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 張 龑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jié)撃?,提升?chuàng)造力……可見,音樂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更應在雙基的基礎上,讓學生對音樂進行感悟與表現(xiàn),進而能夠創(chuàng)造美?,F(xiàn)在小學音樂教學往往只停留在音樂知識的傳授以及技能的培訓,如此并不能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思維,因而降低了其創(chuàng)作能力。
激活學生的音樂思維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作能力的首要前提。所謂音樂思維是指:以樂音的運動形式進行的形象思維。它以獨特的聽覺思維方式,運用旋律、節(jié)奏、音樂和聲等基本要素來表達作者對美的本質(zhì)的領悟和情感體驗,并通過曲式思維的方法把握和表達音樂的整體審美體驗。當學生能夠通過音樂學習與實踐等活動,從音樂思維的角度理解音樂作品,那么才有可能通過音樂思維創(chuàng)造美。
音樂課堂學習離不開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但音樂教師不能只是教授音樂知識與技能。音樂課堂應該有生活味。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應是輕松快樂的,它不只是用唱、記來完成的;也不只是通過玩和聽來娛樂的;它應該是生動趣味又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而進行的。
某教師在解決一年級間奏學習時是這樣做的:
師:老師今天要帶同學們?nèi)ド謱W校上課,路上我們會看到紅綠燈,紅燈時我們要怎么樣?
生齊:停。
師:綠燈呢?
生齊:行。
師:對!老師要求同學們在看到綠燈時,跟著音樂拍手,看到紅燈時,禁止發(fā)出任何聲響,仔細聽音樂,讓我們開始吧。
(播放《動物說話》伴奏,教師有意識地在唱歌詞處用綠燈,間奏處用紅燈)
反復做了兩遍,學生很順暢地理解了歌曲的唱與“停”,并了解在歌曲演唱過程中出現(xiàn)的伴奏音樂叫作間奏。
音樂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音樂的教學也應結合生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課堂擁有生活味,讓學生知道音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音樂。
雅思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給“教育”這樣定義: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nèi)容的傳授、生命內(nèi)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chǎn)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
音樂的學習和欣賞都依賴學生個體的感受,音樂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最終就應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音樂的教學要將音樂產(chǎn)生的源泉與學生的感知本位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學生知覺和思維的覺醒。
音樂教學應注重生本化教學,在音樂教育傳承過程中,如何讓音樂更有音樂性,是所有音樂教師都應該思考的方向,正如雅思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對人主體間靈與肉的交流,音樂教育更是如此。音樂是師生間共同交流探討的話題,這樣的音樂課堂才更能引發(fā)學生對音樂本身的探索與思考,這樣的音樂課堂才更靈動。
這里說的音樂形象并非是直觀的,而是音樂本身獨特的形象:優(yōu)美的、跳躍的、激進的、熱鬧的、悲傷的,等等,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構成這些形象的要素正是音高、音色、節(jié)奏、節(jié)拍、和聲、調(diào)性等音樂要素的變化與配合。從感性的角度來看,就因人而異了,每個人的思維假定均有差異,而感受到的音樂形象也會有所不同,這便是音樂非語義性的藝術趣味所在。
音樂是聽覺藝術,所以常常被冠以“抽象”的藝術,其實不然,音樂是有形象的,它存在于我們的直覺想象中。小學生或許無法直接道明其形象,但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學生便能感知。
教師可以通過科爾文手勢幫助低年級的學生解決音高問題,也可以通過律動幫助學生感知音樂情感,更可以通過生活形象使學生感知音樂形象。例如,在教學三年級的《八只小鵝》時,對于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大哥、二哥、小弟的腳步聲來想象感知:
學生在明確了大哥、二哥、小弟的腳步聲時值的不同,通過大哥、二哥、小弟的出場順序,準確解決了由四分音符起頭的相同樂句重復出現(xiàn)兩遍后,突然變成二分音符起頭的樂句銜接的演唱問題。
每個個體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均會產(chǎn)生不同的觀念和想法,這就是思維假定。學生們的思維假定絕對沒有成人的層次深,所以在理解音樂作品時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困惑。教師對教材的良好解讀以及對學情的正確分析,能盡可能地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矛盾沖突,完成教師自身、教材本身以及學生間的思維對話。
“杏壇杯”課堂教學(技能學科專場)里有一節(jié)音樂欣賞課《小貓圓舞曲》,課上教師運用了情境和板塊教學:
①從生活中的貓叫引入音樂中的貓叫。
②找片段一中的貓叫聲,并感受小提琴滑奏演繹貓叫。
③聽辨貓聲,利用動物形象貓媽媽和小貓引導聆聽,并用道具貓頭像圖在黑板上出示,將抽象變具體。
④律動感受樂曲片段,并找出與之相似的樂段,簡單介紹三段體A B A′。
教師根據(jù)教材以及學生的身心特點,精心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動物——貓的形象引入音樂的學習,繼而層層深入地聆聽、感受,對樂曲進行深入剖析,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思維假定,從抽象的音樂形象聯(lián)想到具體的動物形象,生動簡化了歌曲聆聽的難度,在一遍又一遍的聆聽過程中,學生不僅對音樂的熟悉度增加了,更加強了對音樂的理解。
當學生能夠從音樂的角度思考音樂形象,理解音樂本質(zhì),那么就有可能創(chuàng)作音樂。但小學階段的學生閱歷有限、能力有限,或許并不能完成全曲的創(chuàng)作,但作為教師的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歌詞創(chuàng)編、節(jié)奏創(chuàng)編,甚至是局部的樂段創(chuàng)編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在創(chuàng)作中進一步體驗學習音樂的樂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
教育,是一個教師牽著學生走、望著學生跑的過程。音樂感的生成、音樂課程的學習需要依托模仿,學生在模仿中起步,在實踐中適應,這就是音樂成長的過程,也是學生實際的需求。
曾見過某教師執(zhí)教二年級教材《一對好朋友》,她在環(huán)節(jié)四中設計了歌曲伴奏。老師說:“聽!這是什么聲音?原來是媽媽在淘米,準備燒飯,爸爸炒著菜,想為大家準備一頓豐盛的午餐?!蓖瑫r她拿出事先準備的淘米簍,用指尖刮奏出聲音,還用響板打擊,請學生說說兩種聲音的特點,并利用身邊事物模仿,學生能夠說出前者聲音連貫,后者聲音短促,并想出用拉拉鏈和摩擦衣服模仿淘米聲,用拍手模仿炒菜聲。老師采納了學生的想法,并出示與聲音相配的圖形,將學生分為兩組,請學生直接看圖形為歌曲伴奏,學生顯得力不從心。
在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設計的活動,本是可以調(diào)動學生興趣、開拓學生音樂想象的,可是都因?qū)W生沒有完全跟上教師的要求而不了了之,那么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意義也就沒有達成。如果該教師在發(fā)現(xiàn)了課堂中的意外驚喜后,能先幫助學生“預熱”練習,嘗試如何用“拉鏈”這一新“樂器”為歌曲伴奏,哪怕只嘗試一個樂句,然后再跟著音樂,看著圖形為歌曲伴奏,那伴奏的效果一定會好很多,學生也更能體會創(chuàng)作的樂趣,收獲成功的喜悅。
如果課堂缺失了“仿”,就淡化了學生實踐音樂的平臺。在實踐之前,學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需要教師給學生一個思維的依托,學生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驚喜。
音樂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可能是一個聲音、一個場景、一種心情……但最終都離不開音樂的形象思維,將音符、旋律、節(jié)奏、和聲等要素建構起來,完成能夠表現(xiàn)出個人內(nèi)在情緒的作品。而如何建構才能詮釋呢?離開了思維,絕對無法完成。
在小學音樂課本中有許多由后來的藝術家改編的歌曲,如三年級的《開心里個來》,它本是一首富有濃厚江蘇韻味的歌曲,而在歌曲第二樂句之后加入一段數(shù)板念白,使得歌曲更富有時代感,更契合歌曲想要表達時代新舊變化的喜悅之情。但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樣的創(chuàng)作形式難度過大,教學中往往只有部分的歌詞創(chuàng)編或者是伴奏、伴唱的添加更符合初探創(chuàng)作的小學生,更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
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定是在了解和認同了音樂本源的東西,找到了音樂形象后,才能引發(fā)的音樂思維。作為小學音樂教師的我們須結合生活實際與學生、教材以及自身的思維融合,從而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才有可能展望學生能夠以自身的音樂形象思維創(chuàng)作出美的音樂作品,才能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發(fā)展其自身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