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山楂15克,麥芽20克,白糖5克。把山楂洗凈,去核,切片;麥芽洗凈后,一同放入燉杯。加水200毫升,用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鐘,去渣,加入白糖拌勻,即可飲用。早晚飲用,連服3天。用于預(yù)防,則每日服用1劑即可。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消化不良是指胃的消化功能不良,由此引起胃腹脹滿、噯氣、反酸、惡心等系列癥狀。中醫(yī)認為,本病主要與飲食失節(jié)、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有關(guān)。
山楂味酸且甘,性微溫,主要有消食化滯、活血化淤之功效,多用于治療肉積不消、脘腹脹痛之證。麥芽味甘、性平,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主要用于食積不化、肚腹脹痛、脾虛食少、乳汁郁積等。山楂、麥芽均入脾、胃經(jīng),可開胃消食,是治療傷食引起的食積腹脹的常用藥。二味藥的特點是:山楂長于消肉積,麥芽能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二味合用,能起和胃、消食、導(dǎo)滯之功,主要適宜食積停滯引起的脘胃脹滿、噯腐嘔吐、心下堵悶、厭食不饑、睡臥不寧等癥。加白糖能和中、調(diào)味,減少山楂酸味,更適用于小兒服用。因山楂、麥芽炒制后消食化積效果更好,故上方最好用炒山楂、炒麥芽。但肝氣犯胃或脾胃素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不建議服用本方。
生梔子3克粉碎成粉末,面粉3克,一同混合均勻,加米醋4毫升,調(diào)拌至勻漿糊狀。將藥糊外敷于腫痛處,敷藥厚度1~2毫米,邊緣超過腫痛范圍2毫米,然后用保鮮膜包扎固定。每24小時更換藥物1次,一般治療1天后,腫脹疼痛明顯緩解。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肢體突發(fā)腫脹、疼痛多由扭、挫傷(軟組織損傷)所致,中醫(yī)稱之“傷筋”,因外力造成局部絡(luò)脈受傷,氣血淤阻,不通則痛。扭傷紅腫多有淤血或血中郁熱現(xiàn)象,故外治多以清熱涼血、活血散淤藥物為主。
生梔子味苦性寒,具有涼血止血、瀉火除煩、消腫解毒等功效,《本草綱目》云:梔子治“損傷瘀(淤)血”。研究表明,梔子中的梔子總苷可抑制炎癥早期的水腫和滲出,且有抗炎、鎮(zhèn)痛作用。面粉味甘性涼,可以除熱、解毒、消腫,外敷能治癰腫、外傷出血、燙傷等癥?!稙l湖集簡方》有“折傷腫痛:梔子、白面同搗,涂之”之記載。米醋可以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并能增強藥物的滲透性。諸味合用外敷,可起涼血散淤、消腫止痛之效果。如扭挫傷初起,用上法敷治,一般1~2次即能明顯見效,但扭傷時間較長者,本方效果稍差。方中梔子、面粉用量可根據(jù)脹痛面積而定,骨折者不宜使用。
另外,梔子還能治手腕部腱鞘炎。方法:梔子粉6~9克,裝入3厘米×3厘米布袋中縫合,放于橈骨基突疼痛部位,以傷濕止痛膏固定。3天1換,連用2~3次,可使局部炎癥、粘連消退,疼痛自止。
白茅根20克,車前草10克,梔子6克。上藥一同放入沙鍋,加水2000毫升煎煮,去渣取汁,分早晚空腹溫服,每天1劑,5劑為1個療程,連用1~2個療程??芍委煱螂籽?、尿道炎引起的尿味臊臭、小便刺痛、尿少尿赤等癥。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膀胱炎、尿道炎均屬于尿路感染疾病,多由細菌感染引起,屬中醫(yī)“淋證”范疇,其病因可由濕蘊結(jié)下焦、小腸移熱于膀胱或毒邪經(jīng)陰部上行而成。
白茅根味甘性涼,有涼血止血、利尿通淋、清熱生津功效,主治血熱出血、熱病煩渴、小便淋瀝澀痛等。《本草正義》云:白茅根“能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車前草性味甘寒,可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常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淋濁帶下、水腫脹滿等證。茅根配車前草能清熱利尿,增加抗炎作用,可助邪熱加速從小便排出。梔子味苦性寒,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功效,擅治熱病心煩、血熱吐衄、淋證澀痛、濕熱黃疸、扭挫傷痛等病癥。茅根、梔子合用,治心火下移之尿黃(赤)、尿澀(痛)效果尤佳。研究表明,以上三味均有利尿、抗菌、抗炎、鎮(zhèn)痛作用。故諸味配合有較佳的清熱利尿、涼血止血、抗炎止痛作用,對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均有較好療效。
魚腥草50克,杏仁25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與2000毫升開水混合后一同倒進泡腳盆中,先熏足,后溫洗雙足,每天熏洗足浴1次,每次30分鐘,6天為1個療程。本方疏風(fēng)清熱、化痰止咳。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風(fēng)熱咳嗽是機體感受風(fēng)熱之邪,肺失清肅所致的咳嗽,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干咳無痰、痰黃稠,或發(fā)熱、咽痛、鼻流黃涕等,治宜疏風(fēng)清熱,宣肺止咳。
魚腥草味辛、性寒涼,主要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等功效,是治療肺癰吐膿痰、痰熱咳喘、肺炎、風(fēng)熱感冒等癥之良藥,尤其對熱咳膿痰效果尤佳。研究表明,魚腥草有抗菌、消炎功效,尤其對肺炎鏈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顯著抑制作用。杏仁味苦性微溫,主要有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功效,常用于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秘等癥。研究證明,杏仁有止咳、平喘的功效,且對呼吸神經(jīng)中樞起鎮(zhèn)靜作用。
中藥浴足是中醫(yī)外治法之一,它能讓藥物通過足底諸多穴位的滲透吸收,再循經(jīng)絡(luò)上傳臟腑或全身從而達到“上病下治”之目的。二味煎水泡腳,能起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功效,本法對風(fēng)熱咳嗽有一定效果,泡腳時如能不斷搓揉腳掌或足心,效果更好。
提示:來源于民間的驗方、偏方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人自行應(yīng)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我來薦方”就是本刊為讀者搭建的這樣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并請專家評點指導(dǎo)。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用藥,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對證、安全地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