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青木 董銘
“一個時代的結束”,德國《焦點》周刊20日報道稱,許多人伴隨《權力的游戲》成長,一場持續(xù)八年的流行文化地震現(xiàn)在已經(jīng)結束。在許多歐媒眼中,在這場權力的盛宴中,從拍攝取景地到出場的眾多演員,在這部大制作美劇中,歐洲可謂是“出力”最多。那么,為什么歐洲本土卻沒有產(chǎn)生過擁有這般影響力的電視劇呢?
德國新聞電視臺20日評論稱,雖說《權游》的原著作者喬治·馬丁是美國人,但該劇從演員到拍攝地,再到講述的故事都是源自歐洲中世紀史,譬如王國分封、長子繼承、政治聯(lián)姻、騎士出征等。這些元素也讓歐洲觀眾欣賞時多了一份熟悉感。
在歐洲影評人看來,按理歐洲人并不缺歷史素材和宮斗背景,英國人曾拍出《都鐸王朝》《唐頓莊園》等優(yōu)秀的政治歷史劇,也不乏《梅林傳奇》這樣帶有魔法的奇幻劇。法國人近年來也拍出過《凡爾賽》等精致考究的宮廷電視劇,但都沒有像今天《權游》這樣“出圈”,成為全世界都追捧的流行文化。擁有故事、取景地、演員,歐洲人距離一部《權游》到底還差什么?
在德國《明星》周刊看來,《權力的游戲》也是“資本的游戲”。最后一季的拍攝成本約1億美元,可是歐洲國家熱播電視劇單季投入的幾十倍。其次,美國電視臺擁有技術優(yōu)勢,從編劇策劃到后期制作,具有一條完整的超級電視劇產(chǎn)業(yè)鏈,這對于單一歐洲國家都是難以實現(xiàn)的。未來,或許當歐盟各成員國攜手合作才有可能拍出類似規(guī)模的劇集。
此外,《權游》雖然汲取了歐洲古代歷史,但故事和人物是完全虛構的,觀眾無需知識儲備便能追劇。比起那些真實存在的貴族名號,“龍母”“雪諾”“二丫”們更容易在新“入坑”的人群中傳播。就像許多年輕的中國觀眾對這個架空的世界如數(shù)家珍,忘記它是美國人做出的“文化快消品”。因此,歐洲人想要拍出下一個《權游》,劇本和演員并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做得更加“流行化”,來適應全世界年輕觀眾的口味。
在單兵作戰(zhàn)之外,與美國的流媒體公司合作也將成為歐洲推出自己的《權游》的獨特契機?!睹餍恰分芸硎?,從更廣的領域看,《權游》是終結,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歐洲將踏上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