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
鼓樓的秋冬
秋風乍起的日子,城市一直浸潤在江南霏霏的細雨中,秋雨連綿惹人惱。而千年的鐘鼓樓,卻在秋風中綻放別樣的風韻。
且不必說中山公園高大的銀杏,零落一地金秋色,婉若盛裝水邊颯颯佇立。且不必說百年小花廳在綠樹叢中靜然,一如百年前不變的恬淡。更不必說風雨滄桑六百年假山,碧水環(huán)抱,林木蒼然。但穿過小橋流水,又遇如茵綠草,倚翠叢木。忽聞臘梅浮動的暗香,抬望古槐入簾的青翠,轉見高墻庭院深幾許,疑惑這江南的季節(jié)是否變更?
漫步鼓樓,蒼水故居徽派馬頭墻上,映出梧桐葉的斑駁,那是秋的私語。風兒攪動零落的片片葉兒,那是秋的思緒。飛梁畫棟處,三角梅綻放一年最美的爛漫,那是秋的笑臉。只是匆匆的腳步,怎能體會江南秋日如女兒般的情愫?
拾階登上古老的鐘鼓樓,舉目遠眺,是否窺見秋日一泓月湖的靜美,鎮(zhèn)明路行道樹枝頭欒花無言地怒放?城墻腳下,東福園舊貌新顏,馬頭墻依然紅燈籠高掛,是否憶起民國徽商依稀的身影?信步督學行府四合院中,站在掛滿金色果實的代代橘下,聽著國學班兒童發(fā)出的稚嫩瑯瑯讀書聲,是否回到苦讀圣賢書的久遠時光?
穿行在秀水街區(qū)的一條條弄堂,瞥見一份市井生活的溫情。走過寶興巷,窄小如百年不曾變過的容顏,仿佛聽到回風堂里民國大師們回響的聲音,生出些許莫名的感慨。
這里有無數(shù)種美好小資生活的選擇。來楓林晚書店吧,靜靜泡上一杯紅茶,在秋雨打窗欞聲中,度過一段靜心讀書的午后時光?;蛘?,走進徽商周氏的紅樓,在奢華的歐羅巴氣息中,做回文藝青年,聽一場高大尚的藝術講座?;蛟S,你約了貳樓飯局,來一場許久未謀面老友間的小聚。再或許,逛逛古玩店,把玩下宜興紫砂……好吧,還是徑直走進字畫店,買上幾支毛筆和一疊宣紙,從明天起,就開始修身養(yǎng)性的日子,即使沒有紅袖添香,也要做一個守真志滿的小幸福人兒。
即使是冬日,你也不必擔心冬的蕭殺。因為甬城任何一場未至的飄雪的傳聞,都會在微信中掀動一片萌心,勾動眾人懸崖百丈冰的企望。就到鼓樓步行街來吧,在人頭攢動中,捧上一杯溫熱的阿姨奶茶,咀嚼著油贊子的脆香,重溫下兒時的記憶?;蜃哌M小店,來一碗熱乎乎的寧波湯圓。
也許此時,鼓樓沿的戲臺上,正在上演一出鶯鶯燕燕越腔里的生死別離,或是一群旗袍美人的款款而行,或只是一場尋常百姓的自娛自樂,那就放下你的矜持,上臺放飛青春的激情,一展深厚的功底。
伴隨冬日午后的一米陽光,古玩店門口,斑駁的石槽內,金錢草依然伸展一簇簇欲滴的綠色。屋內,在裊裊檀香中,三兩個慵懶的品茶人,正愜意享受著閑適的日子。那,好吧,不要再跟我談什么宏大理想,我們只好過無所事事的日子。
高橋的遺韻
在城西工作的光景,走過后塘河上別有韻味的望春橋,見過另一座峨然聳立號稱“鄞西首橋”的高橋,相遇過由此得名的高橋鎮(zhèn)。靈動的水與古樸的橋,那屬于江南水鄉(xiāng)獨有的風韻,深深刻在心間。
今年春天,曾綿延八百年之久的“浙東高橋會”,在沉寂七十年之久后終于重回人間。時光回到寒冬凜冽的八百年前,華夏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南宋小朝廷倉皇逃至明州城,尾隨而來的金軍四千鐵蹄聲聲,震撼了四明大地。危難之際,背水一戰(zhàn)的宋軍利用高橋一帶復雜水系布下埋伏,當?shù)匕傩章劼暭娂妼⑹a(chǎn)的藺草席鋪在地上,金兵騎兵踏上藺草席立刻人仰馬翻,宋軍乘機掩殺,驕橫的金兵飽嘗了南下第一次重挫。高橋大捷,挽救了南宋小王朝的命運。
然而,明州城還是淪陷了,劫掠、屠城、焚毀,明州城經(jīng)歷了建城以來最為血腥的浩劫。之后,有“狀元宰相”之稱的徽州人吳潛先生,第一次以主政者身份來到這座凋零之城,開始了明州鳳凰涅槃之路。吳潛先生眷顧著這片抗金熱血之地,重建損毀的高橋,始有今之規(guī)模。修道建橋,便利了西鄉(xiāng)交通。興建廟宇,供奉烈士英靈。從那時起,始有了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盛大的廟祀民俗“高橋會”,方圓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們在歡騰熱鬧中,傳達著共同的家國情懷。
西出望京門,河塘多高橋。昔日的河塘之上,是一座連接一座的石拱橋。高橋拱之高,船舶可不落帆而過。杭州至寧波五百里水路,船兒由浙東運河經(jīng)大西壩轉后塘河,在高橋處便可遙望高峨的明州城望京門。暗自叫一聲“到了”,必是游子的歸心。而西出望京門,途經(jīng)后塘河、浙東運河,抵達杭城轉京杭大運河,可北達京師。高橋刻著“指日高升”“文星高照”的吉語,映照著游子官宦的心跡。于是,高橋,在寧波眾多的橋中,多了幾分象征的寓意,在游子過客心中,多了幾分沉淀的分量。
這座千年古橋,見慣了清風與明月,經(jīng)歷過暴風和驟雨。不辭勞苦考察農(nóng)事、常往來西塘河的吳潛站立船頭,看著清晨忙碌的田野,即興賦詩《高橋舟中》:“籃鋪蠶種提歸急,肩夯牛犁出去忙。春漲半篙波瀲滟,曉山一帶色微茫?!备熬┶s考的學子陳著人漸漸駛離鄉(xiāng)土,思鄉(xiāng)之情與激昂的少年情懷交織,吟詩道:“丈亭浦近鄰州接,筆架峰迷故里遙,得意歸來期可數(shù),榴花如火照高標?!备邩?,曾迎來過年僅二十七歲意氣風發(fā)的鄞縣縣令王安石,目送過途經(jīng)此處被押送杭州的抗清英雄張蒼水,聽到過蒼水先生那一聲回響歷史時空的“再拜嘆”!曾迎來過金榜題名、春風得意而歸的子弟章鋆,一次次目送過外出遠行的本鄉(xiāng)翁氏子弟身影,闖蕩上海灘的翁景和創(chuàng)業(yè)致富,成為赫赫有名“寧波幫”中的一員,爾后翁文灝、翁文波、翁心植等翁氏子弟一批批由此涉舟遠行,開始了求學求索報國之路。
高橋,在送與往之間,連接著多少游子直抵心間的鄉(xiāng)愁,以及世人對歲月滄桑的感慨。
在這里,曾有過浙東第一湖廣德湖,煙波浩渺,漁舟唱晚。如今,廣德湖已經(jīng)遠去,但仍可見萬頃藺草風中自在吟唱,點綴著勞作其間的人們。西去十里有桃源鄉(xiāng),曾依湖傍山,處處桃花盛開。如今,十里桃花的風景已無處可覓,但仍可赴一場三生三世之約,因為一段千年愛情仍在梁祝公園上演。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方式已經(jīng)漸漸淡出世人的視野,而在王大升博物館里,還依然可以看到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化的展示,勾起現(xiàn)代人對遠去生活的記憶。風吹過高橋的田野,這里的人們依然喜歡用甬劇的婉轉,傳唱著田螺姑娘的故事。
那段時間,結識了耕澤石刻博物園的主人,他是位經(jīng)營文具的企業(yè)家,卻對寧波本土石刻有著濃厚的興趣。天一廣場一帶的拆遷,讓他收獲幾卡車的寶貝,興奮之情至今難忘。曾路過居家博物館,或許因為我認真凝望的神態(tài),主人見狀熱情招呼,木工出身的他如數(shù)家珍地介紹起館藏。臨別時一握手,他厚實的手掌盡是布滿了堅硬的老繭。
高橋人民,正是用自己的方式吟唱著古老的歌謠,講述著先輩的故事。這源自心底的文化與信仰,必生生不息。
發(fā)源于四明崇山峻嶺之中的余姚江,緩緩流過七千年文明搖籃的河姆渡,在高橋彎了個大大的“幾”字。寬闊而清澈的江面,婉轉中展示了最美的一段身姿。當?shù)嘏笥训母赣H曾種植了幾千畝的藺草,盡管生活富裕,對土地眷念的他,仍每日勞作在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上。我們時常在河溝邊釣黃鱔,或跑到姚江畔下小魚籠,每日清晨必收獲幾條昂桑魚、河鯽魚之類。生活在高橋,仍能臨水憑風,能享受這兒時的野趣,過著幾分田園般的閑適生活,極難得了。
浙東運河的時代已經(jīng)走遠,喧囂與繁忙不再,然而河塘、石橋、大西壩依然佇立風中,只在靜靜守望,守望著一段沉淀的歲月。海曙長大了,我們成了一家人。浙東運河非遺的榮耀,是高橋人給予海曙人民一份厚重的禮物。
寧波的地鐵時代,始發(fā)高橋。城西,孕育著巨大的新希望。向西,可入青山綠水的四明,向東,可至繁華喧鬧的都市。
只是在華麗變身間,我們期待著,廣袤的田野里依然有故事在流傳,青山綠水間依然有歌謠可吟唱,古村石橋里依然有鄉(xiāng)愁可尋覓。
駱駝的鄉(xiāng)愁
初遇駱駝,許多人會問相同話題:何出此名?當?shù)厝藭嵳\地告訴你,這只是個巧合,方言里鄉(xiāng)名“六大”與“駱駝”諧音。
偶然的采風,遇見了那些矗立在夏風中的石碑石亭,靜默在古運河中的古橋古堰,散落都市鄉(xiāng)村里的老宅老街,才發(fā)現(xiàn)喧囂華麗的外表下隱藏著厚重博大的過往,以及依依鄉(xiāng)愁的魂魄。這讓我倒寧愿相信,昔日水鄉(xiāng)商埠,曾有一支來自遙遠大漠的駱駝商旅到訪,落日余暉間,古運河畔垂柳間,青石道上徐徐行來一支駱駝商旅?;蛟S,這種詩情畫意是“駱駝”由來的另一種可能。
江南水鄉(xiāng)的駱駝,她本身就是一部與水血脈相連、有著大禹治水般可歌可泣的瑰麗史詩。
在往昔千年煙云里,我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狀元宰相吳潛先生,一位異地為官的徽州文人。昔日的駱駝,曾有一段不堪的苦難,橫亙平原的中大河受姚江潮汐的影響,河水咸淡混雜,旱時無淡水可灌,澇時又汪洋一片,百姓叫苦不迭。吳潛先生主政明州時,發(fā)起興修化子閘,以阻隔海潮侵入,疏浚中大河道,以理順支流脈系。
這座里程碑式工程竣工后,鎮(zhèn)慈平原十多萬畝洼地從此變成良田,華麗轉身為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xiāng)。四通八達的水系,更將散落在平原上一百多個村落緊密相連。處在平原交會處的古鎮(zhèn)駱駝,一時百舸爭流,纖夫號子聲聲,商賈走販云集,南北貨物薈萃,成為名副其實的水陸都會。百姓感恩涕零,立化子庵供奉這位對駱駝有再造之恩的吳公,他也被明州人譽為“邑世世血食公績,不在禹下”。
六百年后,吳潛的同鄉(xiāng),另一位來自徽州的文人,再次主持了古代歷史上最后一次官方大規(guī)模疏浚,這就是時任鎮(zhèn)海縣令的戴彝先生,一位詩人兼畫家。
樂善好施之風已深深浸潤這片土地,疏浚河道、架橋筑堰的主角,悄然轉換成本鄉(xiāng)本土的鄉(xiāng)賢百姓。奉母之命,盡捐母親大壽之款,建造了鎮(zhèn)西安橋的清水湖張氏人家;率眾募捐,組織浚通中貴勝堰至大寺堰段河道的邑紳貝錦泉先生;急公好義,毅然挑起修復岌岌可危的咸寧橋、駱駝橋重任的盛筱珊老先生……在古河治理的漫長歲月,這樣的記載俯拾皆是。民國年間,中大河淤塞日益加劇,以致與姚江水系斷絕,嚴重影響了航運與灌溉。而因所需費用巨大,連官府也退避三舍。這時一位九十歲旅滬老人樓其樑先生站了出來,捧出了一萬五千塊白花花銀元,一時間滬甬兩地駱駝籍商紳百姓慷慨解囊,多者成千數(shù)萬元,少則一元二元。工地上,夫役義工云集,人聲鼎沸,鄉(xiāng)紳百姓披星戴月,不辭勞苦,歷經(jīng)兩載終于完成了這項艱巨浩大的工程!
水鄉(xiāng)江南的駱駝,多的是石橋、石堰,多的是河頭埠、水碼頭。時光在水波蕩漾間流逝著,當我們再次走過沿途一座座古橋石板,站在一個個水陸碼頭,凝望著一座座圍堰石閘,這一塊塊無言的豐碑,凝聚了水鄉(xiāng)人幾多瀝瀝心血,記載了駱駝人的善行慈舉。
江南水鄉(xiāng)的駱駝,又是因水運而興的商埠,曾有著商幫風生水起的煌煌一頁。
中大河融入浙東運河后,快馬、腳劃船、田裝船、沙船航行暢通無阻,滿載貨物的百官船從鄰近州縣紛至沓來,連高大寬敞的紅頭船也尋著商機遠道而來,那是遙遠的南方潮州商人的遠洋貿(mào)易商船,滿載著南洋西洋的稀罕物品。而本土駱駝商旅船隊也揚帆遠航了,闖上海到漢口,上京津下南洋。開埠后的大上海,鎮(zhèn)海商幫是寧波商人群體的先行者,活躍著無數(shù)駱駝商人的身影。駱駝盛氏家族以糖業(yè)起家,擴展至絲茶、醬業(yè)、南北貨、錢莊、航運,歷時五代而不衰,長期執(zhí)掌上海商界之牛耳。著名的“國貨大王”方液仙先生,以實業(yè)救國為己任,興辦了中國第一家牙膏廠等眾多日化工廠,被稱為“近代中國日用化工的奠基人”。
駱駝,本是一種能在大漠里頑強生存的動物,象征著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性格。老舍先生筆下黃包車夫“祥子”,正是冠以“駱駝祥子”的綽號,而吳潛先生故里的徽州商人,則被江南人稱之為“徽駱駝”。遙想昔日,駱駝商旅們拋家舍業(yè),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艱辛創(chuàng)業(yè),恐怕再也沒有比“駱駝商幫”更貼切的稱呼了!
辦學樹人是駱駝鄉(xiāng)紳們又一傾心之事。從洪氏家族散金數(shù)千,購田數(shù)百畝創(chuàng)辦尚志學堂,延請名師授課,收納貧寒子弟;方氏家族創(chuàng)辦培玉學堂,藏書十萬冊,到清湖學堂、團橋學堂,東錢小學……再到當代愛鄉(xiāng)楷模趙安中先生散金上億,捐建了一百六十六座希望學校,給無數(shù)貧困學子帶來改變命運的機會。
在過往的歲月里,我又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盛炳緯,寧波城月湖盛氏花廳的主人。他創(chuàng)辦了儲才學堂,日后發(fā)展成聲名遠播浙東的寧波中學。又募集資金建立鎮(zhèn)??h中學堂,這就是早已蜚聲海內外的鎮(zhèn)海中學。寧波最著名的兩所學堂,均出自駱駝人之手筆,這樣的情愫如同中大河般源遠流長!
因為對于這些成功的駱駝仕商而言,反哺故里是鄉(xiāng)土情懷的自然流露與傾情釋放。僑居異鄉(xiāng)的吳潛先生,登上高高的鎮(zhèn)海樓,遙望千里外不能相見的徽州故里,不禁淚眼婆娑:“鄮山深處古明州,新有江南客倚樓。鳳闕天連便望日,蛟門海晏不驚秋……蕭颯西風吹敗葉,滿眶清淚自難收?!倍?zhèn)海詩人謝書柞先生在外游歷多載,當重新踏上故土時也無限感慨:“慰我經(jīng)年遠道思,踏來門巷草迷離?;◤膭e院剛移候,人正他鄉(xiāng)乍返時。”
不一樣的人生境遇,卻是同樣的百轉鄉(xiāng)愁。故鄉(xiāng)啊,始終是縈繞游子心間的吟唱、魂牽夢繞的牽掛。闖蕩,必是少年的雄心豪氣?;貧w,必是游子的暮心惆悵。
這里是江南的駱駝,水鄉(xiāng)的駱駝,也是游子的駱駝。駱駝呵,這散發(fā)著溫情的字眼,收藏著這片土地曾經(jīng)擁有的厚重,也預言著這片熱土即將開啟的新夢想!
南田的約會
大海,對于從未與她親近過的人來講,那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向往。海子詩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景致,蘊含著蕓蕓眾生對無邊的浪漫及一切美好不期而遇的憧憬。象山半島,正好詮釋了這份憧憬。
在萬頃煙波里,象山半島如紳士般左擁三門灣相偎,右攬象山港入懷,揚帆駛入了廣袤浩瀚的太平洋。在半島周圍,眾星拱月般分布著數(shù)百個島礁,宛若鑲嵌在皇冠上的一顆顆明珠。
南田島,無疑正是其中最璀璨的那一顆。多少慕名而來的游人騷客,流連于霞光海波的氣象萬千,徘徊于峽谷港灣的幽深曲折,震憾于斷崖海礁的崢嶸雄奇,贊嘆海浪逐天的瑰麗壯觀。行在路上,與你一路相伴的,是那晚霞中靜默的成片灘涂,微風中搖曳的阡陌野花,淺浪輕吻的藍色波紋,海風掀動的松濤裙擺,以及薄霧輕籠的村舍農(nóng)居。航行大海,或許,幸運之神降臨你的身上,不期而遇海上“藍眼淚”的奇觀。她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丁香水”。
海里搏風擊浪的日子,造就了南田人爽朗好客的性格。記得早些年少時,初至南田人家做客,聽到當?shù)嘏笥岩謸P頓挫的話兒,忍俊不禁。他們像似故意地拉著長音,充滿了音樂的動感,又有著鄉(xiāng)土的喜感。包圍在熱情而真誠的暖意里,有了回家般的感覺,生出一見如故的親切,也涌起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氣。小住的日子,每日結伴踏沙拾貝,看濤觀日,出海捕魚,入山尋韻。我曾陶醉于她如蘭斯馨的氣息,曾放逐心靈于旖旎的海光山色,曾戲浪逐濤于金沙銀灘。人生如若少年初相見。逝水年華,人生易老,只是青春記憶,卻值得永遠珍藏!
大海的兒女,血脈里流淌著英雄的情結。山河飄搖的國難歲月里,蒼水先生投筆從戎,擎起抗清大旗,一時南田子弟云集追隨。遙想當年,將軍一聲號令,千軍排陣,金戈鐵馬,百舸競發(fā),曾是何等英雄氣概!掘井汲水,屯田種糧,壘石為屋,糠菜充饑,又是何等艱苦卓絕!而功敗垂成后,他只身孤守南田懸岙數(shù)年,圖謀東山再起,卻不幸被捕,舍身成仁于杭城。站在高崖之巔,透過層層云霧,遙望戚家軍痛殺倭寇的海上古戰(zhàn)場,獵獵戰(zhàn)旗仿佛在風中飄揚,聲聲戰(zhàn)鼓猶在耳側回響,憑生的是“海山詩思穿云遠,萬里秋風吊古人”的悠悠情思。
千百年來,海風仍在吟唱著仁人志士的傳奇,崖頂高高矗立的烽火臺群,山間累累筑就的石屋遺址,正是英雄們無言的豐碑。戚繼光廟、張忠烈公廟、七子參軍廟前,那些旺盛的香火,更是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對忠烈英魂源自內心的崇敬。
浩瀚的大海,永遠對人類充滿了無限的誘惑。這里沉淀著六千年的塔山文化遺址,成為新石器時代最靠近大海的人類印跡。大百丈巖刻畫的魚、船、龍等紋飾圖案,承載著先人們對海洋文明的夢想追尋。南田島,經(jīng)歷過唐宋人煙日漸輳集、車馬喧囂的繁榮景象,也有過明清因海禁淪為蠻荒,長達數(shù)百年的不堪過往,以及民國劃島立縣的一段歷史。
這片歷經(jīng)滄桑的土地與大海,共同孕育出生生不息的古老民風民俗。在大海邊,我們仍能觸摸到她最純樸的傳統(tǒng),三月三踏沙灘,四月八烏米飯,六月六抬城隍,七月半放水燈。在漁民家,我們仍能夠欣賞到最地道的民間藝術,目睹到最神奇的魚拓國畫,體驗到最古老的曬鹽技藝。在開漁節(jié),仍能領略到最虔誠的媽祖敬拜,祭奠大海、敬獻三牲、放生魚蝦、祈福蒼生。親朋們相聚傳統(tǒng)佳節(jié),魚滋面、麥餅筒、艾青饅頭仍是人們最喜愛的傳統(tǒng)美食。一個人穿行古鎮(zhèn)里巷,還能尋覓到漁光曲里舊時的光陰……
常言道“吃海鮮到象山”。南田,自然隨處都有令人垂涎的海鮮美味。小鎮(zhèn)漁村,你可以隨意走進任何一家或大或小的飯店,品嘗到新鮮實惠的本地海鮮。或逛一逛島上最大的鶴浦菜場,食材豐富又鮮活,挑選上自己喜歡的海鮮,只須交給店家打理。稍等片刻工夫,一碗私人訂制的海鮮面便端到你面前,這是一份屬于你的獨一無二最愛。
當然,還有另一種美好的選擇。清早迎著朝陽,坐上一艘出海的船兒,哼著漁家小調,和漁民一起撒網(wǎng)捕魚,拉起一網(wǎng)網(wǎng)活蹦亂跳的魚兒蟹兒。夜幕降臨,圍坐在一起分享白天辛勤的收獲。這些海鮮,雖只經(jīng)漁家阿婆尋常的或蒸或煮,卻留給舌尖味蕾滿滿的透骨新鮮。如此良辰佳境,若三五好友相邀,吹吹海風,品品海鮮,咪咪老酒,這樣快哉的人生,夫復何求?!
其實,南田更如同她名字般,像一朵散發(fā)著淡雅氣息的海邊野花,有著更純樸的生活。我們完全可以帶著一顆更單純的初心,只為尋找屬于自己的小我??梢圆槐厝タ礆鈩莼趾甑氖志坝^、五彩石鋪成的石灘世界,也不必談及幽深莫測的神秘洞穴、雄奇壯觀的斷崖巨礁,更不必夸耀仙閣樓臺、林海風濤的絕美風光。來南田,我們只為感受撲面而來的原生態(tài)氣息,回歸日出日落的更樸素生活。白日里,一個人躺在海邊的椅子上,慵懶地曬著太陽,打上個小盹。一覺醒來,傻傻地望著變幻的云朵,以及無邊的大海,任爾思緒飄向遠方。入夜了,抬頭望望漫天為你而盛開的繁星,側耳聽聽遠方為你而鳴奏的濤聲。今夜,不再有難捱的輾轉無眠,只會有一覺到天明的酣夢。
而位于南田島最偏隅的大沙,仿佛是一個隱秘的世外桃源。青山屏蔽了喧囂和繁雜,只留下遠離塵世的一份寧靜與淡泊。村里眼前一道道風景,定格在那荷鋤而歸的農(nóng)人,那撒網(wǎng)捕撈的漁翁,以及守望大海的老婦。清晨推開窗戶,映入眼簾的是屋前那爬滿牽?;ǖ幕h笆,村后那曬滿漁網(wǎng)的閑地,還有那只搖著尾巴奔跑的小黃狗。
此時此刻,無論近觀潮起潮落,遙看海天一色,我們都能感知大自然的脈動。無論俯瞰腳下大地,仰望頭頂星空,我們都能對話宇宙洪荒。吹吹習習海風,看看裊裊炊煙,有種叫幸福的感覺,便會彌漫身心!
因為此時,你重拾一顆天真無邪的童真。
因為此刻,你就是一位返樸歸真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