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嘉
按照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觀點,科學理論和人類所掌握的一切知識,都不過是推測和假說。科學理論不能夠被證實,但可能被證偽。例如,人們在觀察到100只白天鵝后提出假說: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接下來無論找到多少只白天鵝,顯然都不能證實這一假說,因為總是存在下一只天鵝為黑天鵝的可能性。而一旦一只黑天鵝被找到,這個假說就被證偽。
可證偽性是劃分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非科學的本質(zhì)不在于理論正確與否,而在于理論具有不可證偽性。例如,假若某人聲稱:“只要人們誠心祈禱,事情一定會有好的結(jié)果?!边@一聲稱就具有不可證偽性,因為事情結(jié)果不妙總可以歸咎于人們未能誠心實意地祈禱。
科學研究是一個試錯過程,通過證偽來排除錯誤,逼近真理。然而,人類的本能是證實而非證偽。一旦人們確立了某一信念,就傾向于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尋找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jù),忽略不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jù),或者將模棱兩可的信息向著有利于自己立場的方向進行解釋,甚至不惜花費時間和資源來貶低與自己立場相左的觀點。上述這些行為偏差就是所謂的證實偏差。
英國心理學家皮特·沃森曾做過一個經(jīng)典實驗。他在人們面前放置了4張卡片,這些卡片的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數(shù)字。人們看到的卡片是:A、B、2、3。沃森首先提出假設:“若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則另一面一定是偶數(shù)”,然后要求被試者回答。為了檢驗這個假設的真?zhèn)?,需要翻看哪一張或哪幾張卡片。結(jié)果,約有50%的人回答應該翻看卡片A和2,約有35%的人回答只需翻看卡片A。
正確答案是什么呢?讓我們一一分析。翻看卡片A,若看到一個偶數(shù),則與假設一致;若看到一個奇數(shù),則證偽了假設。翻看卡片B,看到的無論是偶數(shù)還是奇數(shù),均屬于與假設無關的證據(jù)。翻看卡片2,若看到一個元音,則與假設一致;若看到一個輔音,則屬于與假設無關的證據(jù)。翻看卡片3,若看到一個元音,則證偽假設;若看到一個輔音,則屬于與假設無關的證據(jù)。
分析表明,正確的答案是翻看卡片A和3,因為只有這兩張卡片提供了證偽假設的機會。然而,只有10%左右的人回答正確。那些回答應該翻看卡片A和2或者只需翻看卡片A的人,極力搜索支持假設的證據(jù),較少嘗試尋找證據(jù)去證偽假設。
《呂氏春秋》中有一則“疑鄰盜斧”的故事。故事中,當失斧者懷疑鄰居之子偷了斧子時,其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人;當失斧者最終找到斧子時,鄰居之子的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這則故事非常形象地說明,證實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要避免證實偏差,首先不能對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過度自信,須認識到證實偏差屬于人類的本能反應,會影響每一個人;其次,要善待對你的觀點提出反駁的人,這些人可能才是你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