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臣萁
【摘要】目的 探究小劑量胺碘酮與倍他樂克治療老年性房顫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房顫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對照治療。其中對照組給予倍他樂克口服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服小劑量胺碘酮。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28/3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21/3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老年房顫患者的治療中采用小劑量胺碘酮與倍他樂克進行聯合治療的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小劑量胺碘酮;倍他樂克;老年性房顫;效果
【中圖分類號】R571.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01
房顫即心房顫動,房顫發(fā)生時患者舒張期左房血流速度降低明顯[1],并且左心耳液保持在高凝狀態(tài),可形成血栓,易影響患者的機體健康。房顫在老年人群中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因此除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療,還應給予安全高效的護理服務。近些年來,由冠心病和高血壓病引起的心房顫動發(fā)生率不斷上升。本文為了深入探究小劑量胺碘酮與倍他樂克治療老年性房顫的效果,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房顫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相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房顫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12例,女8例,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68.5±2.8)歲;觀察組男11例,女9例,年齡62~80歲,平均年齡(69.1±3.0)歲。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給予擴血管、抗凝、調脂或降壓等對癥治療。對照組給予倍他樂克,口服,劑量為12.5 mg,每日2次開始,如無心率(不小于60次/min)心律、血壓(不低于90/60 mmHg)等異常,可漸加量至25 mg,每日2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胺碘酮,劑量為0.2 g,每8小時服用1次,1周后改為0.2 g,每12小時服用1次,連服7天,再減為0.1 g。每12小時1次,連服7天。
1.3 評價標準
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來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并比較,治療效果共分為三個標準:顯效(慢性心房顫動轉為竇性心律,心房顫動完全不發(fā)作或發(fā)作次數減少80%以上)、有效(慢性心房顫動未能轉復為竇性心律,但在靜息狀態(tài)下能使心室率維持在60~80次/min)、無效(達不到顯效和有效標準者),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28/3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21/3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房顫為心內科常見病,屬于持續(xù)性復雜性心律失常,可使腦卒中發(fā)生率增加五至七倍。對于心房顫動病人恢復竇性心律,不但能很快緩解癥狀,改善心臟功能,而且還能夠減少栓塞意外事件的發(fā)生;即便不能轉復竇性心律。但只要能將心室率控制在正常范圍,則對改善癥狀。維護心功能也有很大作用[2]。
倍他樂克為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它對心房重構有抑制作用。能夠有效抑制房顫患者的電重構和解剖重構,降低其復發(fā)率。提高竇性心律的維持率。胺碘酮對心肌細胞鉀,鈉、鈣多種離子通道具有阻滯作用。同時還具有輕度非競爭性α及β一受體阻滯作用,它通過β腎上腺素受體及鈣通道阻滯作用。減慢房室傳導,減慢心室率。通過抑制鉀通道延長心房、心室的復極,從而改善心肌供血及心臟功能,同時也能抑制心臟重構,預防心律失常的復發(fā)[3]。
綜上所述,在老年房顫患者的治療中采用小劑量胺碘酮與倍他樂克進行聯合治療的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英武,翟志紅,陳少澤,等.胺碘酮結合倍他樂克用于房顫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9):94-95.
[2] 朱 群,吳云良.胺碘酮聯合比索洛爾對陣發(fā)性心房顫動復律及復律后竇性心律維持的療效觀察[J].浙江醫(yī)學,2016,38(5):
358-359.
[3] 劉國斌.穩(wěn)心顆粒聯合小劑量胺碘酮對心臟瓣膜病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心室重構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8):99-10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