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東關小學 王 卉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情節(jié)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歷史故事,這些文本在一冊教材中,數(shù)量不多,但卻如同顆顆閃亮的明珠,為兒童文學的啟蒙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在涵泳語文教學實踐中實施有效策略,將看似零散的歷史性文本故事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走進歷史,品讀文本,了解人物,關注本質,提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是小學生構建精神世界的主要橋梁,它的影響十分深遠,因此,小學語文歷史文本故事中選擇的人物以及他們背后的故事都極具代表性。在涵泳教學時,可以整合教材,拎出主線,一線貫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在語文教材中有大量體現(xiàn)愛國精神和積極健康審美情趣的課文,如《木蘭從軍》《李廣射虎》《大禹治水》等,課題十分工整,從題意就能知曉文意,將這些文題簡明扼要的課文進行歸類后,不難發(fā)現(xiàn),破題式涵泳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以課題引路,組織學生尋找涵泳語文的學習點,再圍繞文本體裁展開豐富的教學實踐研究活動。抓住文題的涵泳教學,有利于教者將此類課文進行體系上的統(tǒng)整,整體把控,統(tǒng)籌安排。
如果說破題式涵泳適用于低年級的學生,那么直面中心的探討式涵泳比較適用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盧溝橋烽火》等課文,呈現(xiàn)出的人物個性鮮明、形象鮮活,他們的智慧和才干,敢做敢當?shù)呢熑我庾R,甘于犧牲和奉獻的英雄氣概,對于三觀初成的小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這類文本,學生可以緊扣課文的中心,抓住體現(xiàn)人物品格的關鍵詞句展開探討,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教師就可羅列出文中出現(xiàn)的多組數(shù)據(jù),組織小組學生完成思維導圖,既要求學生梳理談遷編寫《國榷》時的不幸遭遇,也要引導學生根據(jù)導圖寫出自己的品讀感悟,深刻感受談遷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和堅定的信念。這種探討式的方法,緊緊扣住文本的核心內(nèi)容,充分讓學生了解人物背后的品質,讓歷史人物不再只停留在過去,而是從書本里“走出來”,學生十分喜愛。
主線就如珠串,單獨就一本教材看不出相互聯(lián)系,教師如果從小學語文全套教材的整體考慮,就能找到文與文、冊與冊之間潛在的關系,也利于教師在遇到同類的文本時,有充分的教學抓手和設計思路。
小學語文教材文本是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文發(fā)展水平進行的有層次的組織安排,在歷史類文本故事中,也有不同的體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是小學涵泳語文基于母語教學情境下開展的一種新常態(tài)教學。
在歷史性文本中,大部分都是以敘事的方式呈現(xiàn)人物,通過一個主題對人物的某一種或幾種品質進行描述,讓學生既熟知歷史,又能感悟道理,受到啟發(fā),可以說歷史性文本能提前對小學生進行中國歷史知識的滲透教育。對于此類課文,教師一定要尊重課本或原著,關注歷史故事中語文學習的元素,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歷史課或經(jīng)典閱讀課。如在執(zhí)教《三顧茅廬》一文時,教師就要尊重學情,有層次地展開設計。在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后,根據(jù)男女生學習歷史文本故事的特點,將學生分成自然小組,明確分工,開展研究性學習。
《三顧茅廬》學習小組研究表
學習研究小組雖然是自由組合,但是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和對于文本故事熟知的程度,通常男生對歷史故事比較感興趣,閱讀后易于激動,常常會在語文課上滔滔不絕地講述他所知曉的歷史故事,有時會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而女生前期的學習興趣、主動程度不如男生,但能靜下心來鉆研思考,往往對語言文字表達會有敏銳的感受。因此,男女生組建成學習研究互助同盟時要基于學情和學能,合理分配。在研究內(nèi)容方面,考慮到四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研究能力比較弱,教師一定要給予一定的指導,“我們已經(jīng)知道”主要是針對學生課前已知學情的了解,重點是“我們還想知道”的內(nèi)容。課堂上可以展開怎樣的研究呢?如文本中劉備與張飛的對話描寫,劉備拜訪諸葛亮時兩人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文中體現(xiàn)前后兩部分關系的比喻句等,這些都是學生可以研究的涵泳點。教師可以進行適當?shù)囊龑Ш吞崾荆o助學生一步步展開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在小學語文歷史類文本中,學段不同,體裁也有差別,文包詩、戲劇、經(jīng)典原著改寫等特殊文體也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走進了語文課文中。對于這類特殊的文體,教師在設計時也要因文而異,如《黃鶴樓送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類文包詩,教師在設計時要扣住古詩中的關鍵字細細“涵泳”、反復品悟、體會情感,領著學生們從詩意、詩境和詩情中與詩人展開對話交流,體會詩詞表達的意境;又如《孟母斷織勸學》《負荊請罪》等,屬于戲劇的劇本,教師在設計時要突出戲劇的特點,除了關注人物之間的大段對話,還要提示學生關注表現(xiàn)人物表情和動作的“圓括號”以及本場戲的布景和人物活動的“方括號”等帶有明顯劇本屬性的內(nèi)容,從這些細節(jié)中品讀、回味當時的場景。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找到古籍中的小古文,吟讀、揣摩,找出小古文與劇本相對應的內(nèi)容,加深對劇本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故事中的人物。
整合文本的主題,開展差異性的教學設計,不僅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更關注文本特點的差異,才能促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語文的熱情和動力。
小學階段,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他們的思維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伴隨著學生知識結構層次的遞增不斷形成。采用“勾聯(lián)”的方式,以更加寬廣的視角對待具體教學內(nèi)容,在文本和生本之間、新舊知識之間架設起思維拓展的橋梁,通過文本與相關素材的整合、擴充,使得教學內(nèi)容更加豐富,內(nèi)涵更加深廣。
在文本閱讀中起補白作用的想象式勾聯(lián),是涵泳語文常用的方法之一。如《鄭和遠航》一文,有一段描寫鄭和與周邊國家友好相處的場景。課文中各國君臣、老百姓、各地商人對于鄭和船隊的白描式敘述,不能生動地表現(xiàn)出當時人們激動萬分、歡欣鼓舞的樣子,也無法使人深入體會鄭和遠航的重要意義。聯(lián)系文中人物的心情、想法,引導學生拓展想象的空間:君臣與使者見面時會說什么?老百姓聽聞寶船到來,如何奔走相告?各地商人做完生意后,又為什么要向中國客人贈送禮物?根據(jù)這些場景,鼓勵學生仿照學過的《公儀休拒收禮物》等戲劇節(jié)選類課文編寫劇本,通過課本劇片段表演的形式,生動地再現(xiàn)當時的場面。這種想一想、動一動、說一說、寫一寫、演一演的方式,讓文本與生本之間產(chǎn)生了必然的聯(lián)系,學生接觸到的不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有溫度的活生生的畫面。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能夠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比較式勾聯(lián),可以促使學生將所學的新舊知識前后勾聯(lián),使其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我們可以進行橫向的比較,如《母親的恩情》《沉香救母》都是與孝親敬長有關聯(lián),在同一單元中,涵泳時可以圍繞“知母愛—報母恩”這個線索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也可以進行縱向的比較,如《少年王勃》與《少年王冕》這兩篇寫人的課文,都是記敘了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少年時期的故事,從文題上看十分相似,但是寫法上卻截然不同。三年級的《少年王勃》通過王勃寫《滕王閣序》的事,介紹了王勃才思敏捷、出類拔萃的才華,而五年級的《少年王冕》則寫出了王冕幼時刻苦學畫的過程,內(nèi)容更加詳盡,寫法更加多樣。在教學時,如果能聯(lián)系三年級學過的課文進行有效的寫法勾聯(lián),分析、比較兩文之間的差異,對于學生整體推理、綜合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處的。
雖然目前小學語文文本教材正經(jīng)歷著多重革新,但是無論教材文本怎么變,只要我們在涵泳語文教學中,圍繞學生,立足課堂,就一定會耕耘出一片屬于自己的語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