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華 楊月
【摘 要】古有木蘭織布機杼聲,今聞二昌夏布依存。王少農到內江隆昌偶然發(fā)現(xiàn)隆昌夏布具有的天然色差和肌理效果利于作畫,于是在夏布上大膽創(chuàng)新實踐,于2008年開發(fā)申請并獲得國家專利。在時代的推動下夏布重新升溫,與此同時夏布承擔的作用也發(fā)生轉變。而在打著保護與開發(fā)旗號的同時,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問題值得努力與反思。
【關鍵詞】夏布藝術;繪畫題材;地方工藝特色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8-0125-01
一、地方特色招牌的“特”不突出
夏布的原料來自于大自然天然苧麻,它的視覺語言滄桑而凝重,粗糙中有著生命的樸實,單純中滲透生機,原始而未被污染扭曲。[1]夏布古樸之美很自然地與道家美學聯(lián)系在一起,在追求返璞的美學思想中,提供一種天然的載體。夏布具有天然的創(chuàng)作優(yōu)勢,獨特的天然防偽性質,也是一種優(yōu)質的繪畫形式的載體。夏布比較粗糙,表面肌理豐富,和其他材質作品同時放在一起容易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它本身可以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段使其在大小、形態(tài)、肌理等方面產生對比、映襯而產生視覺張力。[2]
除了我們所常見的能看到的性質之外,夏布藝術很難和地方文化結合起來。隆昌、榮昌一帶只是作為生產地以及發(fā)源地出現(xiàn),地方特色優(yōu)勢不明顯,缺少地方特色招牌支撐。而地方名片的打造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風土人情、傳統(tǒng)文化、歷史典故、人文景觀無一不是經過長時間的積淀形成的精神產物。在宣傳的同時應注重夏布的文化定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正視宣傳效應,結合當下流行的自媒體宣傳方式,開拓網絡宣傳渠道,設置體驗中心,研發(fā)中心,商業(yè)拓展中心以及市場需求的研究,包括近來打造的博物館都是需要更加專業(yè)化的發(fā)展和宏觀把控。
二、制作工藝良莠不齊
(一)低端技術與勞動力流失
隆榮二昌的夏布很大一部分是出口給韓國、日本、新加坡等東亞、東南亞國家,韓日民族喜愛夏布的衣物及裝飾,并且他們擅長對夏布進行處理,在技術上比國內更先進,通過他們的核心脫繆技術及織染技術的處理,夏布價格會提升十倍不止。而地方夏布工藝往往是作坊生產,沒有產業(yè)化,還處于整個行業(yè)的最低端。夏布的制作工人大多數(shù)來自于當?shù)剞r村或是鄉(xiāng)鎮(zhèn),在農村,大部分勞動力都輸出到城市建設,缺少年輕勞動力一直是鄉(xiāng)鎮(zhèn)存在的問題,技術方面很難得到保障,發(fā)展和傳承都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二)科技融入破壞傳統(tǒng)
在傳統(tǒng)的手工工藝中,但凡是有“手工”支撐的行業(yè),都離不開人工,夏布的手工制作有多道工序,其中包括:打麻、曬麻、挽麻團、挽麻芋子、牽線、穿扣、刷漿、織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3]保護傳統(tǒng)工藝就意味著要放棄先進的科技讓人純手工制作,科技的介入雖然可以提高生產力但難以達到天然原始的效果,如果用機械代替工人生產,那么夏布也會喪失原來的魅力,唯一能做的進步就是在制作工藝上精益求精,讓夏布更高端,更有品質。
三、與旅游商業(yè)產品結合落入俗套
夏布與蜀繡、湘繡等結合出的織繡是比較常見的繡品,常見于各地手工藝品店及旅游紀念品店中。裝飾品的需求量增大,從而導致很多商家以盈利為目的,擴大生產量而不注重產品質量,把很多粗制的產品以更加俗套不經雕琢的手段投入市場,使夏布裝飾品脫離精致的行列,淪為僅存紀念意義商品,反而得不償失。挖掘夏布的藝術內涵,盡快將中國夏布畫推向更大的市場,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失為明智之舉。
四、尚未吸引著名畫家創(chuàng)作的風潮
王少農先生首創(chuàng)的中國書畫夏布畫的形式,讓夏布繼絹、宣紙之后,成為中國又一國畫材料。在當下紛紛探索的藝術形式中,創(chuàng)新已經是一個大的趨勢,科技元素、返璞歸真、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早已經顛覆固守藝術的本來面貌。夏布這一材質的出現(xiàn)既不嘩眾取寵,也不過于保守封閉,溫和的姿態(tài)在中國畫形式載體的探索中顯得驚喜。當然除了在各大搜索引擎中特別標注的夏布的專利畫之外,很少能在耳熟能詳?shù)乃囆g大師的作品中看到夏布畫的影子。在龐大的藝術家群體里面,被接受度遠遠不夠。不能否認的是,中國夏布畫把中國傳統(tǒng)的國畫與中國古老的夏布文化融合為一體,促進了中國夏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掘進程。建議進一步挖掘中國夏布的藝術內涵,盡快將中國夏布畫推向更大的市場,讓更多人了解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為當代藝術的探索提供一份新的力量與源泉。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大眾文化的流行勢必會對傳統(tǒng)文化造成沖擊,各種新興事物的出現(xiàn)很難確定是不是曇花一現(xiàn),能被時間最后檢驗出來和歷史遺留下來的才是珍品。
參考文獻:
[1]謝亞平.隆榮二昌出夏布[J].中等文化書報.
[2]王少農.論中國夏布畫天然的防偽[J].山東文學·下半月,2008(4).
[3]王少農.論中國夏布文化[J].內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2).
[4]楊鳳翔.夏布上的重彩畫[J].美術觀察,72
[5]楊劍.民間土布的華麗轉身—淺談中國夏布藝術[J].大眾文藝,412008,P286.
[6]謝曉飛.夏布比歲月更悠長[J].中華手工,2008(12).
[7]楊雪梅.地方文化傳承視角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探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05):P123-P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