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啟彬 (山東日照市五蓮縣高澤小學)
學校在繼承和發(fā)揚原有學校文化的基礎上,順勢而行,提出確立“Ze 教育”的文化主張,這既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也是適應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它高度概括了我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精神,集中彰顯了我校始終倡導并遵守的價值追求。
高澤之“澤”,澤者,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詞語有,“澤雨”意為潤澤萬物之雨;“澤器”意為潤澤光滑的器皿;“澤物”意為施恩于人、做好事。更有人青睞用“澤”取名,如“澤民、澤東”意在廣行仁義之為,恩惠于民,造福一方。
“Ze 教育”,取“澤”字拼音,擴展為“則、澤、責、擇”,包含:規(guī)“則”(守秩序、善合作)、恩“澤”(懂感恩、存善念)、“責”任(勇負責、敢擔當)、選“擇”(有志向、會判斷)四層寓意?!癦e 教育”不僅倡導自身是美的,而且要能夠把這種美輻射給他人、社會。這與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是一致的。
出自左宗棠的“發(fā)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的表達有異曲同工之處。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眼界決定境界,境界決定目標,目標決定質量。做事要高瞻遠矚,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要想辦好教育,眼界要寬闊,境界要高遠,目標要遠大,要有更高的要求、更遠的志向,才能辦好教育。
“志存高遠”指立志高遠,有雄心壯志。師生應該心懷天下,心存遠大的理想、崇高的抱負和卓越的追求,為個人成才而拼搏,為報效國家而努力。“修德澤人”的意思是行善積德澤被他人。就個人而言,“德者,才之帥也”;就群體而言,“德者,民之性也”;就國家而言,“德者,國之基也”。修德才能品德高尚,這是立校之本和育人之道,這不僅是為了個人,更是為了人類社會的和平和諧、幸福與進步。
我們推崇登高望遠、仰望星空的胸懷和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精神。抬起頭來,仰望星空,深刻思考,要有理想有追求,要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要有遠大的目標;俯下身去,直面大地,要做到求真務實,身體力行,扎扎實實地從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學高身正”取自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豐厚的知識儲備是推動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有力保障;己身正方可正人,嚴于律己才能言傳身教?!皩W高身正”是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啟智立人”取自蔡元培在南京提出的教育方針:“教學啟智,樹德立人”,反映了教師治教的終極目標和任務,體現了學校教學相長、德才兼?zhèn)涞慕逃虒W思想。
出自劉禹錫《唐故監(jiān)察御史贈尚書右仆射王公神道碑》一文。習近平曾在2014年5月21日《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共創(chuàng)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的講話》引用。
山是由土石累積起來的,長江大河是由點滴之水長期積聚而成的,兩個“積”字,突出了量變的作用?!奥斆骺颗W習,知識靠勤奮積累”(華羅庚)。學業(yè)、事業(yè)也如此,知識和業(yè)績都需要經過長期不斷的積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以至千里。
靈感來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白澤。白澤是我國古代神話中昆侖山上著名的神獸,是祥瑞之象征。白澤能說人話,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博古通今。它通萬物之情,通曉天下鬼神萬物狀貌,是能令人逢兇化吉的吉祥之獸。以它為設計原型,一是有祥瑞之意,白澤名字里帶有澤字,且是智慧吉祥的瑞獸,是我們對高澤小學今后能茁壯成長、跨越發(fā)展的美好祝福;二是因其具有淵博的學識和聰明的頭腦,正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
高澤村村志載:此處土地肥沃,積水豐澤,戰(zhàn)國時期已有土著人定居,演至明初張、王兩姓從江蘇遷此,東面靠嶺,南、西兩面臨河,土地肥沃而積水,人們擇高而居,以澤為依,故名膏澤,又稱澇汥,后簡化為高澤?!癦e 教育”承先人之志,吸地域文化精華,發(fā)今人之聲,順天地之勢,以澤育后人。
核心素養(yǎng)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能判斷會選擇,能理解會反思,能包容會合作,能自律會自主。
“Ze 教育”,因“澤”而生,遇“澤”而豐,“擇、澤、責、則”,彰核心素養(yǎng)精髓。選“擇”(有志向、會判斷)乃“自主發(fā)展”之呼應;恩“澤”(懂感恩、存善念)為“學會做人”之根底;“責”任(勇負責、敢擔當)為“勇于擔當”之落地;規(guī)“則”(守秩序、善合作)乃“參與社會”之基石。“Ze 教育”明確了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框架,建立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的完整育人體系。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為了生活而進行的訓練,它使人變善,擇善,從而有高尚行為。登高望遠,我們追求給學生更美好的未來;腳踏實地,我們從規(guī)則教育入手,逐級邁進,為學生發(fā)展打好基礎。
學校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育人、育心、育情”,提升學校教育的軟實力。建設學校文化的目的乃是用文化經營學校,通過對文化的管理,讓文化不斷豐富,持續(xù)促進學校發(fā)展。“Ze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不是單純的管理方法,它需要嵌入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為此,特謀劃了以下路徑:
教師的素養(yǎng)、水準以及精神狀態(tài)直接決定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水平。關注教師發(fā)展和提升教師素養(yǎng)是學校的重要工作。學校要抓住一切契機為教師創(chuàng)造學習和提升的機會,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境界高遠、能力高強、學識高深、言行高雅”的教師隊伍。
(1)凈化價值取向,形成“內動力”。學校要構建現代治理結構,完善治理體系,建立現代學校制度,通過分權、公開、自治和合作,把學校治理權交給教師,營造“教師第一”的氛圍。健全、完善、優(yōu)化各項現代化的學校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考評機制。
(2)強化人性管理,增強“向心力”。開展“為身邊的教師點贊”主題活動,把“發(fā)現別人的亮點,賞識別人的優(yōu)點”作為與同伴相處的準則。表彰“最美教師”,凝聚群體向心力。探索利用論文代替會議,以學術引領工作,進而改變領導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方式,實現省時而高效的人際溝通目標。針對教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撰寫了《讓升旗儀式成為展示教師素質的舞臺》《生命在于運動幸福源于健康》等文章,分析現象、原因及措施,發(fā)至教師微信群。
(3)推進項目合作,提升“研究力”。成立臨時“項目合作研究組”,如基礎素養(yǎng)項目研究組、小組建設項目研究組等。
(4)提高研究品質,孕育“生長力”。開展有效教學的基本功——試題研究活動。每周推薦教師閱讀一篇文章,所選的文章既要有思想上的引領,又要有方法上的指導。
學校教育的結果、學校的文化品位最終都要體現在學生身上,體現在學生的發(fā)展上。學生是什么?從一定角度看,學生是傳統(tǒng)與未來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節(jié)點。因此,他既要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又要面向未來,創(chuàng)新發(fā)展。從這個視角上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不只是學生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更要內化為學生的素質。
(1)立德樹人是關鍵。袁貴仁指出: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之一——把方向,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不是復制“器”,而是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要秉承“志存高遠修德澤人”的校訓精神,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2)我的課堂我做主。繼續(xù)深化研究學習互助小組建設和“小先生”制度,貫徹“我的課堂我做主,我是課堂小主人”的理念,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課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我的崗位我負責?!?s”精致管理理念要滲透到班級工作的方方面面。從一平方米好習慣、整理桌凳、收拾房間、班級事務承包制、有序上下樓等,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規(guī)則”意識。
教書育人,應是一體;校園家庭,本屬一家。學校通過“讓學校回歸社會”,強化“顧客意識”,引入“公眾監(jiān)督”,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讓更多家長認同學校管理理念,主動參與學校事務的決策或班級管理。建設合責共潤的家校文化的目標是學校和家庭實現“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徑。
(1)把家長請進來,讓教育不再孤單。一是家長駐校當觀察員。制定《高澤小學家長駐校辦公制度》,確保工作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經?;?。利用教學開放周、運動會、六一節(jié)等特殊時段邀請家長到校,保證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二是讓家委會成員做參謀員。家委會成員定期向學校提報提案,不定期到學校參觀監(jiān)督,參加學校年底表彰等重大活動。另外,家長督學通過微信群、QQ 等不同的方式,做好學校工作的宣傳推介。
(2)把文化送進家,爭做傳播使者。組織“快樂閱讀和諧成長”親子閱讀活動,評選最美小書桌、星級親子共讀家庭,把書香文化推廣到家庭,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評選“6s”最美家庭,把“6s”精致理念由學校延伸到家庭。組織家教大講堂。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課程文化是學校辦學特色的核心元素。學校特色與思維模式、培養(yǎng)目標、課程及文化息息相關。學校特色課程文化是建立在凝聚特色、提升價值的基礎之上的,我校始終把特色課程文化的形成作為我們行動的目標和終點。
一是課程設計原則。多樣化原則,要求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編撰教材、安排課時、編寫綱要,為學生提供有特色的課程體系,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選擇化原則,推進周三下午自主選課,建立多元化、可選擇的課程體系和自主選課制度,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二是建設三大特色課程群。以豐學澤才·知識拓展、潤藝澤德·興趣特長、慧心澤仁·社會實踐為支撐,通過基礎型課程的全面學習和拓展型課程、體驗型課程的選擇性學習,達到既定的育人目標。
校園環(huán)境是學校育人的第一舞臺,學校的環(huán)境文化,是辦學理念的外部顯現,是學校文化的外顯特征。學校抓住大班額工程的有利時機,積極打造蓄澤成萃校園文化。
(1)樓名文化。學校第一座教學樓命名“豐澤樓”,暗喻培育“豐學澤才”的博學宏才之人;第二座教學樓起名為“潤澤樓”,喻之“潤藝澤德”的德藝兼修之人;餐廳以“惠澤樓”命名,“慧心澤仁”,警喻學生做仁愛感恩之人。
(2)花園文化。學校餐廳前平房改造,擬建設“仁澤園”“怡澤園”“承責園”“恩澤園”“潤澤園”,讓學子澤娃游弋其間,潛之默之,認同學校文化。
(3)樓層文化。教學樓共四層,一樓踐行規(guī)則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二樓滲透恩澤教育,激勵學生學習感恩;三樓貫穿責任教育,教育學生學會擔當;四樓以選擇教育為主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屆時,學校“Ze 教育”,在校園固化,蓄澤成萃,無聲說話,無形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