的特點,是對現有海域管理制度的突破,這種模式在理論層面比較容易理解,與《物權法》的一些基本原則也比較容易協(xié)調。
(二)對海域使用權兩種配置模式的批評
單一權利模式簡單明了,易于管理,但這一模式存在較大弊端,主要在于這一模式導致海域資源綜合利用難以實現。這是因為在社會高度分工的條件下,單個主體并不具備同時開發(fā)多種海洋資源的能力。若對其中一獨立的海域范圍在產權的權利束中只確定一項權利,剩余的部分權利會造成一定的閑置,而由于這些權利沒有被界定清楚,涉入進行開發(fā)使用會引起產權糾紛。例如,假設M海域有兩種可以同時開發(fā)的經濟資源X和Y,在社會分工發(fā)達的條件下,公司A和B分別從事著兩種資源的開發(fā)可以實現最有效的社會產值分別為200和100。現公司A基于資源X申請海域使用權,顯然國家能夠征收的海域使用費只能依據資源X的評估價值,否則公司A就會放棄申請。如果國家把該海域的使用權完全授予給公司A,公司B就不能從事資源Y的開發(fā)。這樣的結果就是國家資源收費和社會產出都沒有實現最大化。如果最先提出海域使用權申請的是公司B并且也獲得審批,國家資源收費和社會產出的損失就更大。根據科斯定理,公司B或A都有可能和先獲得海域使用權的一方談判,獲得允許去開發(fā)資源Y或X,但這一結果卻是以損失社會公平(獲得海域使用權的一方獲得了額外收益)和增加交易成本(談判成本以及談判失敗的成本)為代價。
對海域資源產權進行橫向劃分來分配相關權利束的模式,在實踐中會面臨以下問題:其一,很少有哪種用海活動可以嚴格局限在一個特定的分層空間內進行,如大多數用?;顒佣急仨毥浻珊C孢M入,很難想象在中間水體的活動不需要海面和海底的輔助支持。當然這一問題可以通過主張相鄰權或在其他分層海域中設立類似于地役權的辦法來解決,但一些分層權利從開始設立就顯得先天不足。其二,依據空間分層來分配海域使用權,沒有考慮在同一分層空間中兩種不同性質的用?;顒硬⒋娴那闆r。隨著對海域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不斷提高,會出現更多的用海形式,即使在同一分層空間也可能有不同主體分別從事不同類型的用海活動,這些活動并不相互排斥,如海水養(yǎng)殖和海上娛樂觀光。分層確權的目標是充分發(fā)揮海域空間各類經濟資源的價值,實現最大的產出,但它卻不能解決同一分層空間內不同用?;顒拥臎_突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這一目標的實現。
總之,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的環(huán)境資源壓力日益嚴峻,綜合開發(fā)海域資源是海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經之路,能夠有效遏制未來資源短缺??茖W的海域使用權配置需著眼于海域經濟的價值實現。國家允許海域使用權流轉的同時,應建立可以保證海域資源更新的立體綜合經濟補償機制,避免簡單、廉價地把海域使用權授予單一權利主體,如此才能逐步遏制低價甚至無償買賣海域權、盲目占有海域使用權卻將其閑置等無效率操作,達到海域資源的立體綜合配置和開發(fā)使用的最優(yōu)效率。
四、按照海域功能用途確權:基于產權經濟學的新視角
(一)基本構想
海域使用權與一般用益物權有著很大的不同[18]。一般來說,用益物權人對不動產在物理空間上具有所有權和收益權,但擁有海域使用權卻不是以物理占有為基礎進行開發(fā)利用并獲取收益,而是對特定海域進行各種利用,因而在性質上是對資源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正是因為海域使用權的這一特點,在海域資源綜合利用過程中,海域使用權的配置應當以海域功能用途為核心,根據海域功能用途的不同進行歸類劃分,其基本原則是“一類功能用途、一項權利”。與分層確權模式相比,按照功能用途分別確權不是通過簡單的空間區(qū)域劃分來界定權利的范圍,而是立足于特定海域某一項獨立的經濟價值。分層確權模式假定海域某一項經濟價值依附于一個相對固定的海域物理空間,按照功能用途確權的模式改變了海域的經濟價值和海域物理空間的邏輯關系,讓海域空間從屬海域資源經濟價值實現過程,即依據實現海域某一項經濟價值的需要,確定該項海域使用權涉及的海域空間范圍。
(二)按照功能用途確權解決了分層確權模式面臨的現實難題
以上文M海域為例,按照分層確權模式,相關海域使用權可以表述為:公司A擁有M海域空間層L1的海域使用權,其用途為開發(fā)資源X,依據該權利A有權排除他人對空間層L1的使用,或者為公司B擁有M海域空間層L2的海域使用權,其用途為開發(fā)資源Y,依據該權利B有權排除他人對空間層L2的使用。如果資源X和Y的開發(fā)利用各自嚴格地局限在L1和L2這兩個空間層實現,上述權利分配就不會產生問題。但現實情況可能并非如此,公司A和B都會經常進入對方的空間,在海洋環(huán)境下,判斷兩家公司的活動是否越界、越界程度并非易事,由此更容易引發(fā)糾紛。如果按照功能用途來分配權利,相關海域使用權為:公司A擁有M海域使用權,其有權對資源X進行開發(fā)利用并排除他人干涉,其行使權利活動范圍主要集中在空間層L1,根據資源X的性質,也需要在空間層L2從事活動。這樣公司A可以各自獨立自主地實施資源X的開發(fā)利用,無須征得對方的同意。
如果換成資源X、Y都集中在空間層L1或L2的情況,仍然可以按照“一類用途、一項權利”的辦法來分配海域使用權。雖然表面上會出現公司A和B擁有同一片海域使用權的情況,但由于二者權利所支配的經濟資源是可以區(qū)分的,兩種用?;顒涌梢约嫒?,這種權利分配結果不存在根本沖突,只要雙方權利人遵循民事活動中的平等互利和《物權法》的相鄰關系原則。
(三)按照功能用途確權與物權法理的相容問題
按功能用途設立海域使用權摒棄了以特定物理空間的排他性支配作為權利核心的思路,轉而以海域某一方面特定經濟價值的排他性支配作為權利核心。這種權利配置方式是否與物權法理無法相容?
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應回到對海域使用權的基本認識。尹田[19]指出,在不動產用益物權邏輯體系中,海域使用權與土地使用權處于同一位階,比建設用地使用權高一級,比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高兩級,其只是一種理論上抽象存在的權利類型,不能成為物權公示的基本權利單位。還有研究者認為,海域使用權是綜合性和復合的權利,如海洋經濟中普遍存在的養(yǎng)殖、捕撈、采礦、港口建設和海上旅游等,但同時這種使用權又是高層次和抽象的存在。海域產權的主體在開發(fā)海域時所被允許的權利束是清晰明確的,而有些只是確定其中部分權利可以被使用,獲得海域使用權并不意味占有其所囊括的所有權利。
除了可以像土地那樣按照區(qū)塊進行量的劃分,對用益物權這種派生權利依然可作質的劃分,對相同的海域資源可以建立標的不同的海域使用權,如海洋中普遍存在的養(yǎng)殖海域使用權、港口海域使用權和海洋油氣勘探開采海域使用權等。由此看來,眾多不同用益物權分別構成海域的某一組成部分。為了使海域資源免于過度開發(fā)或過多閑置,在考慮到海域資源需求者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不同用海主體可以依據各自的用海方式分別申請取得海域使用權。權利人獲準的某一項明確的海域使用權需要對應于其自然屬性及國家對其功能的劃分,海域所有權主體只能按照已獲得的所有權證書規(guī)定的用途和使用范圍來進行開發(fā)建設。即除了權利人已經被授予的特定功能用途,同一海域如果還有其他可兼容的功能用途,國家還可以另外授予其他用海主體。
至于大多數學者都強調的一物一權原則,也不能作為否定按照功能用途配置海域使用權的理論依據。這一原則要求同一個物只有一項所有權,并且兩個以上獨立的他物權無法同時存在。在《物權法》的理論發(fā)展中,在定義一物為獨立物時,其不再按照其物理屬性和存在方式進行劃分確定,更多的是根據使用或交易需求以及不同的管理、設定和行使權利方式來確定。據此,某一海域中具有獨立經濟價值的一類海域資源也可以作為一項他物權指向的標的物?!段餀喾ā窙]有假定任何物只能許可一種用益,如果一物可以同時實現兩種以上的用益,一物之上也可以設立兩個用益物權。
按照民法理論,物權的排他性是指同一物之上不能同時成立兩個所有權或不相容的物權,旨在保障權利人獨占享有物的利益。按照功能用途設立的海域使用權,其排他性效力體現為對某種海域資源排他性的開發(fā)利用且不受他人非法干涉。這一排他效力是保證權利人對某種海域資源經濟價值的完全占有和利用,并不禁止他人在無害于該種經濟資源利用的條件下進入權利人被賦權的海域。雖然《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二條把海域使用權限制為只適用于排他性用?;顒樱荒芎唵蔚匕巡粍赢a物權中的“排他性”概念移植到海域管理中,而是應當充分考慮到海域資源多樣性和立體性的客觀事實。如果對此種排他性不另作解釋,不僅依據海域資源用途分配海域使用權不可能,就連分層確權模式也沒有存在的余地。因此,不能簡單地將排他性用海活動理解為同一片海域只能存在一個海域使用權,而應理解為只要不存在權利內容的沖突,同一片海域即可同時存在數個海域使用權。
五、結 論
建設海洋強國是黨中央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世界潮流,在深刻總結世界海洋強國、中國海洋事業(yè)發(fā)展歷程和經驗教訓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為推動中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轉變所形成的重要戰(zhàn)略思想和科學理論體系。建設海洋強國必須推進海域資源優(yōu)化配置,實現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提升海洋經濟質量效益需要科學產權制度的保障,現行海域使用權單一權利模式不能適應海域多功能、多層次利用的資源配置需要。分層確權理論本質上仍是對海域資源使用權從物理空間維度進行量的切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海域資源綜合利用過程中的復雜關系?!段餀喾ā访鞔_了海域使用權的物權性質,并確定了其使用方面的一般性法規(guī),同時說明了這些海域使用權利束可以利用物權法定和公示公信等基本物權法則,也可以借鑒物權保護規(guī)則對海域權利進行維護,而具體內容和行使等需要由特別法作出相應的規(guī)制。在《物權法》一般性規(guī)定的基礎上,中國海域權屬管理制度應從提高海域綜合利用效益,實現單位面積海域經濟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出發(fā),按照不同海域功能用途設立海域使用權。在多項功能用途兼容的條件下,同時或先后設立數個海域使用權,從而實現海域資源的立體綜合配置和最佳利用,推動中國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參考文獻:
[1] Heller,M.A.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 Proter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arx to Market [J].Harvard Law Reviews,1998,111(3):621-688.
[2] Samuelson,P.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s [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 36(4):387-395.
[3] 理查德·A·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蔣兆康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30.
[4] North,D.C.,Thomas,R.P.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anorial System: A Theoretical Model[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1,31(4):777-803.
[5] Ostrom,E. 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1.
[6] 李永祺,鹿守本.海域使用管理基本問題研究[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2.
[7] 尹田.中國海域物權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8] 陳興華.中國海洋資源產權制度研究[A].林業(yè)、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研究——2004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04.5.
[9] 韓立民,陳艷.共有財產資源的產權特點與海域資源產權制度的構建[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38-143.
[10] 王淼,高偉.海洋空間資源性資產產權制度效率的測度[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10,(4):589-593.
[11] Coase,R.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M].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1960.87-137.
[12] 林廣瑞.論產權社會化[J].河北學刊,2006,(2):160-163.
[13] 崔鳳友. 海域使用權制度之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14] 周珂.海域物權法理淺議[J].法學雜志,2008,(3):2-9.
[15] 王淼,高偉,賈欣.海洋空間資源性資產產權特征及產權效率分析[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10,(2):273-279.
[16] 張洪波,李軼.作為財產權利客體的海域的范圍[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31-37.
[17] 楊潮聲.海域使用權制度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18] 王利明.試論《物權法》中海域使用權的性質和特點[J].社會科學研究,2008,(4):94-100.
[19] 尹田.論海域使用權與準物權的立法分界——海域使用權與準物權在《物權法》上并列規(guī)定的意義[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8,(1):10-15.
(責任編輯:孫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