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倫
有一對年輕夫妻,在開開心心地度過婚姻蜜月期后不久,丈夫發(fā)現(xiàn)妻子老是出現(xiàn)一些十分固執(zhí)的想法和行為。譬如說明明已經做得很好的事情,心里卻老是不放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當他倆一起出門上班時,妻子總是在自己親手鎖門后已經走了幾步,再轉身回到家門口檢查確認門是否已經鎖好.丈夫不免因為耽誤時間而不耐煩,最后懷疑妻子是不是患上了什么精神病。
這位女士的觀念與行為確實屬于一種在精神心理學上叫做“強迫猜疑”的表現(xiàn),屬于強迫癥的表現(xiàn)之一。譬如說,有些患者因為偶然的一次出門前忘了檢看一下錢包里的鈔票,到了超市要買東西卻突然發(fā)現(xiàn)帶的錢不夠。就因為這個緣由,從此每次晚上都要反復清點自己親手放進去的鈔票,而且第二天出門前還要再一張張復點一下,這才放心出門。
這些行為顯然并非細心而是屬于一種病態(tài)的心理。這些患者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強迫猜疑,乃是因為他們過去曾經有過家里大門被撬小偷作案,或者出門時粗心忘了帶錢的經歷。使得患者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其實根本不存在的意外事故的情景,這些情景往往十分逼真而詳細。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強迫表象。
強迫癥患者內心明白,自己昀這些頑固的強迫猜疑是不合理的,不正常的,自己也有強烈的企圖去擺脫這些意念與行為,但是卻沒有力量去擺脫。這樣的想法被稱為強迫意向,是強迫癥的臨床特點之一。
強迫癥(OCD)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與精神分裂癥的妄想型不同,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神經精神疾病,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沖動是來源于自身,并且試圖極力擺脫,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沖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不幸的是,近些年來,強迫癥的發(fā)病率迅速提升,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強迫癥的終身患病率為1%~2%,約2/3的患者在25歲前發(fā)病。WHO的調查顯示,強迫癥已成為15~44歲中青年人群中疾病負擔最重的20種疾病之一。
臨床醫(yī)師面對這樣的患者,除了適當?shù)厥褂靡恍┧幬镆酝?,必須給予患者足夠有效的心理治療。長期持之以恒,可以逐漸緩解或治愈患者的強迫癥。
順其自然法如果一個強迫癥患者找到醫(yī)生,闡述自己產生的強迫觀念時,應該用十分平淡的口氣回答患者:“這樣的想法很好呀!很正常呀!現(xiàn)在社會上還存在不少不法之徒,提高警惕、注意安全是好習慣呀!”這種順其自然的、善意的哄騙,對于強迫癥患者的心理是很有幫助的。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逆向定律,人的心理活動,你越是不想讓它出現(xiàn),它越是要出現(xiàn);你越是要與它作斗爭,它越是要表現(xiàn)劇烈。讓患者產生順其自然的心情,不必為它而憂慮自責,而是允許它出現(xiàn)和存在,并帶著它照常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長此以往就會出現(xiàn)好轉乃致糾正。
直面問題法臨床心理精神病學調查研究提示,強迫癥患者除了可能存在遺傳因素外,多半在發(fā)病前或者發(fā)病時存在著某種心理上的壓力不能解決,例如經濟困難、負債累累,或者工作職業(yè)不穩(wěn)定,經常面臨失業(yè)風險,等。應當把這些情況了解清楚,幫助患者,疏導患者,給予必要的心理防衛(wèi)。因為當人為生活問題感到內心沖突難以化解的時候,往往會把心理壓力轉化為與問題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一些強迫懷疑癥狀。這在心理學上叫作置換作用,是一種心理防衛(wèi)機制。
強迫癥的治療除了醫(yī)師以外,更需要患者身邊的親人共同參與配合。家人應當以高度的同情心,用順其自然和直面問題的方法,去逐漸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使之保持完整的自知力,產生強烈的求治欲望。盡量讓患者多參加集體性活動及文體活動,多從事有理想、有興趣的工作,培養(yǎng)生活中的愛好,以建立新的興奮點去抑制病態(tài)的興奮點。時間長了,功夫一定不會負于有心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