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沁釧
【摘 要】賈樟柯電影通過紀實主義風格的影像把淳樸感情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賈樟柯的電影已成為一種理解中國的特殊方式,電影的敘事風格越發(fā)沉靜和不張揚,在冰冷的現(xiàn)實中卻又能夠展現(xiàn)出溫暖的基調。電影中并不會刻意突出主題,而是將主題通過樸實無華的鏡頭體現(xiàn)出來,通過每一個主人公的表演,向觀眾展現(xiàn)最真實的畫面,從而體會電影中那些邊緣人物的情感以及顯示人文情懷。
【關鍵詞】賈樟柯;紀實主義;三峽好人;小武;站臺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131-01
一、從家鄉(xiāng)出發(fā)到山南海北
賈樟柯1970年出生于山西汾陽,他的成長恰好經歷在改革開放中小城的變化。從《小武》、《站臺》到《任逍遙》,此時的賈樟柯將鏡頭主要集中在小城鎮(zhèn),小城鎮(zhèn)里充滿著各種矛盾,有著青春的懵懂和不羈。從《小武》開始一直到到《三峽好人》,賈樟柯將電影鏡頭由家鄉(xiāng)推向了山南海北,從最初的人性關懷到對于生存的思考與反思,藝術創(chuàng)作漸漸向“普遍性訴求”的探索。
“故鄉(xiāng)三部曲”里不滿足于現(xiàn)狀的少年,電影《世界》里處于城市邊緣的青年,《三峽好人》呈現(xiàn)出的為愛而走的中年人,賈樟柯導演的電影中塑造的人物都在不停地奔走中。“行走”這個題材就包含了很大的開闊性,行走使得地域發(fā)生了變化,從而引入了不同視角的主題思考,形成各個時空之間的對話。從這個角度來講,“行走”二字中包含的開闊性與當代社會的開闊性是相吻合的,現(xiàn)代人的“行走”無論身處何方,更多是為了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場所,為自己的理想找到一個家。
在賈樟柯早期的電影中,賈樟柯在主人公的塑造上著重刻畫小人物,通過對小人物的描寫,表達個人對他們的同情。但早期的電影結局往往因為較少的展現(xiàn)小人物身上的正能量,呈現(xiàn)出的電影結局總帶有無奈、沉重的情緒。而在賈樟柯后期導演的電影中,電影的內涵開始出現(xiàn)一些細膩改變。如電影《世界》與《三峽好人》,發(fā)生的故事背景分別是北京與重慶,通過這兩部電影我們可以很好地了解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賈樟柯導演不僅僅注重對小人物的刻畫,更將鏡頭對準了小人物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意識變化,并在電影的結局設置風格上有了很大的改變:由《故鄉(xiāng)三部曲》中的開放式結局轉變?yōu)榉忾]式結局。以此同時,賈樟柯導演的電影主題也逐漸多元化,其電影格局也不斷地得到放大,賈樟柯導演對中國當前社會的思考在電影中通過敘事視角的“走出”家鄉(xiāng),得到了很好呈現(xiàn)。
二、美好人性的救贖
曾有人評論賈樟柯的電影始終滿懷感情地關注升斗小民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浸潤著人道主義的溫情,努力在大眾流行文化和藝術探索中尋找一種平衡,重新喚起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電影是造夢的過程,拍攝電影時,將自身的價值觀、情感注入電影人物中,同時電影中的人物同樣是現(xiàn)實中人的映射,賈樟柯導演在電影中想搭建起人與世界對話的通道。電影《小武》中的主人公“小武”,塑造的是一個很普通的小偷形象,因社會的發(fā)展,注重對法律的不斷完善,在大環(huán)境的發(fā)展下,小武的生存空間開始逐漸變得狹小,賈樟柯塑造的“小武”這個小偷形象,不僅讓受眾產生不了“憎恨的情緒,反而在心中油然而生的一種溫暖情感伴隨左右。小武在整個大環(huán)境中迷茫不知所措,但是他有著自己的原則,能夠始終堅持自身的信念,賈樟柯正是想借《小武》中這一小偷的形象來喚醒在都市生活中迷茫的人們,不要丟失自身的品格,不要遺忘自身的信念而導致沒有內心歸宿和心靈寄托。在賈樟柯的電影中沒有波瀾壯闊的大場景,沒有成本高昂的道具,賈樟柯主要通過情感細膩的鏡頭來表達情感;電影情節(jié)不會刻意的抒情,而是通過自然的細節(jié)與對情感的描寫來打動人心,引起觀眾的共鳴。
三、核心價值的體現(xiàn)
賈樟柯深受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響,在他的電影中將鏡頭對準了底層的人物,不斷地向真實生活靠攏,在他的電影中我們看不到政治層面的內容,也聽不到一系列的政治語言。賈樟柯關心處于時代變革下的小人物的命運,對主人公與時代之間的隔閡和妥協(xié)感同身受。賈樟柯將自身情感融入電影中的人物,在電影中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改革開放中國發(fā)生的巨變,城市高樓的興起,鄉(xiāng)鎮(zhèn)的敗落,社會發(fā)展的巨變使小人物內心中產生的不知所措與焦躁不安,以及社會巨變引發(fā)的有關親情、友情、愛情的考驗。這樣的視野在具有普遍意義的同時,凸顯出賈樟柯電影中的人文關懷。
生活在巨變的時代,每個人作為一個個體是及其渺小與孤獨的,尤其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更是無法掌握自身命運,只能隨波逐流。對于命運的無力感,只能疲憊應對,這是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現(xiàn)代人對自我生存的憂慮。賈樟柯電影中的主人公代表著社會轉型時代的一代年輕人,他通過電影所表達的對個體的關注,從某種意義來說也是真實還原我們自身的生存狀態(tài)。
四、結語
賈樟柯導演注重對普通人的細致關注,主人公底層小人物群體的選擇,展現(xiàn)個人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與思考,通過鏡頭直面“人性”這個真實的主題,傳達自己在信念重造方面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