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平,何偉平,石泉,俞芽法,艾劍,王高明,吳彩云,嚴超,孫志剛
Takotsubo綜合征(Takotsubo Syndrome,TS),是由日本學者Dote等于1990~1991年先后報道,后逐漸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Takotsubo綜合征是一組由心理或軀體刺激所誘發(fā),表現(xiàn)為短暫性心力衰竭,同時,伴一過性影像、心肌標志物及心電圖改變的癥候群,2015年ESC建議運用Takotsubo綜合征命名此類疾病。
患者女性,49歲,主因“突發(fā)胸悶2 d,再發(fā)1 d”于2018-5-25入院。2 d前與家屬爭吵后出現(xiàn)胸悶,持續(xù)10 min,休息后可緩解,伴間斷出汗,無胸痛心悸,無發(fā)熱,無咳嗽咳痰,無頭暈、暈厥等不適,未治療?;颊哂诮袢赵俅纬霈F(xiàn)胸悶,活動后明顯,休息后緩解,為明確診斷于我院就診。急查肌鈣蛋白2.1 ng/ml(正常值<0.1 ng/ml)升高,心電圖提示Ⅲ、aVF導聯(lián)呈Qr型,V1~V4ST段呈弓背抬高,考慮急性心肌梗死,收入我科?;颊呒韧鶡o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及飲酒史,近期無發(fā)熱,感冒、腹瀉病史,絕經(jīng)多年。查體:血壓106/68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18 次/min,脈搏103 次/min,呼吸音粗,雙肺未聞及干濕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03 次/min,律齊,各瓣膜區(qū)未聞及雜音,雙下肢無水腫。輔助檢查:肌酸激酶(CK)33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6 U/L,肌紅蛋白(MB)106.1 ng/ml,肌鈣蛋白(TNTI)2.1 ng/ml,B型腦鈉肽前體(Pro-BNP)1296 ng/L,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Ⅲ、aVF呈Qr型,V1~V4R波遞增不良,ST段弓背抬高,血脂、血糖、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甲狀腺功能等未見異常。入院診斷:急性冠脈綜合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Killip Ⅰ級,給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口服,同時給予抗凝、減慢心室率、穩(wěn)定斑塊等對癥治療。入院當日心臟彩超提示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40%,左室下段向心尖部運動減弱,少量心包積液。考慮患者胸悶2 d,且入院時胸悶癥狀消失,但不排除應(yīng)激性心肌病的可能,于入院后第2 d擬行冠狀動脈造影術(shù),但被患者及家屬拒絕,要求轉(zhuǎn)上級醫(yī)院治療?;颊哂?018-6-2在外院行冠狀動脈造影術(shù),提示左、右冠狀動脈光滑且均未見異常,左室造影未見心尖部呈球型改變,心肌酶、肌鈣蛋白、腦鈉肽(BNP)均正常,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大致正常心電圖,心臟彩超示LVEF正常,未見室壁局部運動減弱。根據(jù)該病例發(fā)病特點及相關(guān)檢查,診斷為Takotsubo綜合征,術(shù)后隨訪,目前患者未服用任何藥物,無特殊不適。
Takotsubo綜合征是一種急性、可逆性、短暫性的心室收縮功能障礙性疾病,應(yīng)激刺激是主要誘發(fā)原因,多見于絕經(jīng)后中老年女性[1-5]。其發(fā)病機制不明,主要有以下四種可能:女性更年期雌激素缺乏、冠狀動脈功能障礙、兒茶酚胺心臟毒性及遺傳易患性[3,4]。2015年ESC有關(guān)Takotsubo綜合征診斷標準:①常由應(yīng)激(情感和軀體)誘發(fā)一過性左室或右室局部運動功能障礙;②室壁運動異常超過單支冠狀動脈供應(yīng)區(qū)域;③冠脈造影未見急性斑塊破裂、血栓、冠狀動脈夾層等;④急性期前3個月內(nèi),出現(xiàn)新的、可逆性的心電圖異常(ST段抬高或壓低、T波倒置、QTc延長);⑤急性期BNP或Pro-BNP顯著升高;⑥肌鈣蛋白升高,但與心力衰竭程度不符;⑦心臟收縮功能在3~6個月恢復[3]。
本例患者有以下特點:①絕經(jīng)中年婦女;②發(fā)病前有爭吵及情緒激動;③心臟彩超可見一過性左室下段至心尖部運動減弱(圖1),左室收縮功能減低;④冠狀動脈造影未見血管狹窄;⑤心電圖示Ⅲ、avF導聯(lián)呈Qr型,V1~V4R波遞增不良,ST段弓背抬高,并呈可逆性異常(圖2);⑥心肌標志物升高(圖3~4)。根據(jù)2015年ESC診斷標準,本例患者最后診斷為Takotsubo綜合征。
圖1 左室中段向心尖部室運動M超
圖2 心電圖演變
本例患者根據(jù)入院時臨床表現(xiàn)、心電圖、心肌標志物,初步診斷急性心肌梗塞,也是合理,但冠脈造影及心臟彩超結(jié)果不支持。臨床中Takotsubo綜合征常誤診為急性心肌梗死,Takotsubo綜合征需要急性心肌梗死相鑒別。另外,Takotsubo綜合征需要與心肌炎鑒別,心肌炎患者常于數(shù)日前有發(fā)熱、感冒、咳嗽、腹瀉等感染病史,青壯年多見,表現(xiàn)為心力衰竭、心電圖可見傳導阻滯,室性心律失常,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yīng)蛋白等感染指標升高[3],本例患者為中年女性,發(fā)病前無感染史,入院后各項感染指標未見升高,心電圖未見心律失常,因此,不支持心肌炎診斷。既往多篇文獻報道,Takotsubo綜合征患者左室造影及心臟超聲常可見典型的心尖部氣球樣膨出[6-10],其報道的病例均是發(fā)病數(shù)小時內(nèi)就診,而本例患者發(fā)病后第3 d入院,其左室造影、心臟彩超均未見典型改變,考慮與其就診時間延遲有關(guān)。另外,Kurowski和Eitel等報道稱,僅50%~80%的患者可表現(xiàn)典型的心尖氣球樣改變的影像,本例患者未見典型心尖改變[11,12],考慮其可能是一種不典型的Takotsubo綜合征。
圖3 肌鈣蛋白變化趨勢圖
圖4 pro-BNP變化趨勢圖
目前,對于Takotsubo綜合征的治療,并無具體治療建議,有關(guān)治療的隨機對照試驗也缺乏,急性期常對癥支持治療,減少并發(fā)癥[3]。出院后,對于射血分數(shù)正常的Takotsubo綜合征患者,建議繼續(xù)隨訪3~6個月,復查心電圖、心臟彩超,避免情緒激動,不建議長期口服ACEI或β受體阻滯劑[3]。本例患者出院時,心臟超聲示LVEF值60%,目前未口服任何藥物,仍在隨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