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青萍
近年來,隨著臨床檢查技術的進步和普及,“動脈斑塊”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就診者的檢查報告中,很多患者對此不甚明了,對動脈斑塊應該如何防治也很迷惘。最近,林阿姨就在單位組織的退休職工體檢中被查出頸動脈處有斑塊,我給她開了調脂藥,林阿姨很困惑,為何“動脈斑塊”要用調脂藥來治療呢?
動脈斑塊其實是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描述。臨床檢查應用的比較多的是頸動脈、椎動脈和下肢動脈,如果體檢報告顯示頸動脈或/和椎動脈或/和下肢動脈內膜增厚,頸動脈或/和椎動脈或/和下肢動脈斑塊形成,則提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動脈斑塊的出現,會明顯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圍血管疾病如下肢動脈硬化癥的風險。
家族中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吸煙、肥胖、年齡、性別等都是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如果存在以上多項危險因素,出現動脈斑塊的幾率會明顯增加。
當血漿脂質中一種或多種成分的濃度超過正常范圍時就稱為血脂異常。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血清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呈正相關。血脂異?;颊?,血清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血液中滯留,其間可能產生脂質過氧化并參與內皮細胞的損害而形成動脈斑塊。如果不進行治療,就有可能造成動脈狹窄甚至阻塞,從而引起相應臟器缺血或者壞死。
動脈斑塊(或者說動脈粥樣硬化)與血脂異常雖然不是同一種疾病,但也可以說是同一類疾病,在防治方面,也有相同之處——
1.控制危險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肥胖、性別、年齡、家族史等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其中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等都屬于人為可控因素,因此只要對這幾種因素積極控制,就可以有效減少斑塊的形成,阻止斑塊的進一步發(fā)展,降低斑塊給人體帶來的危險。
控制血壓是控制危險因素的重要一環(huán),高血壓患者要定時定量服用藥物,將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血脂增高,不像血壓升高患者會有明顯癥狀,因此血脂異?;颊邞摱ㄆ跈z查,了解自己的血脂水平,并根據醫(yī)囑及時服藥;糖尿病患者應該積極用藥控制血糖水平,平時要注意對空腹和餐后血糖的監(jiān)測,謹防血糖大幅度波動;肥胖的人群,尤其是腹部肥胖的患者,要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加強運動,盡量讓自己的體重達標。
2.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飲食應該均衡合理,多吃蔬菜、水果、谷物和豆類食品,盡可能減少含脂肪多的食品的攝入;戒煙、控制飲酒;通過減少飲食的熱量和增加體育運動減輕或控制體重;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3.積極治療:根據個人具體情況可選擇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也可以使用控制和減緩頸動脈斑塊進展的藥物,目前經臨床研究證實有效的藥物有他汀類調脂藥等。嚴重動脈狹窄有時需要介入治療或者手術治療。
4.定期檢查:定期去??凭驮\,進行有關方面檢查,調整藥物,以控制病情發(fā)展。
動脈粥樣硬化也是一種退行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斷進展,對于檢查發(fā)現動脈斑塊者,可以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個體化的綜合治療。但生活方式的干預還是很重要的,即防重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