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時間:2019年3月8日
展覽地點:北京琉璃廠西街泰文樓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公社、中國新聞出版書法家協(xié)會、中國楷書藝術研究院、好研社、廣州無一物生活禪文化有限公司
本次展覽由書法理論家吳川淮和中國藝術公社王茂策劃,由中國書畫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康守永主持開幕儀式。邀請了張改琴、楊杰、陳秀卿、李靜、張紅春、李琳、安文麗、曲奎萍、方放、趙際芳、王文英、林玉梅、石文貞這13位當代書壇有影響的著名女書法家,展出作品一百五十余件。年屆七十的張改琴先生專程從蘭州趕到北京參加展覽。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劉洪彪祝賀并講話。此次展覽,女書法家們以她們特殊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直覺,創(chuàng)作出了形態(tài)不一的書法作品,在全國的書法版圖上,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不同風格。她們繼承傳統(tǒng),在深厚的傳統(tǒng)功底之上寫出來自己的才情與風采。柳蔭路曲,流鶯比鄰;超心煉冶,絕愛緇磷;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欣賞她們每一幅佳作,都讓人從那不同的韻律線條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開幕時間:2019年3月8日
展覽地點:中國畫美術館
主辦單位:中國畫創(chuàng)作研究院
在藝術的世界里,女性藝術是一股不容忽視且絢麗多姿的力量,為發(fā)掘和推介青年女國畫家的創(chuàng)作成果,促進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繁榮發(fā)展,本次展覽邀請了23位“80后”女國畫家,并展出她們的新近作品八十余幅,為春月呈現(xiàn)一場獨具風貌的畫語墨香。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王德恭,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fā)展中心培訓部主任袁學君,中國畫創(chuàng)作研究院秘書長傅志剛,中國畫創(chuàng)作研究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名家工作室導師葉麗美,中國藝術研究院郭怡孮花鳥畫工作室畫家、中國畫創(chuàng)作研究院研究員、名家工作室導師閆國星,律和古琴研習社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古琴演奏師素喜,北京松月香堂創(chuàng)始人、中國香文化研究所特聘講師、香道技師張幸,到場參展作者王冰、王紅偉、王然、劉璇、杜如雪、李林郁、李威、李娟、楊顏菁、陳晨、金鑫、賀瑩、徐小蕾,中國畫創(chuàng)作研究院書畫課題班、高研班學員以及北京、廣東等地文化藝術界、新聞媒體界代表等二百余人參加了開幕雅集。在開幕雅集上,王德恭、閆國星、王紅偉、李娟、王先岳等先后發(fā)表精彩致辭。雅集期間,素喜現(xiàn)場演奏了《關山月》等古琴曲,張幸現(xiàn)場表演香道并介紹了中國的香文化。開幕雅集由中國畫美術館副館長陳斐鵬主持。
開幕時間:2019年3月16日
展覽地點:民族文化宮中央大廳
主辦單位:中國水墨畫院
本次展覽展出74位畫家的219幅瓦當拓片畫作品。中國水墨畫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滿維起,中國水墨畫院副院長、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張復興,中國水墨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曾先國,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藝委會委員、國畫院研究員謝志高,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李乃宙,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陳良敏,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周榮生,以及來自北京的書畫家、書畫愛好者和來自各地的文藝界知名人士近三百人參加了開幕式。中國水墨畫院秉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進一步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以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目標,邀請近百位著名國畫家在瓦當拓片上創(chuàng)作,集古代瓦當文化和當代國畫藝術于尺幅宣紙之上,并在多地舉辦系列交流展。切實踐行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展現(xiàn)具有中國氣派的優(yōu)秀作品,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征程中鑄就藝術永恒。
開幕時間:2019年3月16日
展覽地點:湖南國畫館
主辦單位:湖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湖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湖南省書法院、湖南省畫院、中央數(shù)字電視書畫頻道
曾來德,1956年出生于四川省蓬溪縣,曾擔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現(xiàn)為中國國家畫院院委、書法篆刻院執(zhí)行院長,是當代杰出的書法家、畫家。本次展覽共展出曾來德新近創(chuàng)作的作品一百六十余幅。他的作品從傳統(tǒng)中汲取菁華,變通前人語言,書畫并參,以書法入畫,又以畫意入書,在大黑大白的起伏中創(chuàng)造了宏闊新異的境界。他把書法還原到大自然里,大膽地消解漢字的固定結構,突破傳統(tǒng)審美定勢,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這也使他的書法充滿個性的張力和極強的挑戰(zhàn)性。他的創(chuàng)作雖不局限于傳統(tǒng),但其藝術的境界和所傳遞的人文意蘊卻都可以放在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范疇去考量。湖南省文聯(lián)主席歐陽斌,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湖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朱訓德,湖南省文化廳副廳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湖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鄢福初,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名譽館長陳風新以及各地嘉賓和書法愛好者等三百余人參加此次活動。
開幕時間:2019年3月18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王中秀先生是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知名學者,上海書畫出版社原資深編輯,自1994年整理編輯浙江省博物館藏黃賓虹藝術文獻始,遍讀近現(xiàn)代報刊檔案、走訪賓翁遺屬門生、故人舊友、尋覓書信、手札等遺稿文存,建立了以即時報道和可考史料為基礎的黃賓虹藝術文獻庫,同時以黃賓虹為中心,由點及面地對中國近現(xiàn)代畫家群體作了全面梳理和考證。王中秀先生主筆編撰或者編輯《黃賓虹年譜》《黃賓虹談藝書信集》《黃賓虹畫傳》《黃賓虹文集》《王一亭年譜長編》《曾熙年譜長編》《近現(xiàn)代金石書畫家潤例》等著作和書籍,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研究者的案頭書。本次展覽展示了王中秀先生黃賓虹研究的緣起,以及他在黃賓虹藝術文獻和史料的發(fā)掘、整理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與此同時,這個展覽也專設了一個黃賓虹繪畫原作的展區(qū),展出選自浙江省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和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和書法學院所藏的黃賓虹繪畫原作23件,以期與藝術文獻相得益彰。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錢曉芳出席開幕式并代表學校向汪韻芳女士授予中國美術學院捐贈證書。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胡鐘華、王贊、高世名、傅巧玲、徐國強,校相關教學單位及職能部門負責人,文獻展合作單位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許洪流,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總編輯田松青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館長張堅主持。
開幕時間:2019年3月23日
展覽地點:大井藝術館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重彩畫研究會
展覽除了展出蔣采蘋的作品外,還展出了豐碩、孔祥霞、田野、葉麗美、任海寧、劉文海、劉麗莎、孫國娜、張江、張巖松、吳霞、李瑞芬、李艷、尚奎元等二十多位中國極具創(chuàng)作實力的工筆重彩畫畫家的作品六十余幅。2006年,他們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蔣采蘋第八屆重彩畫高研班,在蔣采蘋的悉心傳授下,對于重彩畫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13年后,這些來自祖國各地的學子會集于此,用作品向老師進行匯報、感恩。開幕式由參展畫家盛壽永主持,參展嘉賓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重彩畫研究會會長蔣采蘋發(fā)表講話,大井藝術館館長魏曉云代表藝術館,學員張巖松代表參展畫家發(fā)言。
開幕時間:2019年3月30日
展覽地點:上海師范大學東部美術樓
主辦單位: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上海市書法家協(xié)會
李世俊,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出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報》名譽主編,編審、教授。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廈門大學外聘教授,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導師。清華美術學院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所學術顧問,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研究員,中國文字博物館學術顧問。李世俊先生的書法以碑學書法為體,兼收“二王”帖學的韻律,他在研習書藝的同時,也一直注重培養(yǎng)我國書法藝術的后輩人才。幾十年來,先生的學生已遍布全國各地,桃李滿天下。在他看來,文化發(fā)展在傳承上是很重要的事,他在多所高校擔任書法專業(yè)教授,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書法藝術人才。去年,已進入六秩的李世俊先生是書法的豐收年,他先后在沈陽、鞍山、成都、杭州、廈門、深圳、張掖、永城、無錫舉辦各類書法展。此次李世俊先生帶著多年的藝術追求問道申城,特辦此展呼喚傳統(tǒng)回歸,揭示書家哲學思考和人生理想。
開幕時間:2019年3月31日
展覽地點:海寧市文化館(
海寧市文博路8號)主辦單位:海寧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張宗祥42歲時主持補抄文瀾閣在戰(zhàn)亂中損失的《四庫全書》,歷時兩年抄得4497卷,補齊殘缺。經(jīng)他??钡墓偶?00多種,抄校9000余卷。在艱難困苦的歲月里對民族文化典籍秉持的立場,最能反映出一個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堅韌、自信、力行。1956年浙江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召開,張宗祥在會上提出了恢復西泠印社的提案,1963年秋西泠印社召開成立六十周年大會,這位非西泠印社社員的文化界前輩,被公推為西泠印社中興時期的領袖,出任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對于張宗祥這樣一個江南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除了在學藝層面上研究整理他的著述文獻、探索他的文化行跡、宣傳他的歷史功績外,另一個值得做的就是重啟“讀寫”張宗祥。本次展覽便是通過書寫閱讀他的詩文,重新審視他走過的心路歷程,以及在各種境況下寫下的家國情懷的記錄,因此本次展覽既是一次名家書畫的展示,更是后人向前輩致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