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妮
編輯能給讀者的,只是產(chǎn)品說明書,不是帶貨大軟文。
進入出版行業(yè)已經(jīng)是第十個年頭,真正開始找到做一個編輯的門徑卻不過二三年?!兑了固共紶柸怯洝肥俏也⒉惶L的職業(yè)生涯中一本“困難”的書。當初以很高的代價買下這本書時,我以為自己將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送審、拿書號(耗時兩年),翻譯、編校70萬字的世界史(三位編輯前后耗時一年半),卻沒想到,讓我最感挫敗的是它的“宣推”環(huán)節(jié)。
還記得,在書還未付印、給一些平臺渠道介紹的時候,就有人建議,這么厚的書好難讀吧,能不能由編輯寫個導讀?要不,就做個思維導圖?然后,我們幾個編輯認真把書稿樣張、內(nèi)文插圖、基本信息等等資料打包發(fā)過去,又根據(jù)各個平臺的不同需求,寫出了兩三個版本的“賣點介紹”。對方特別強調(diào),不要三五百字的內(nèi)容介紹,也不用細致的章節(jié)目錄(這書居然有七十八章啊,太多了?。?,太多字了,大家都沒時間看,最好,一句話,把這本書的亮點總結(jié)出來!一句話如果說不清楚,就分成幾點說,句子不要太長,要一下就能擊中人!
講真,這本書的作者貝坦妮·休斯雖然是專業(yè)的歷史學者,但因為她長期給英國廣播公司、國家地理頻道、 Discovery、歷史頻道做節(jié)目,完全懂得如何把艱深、晦澀的歷史知識用一套普通觀眾、讀者能夠接受的表達方式重新講出來,肯定不是一本你讀不下去的歷史專業(yè)書。再想想看,雖然這書乍一看是個大部頭,但把涉及一個城市盡七八千年的歷史用七十八個章節(jié)講完,每章平均下來也就三五千字的篇幅,可以想見,讀起來并不會太過困難?;旧厦恳徽戮褪菄@這個時段、年份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者事件展開,不會是面面俱到、細致入微的考證,提供給讀者的肯定是線索、是輪廓、是最重要的人物和故事,只要愿意讀,就不會太過困難。
書一下印,就是第二輪的新書信息、長圖海報、九宮格……我接收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意見:
我們需要你告訴我們賣點、看點,簡明扼要!
長圖海報,肯定是以圖為主,你寫那么長的字,沒有人能看完的,再刪一些!一行就夠了!
不用把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都歸納進去,只要拿出最吸引人的就好了。
這個點,可以找到好看的圖配嗎,如果沒有合適的圖,這個賣點就刪掉吧。
你說的那個點,一般讀者沒興趣吧,講起來太復雜了,刪掉吧。
終于,新書入庫,還沒來得及跟大家伙兒慶祝(要知道此前激勵我們連續(xù)兩三個月夜里11點下班的重要動力就是這頓大餐)就開始面來自平臺、渠道、媒體的各種需求:
這本書太厚重了,你們能不能再把你們認為可以賣的點再展開講講?
這本書是很好,但是,我們找不到點來做。有什么賣點呢?
這本書太厚了,約書評好難啊,人家都不愿意寫。
這個書有社會議題可以貼嗎?**記者說可以做,但找不到寫稿子的角度,你們最熟悉書了,能跟記者聊聊嗎?
……
作為一本書的責任編輯,我突然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愧疚感,好像我要為自己居然編出來這樣一本又厚又難找賣點的書感到抱歉。編輯就像承擔了某種原罪:你怎么可以就這樣把一本你編好的書丟到我們面前,讓我們說服讀者來買書呢?
我們欠營銷編輯一句好的文案,欠渠道商一句有力的廣告語,欠平臺方一句又酷又帶貨的標題,欠讀者一個購買它的理由。
可我們不是已經(jīng)把這本書做出來了嗎?
一個編輯的基本責任難道不是把一本書做出來嗎?
——找到合適的譯者,完成譯稿。照著英文原文作校譯,核對專有名詞、人名、地名、文獻出處;修改錯字、把繁冗的長句改得像人說的(而不是機翻的);作索引、參考文獻、譯名對照表;找到合適的字號、字間距、行距、頁邊距,找到合適的圖片、確認版權(quán)、插圖邏輯、編排順序;找到合適克重的紙張、合適的開本,把紙張印制的成本控制到剛剛好;找到出色的設計師,提供足夠的素材和封面文案,跟設計師一起討論、選擇、修改、確認最佳方案;跟印廠師傅溝通印刷的注意事項,檢查裝訂樣……
除此之外,作為最了解這本書的人之一,確實對它的宣傳和推廣負有不可推卸的義務,編輯應該能夠做到、也理應做到:
用精煉的語言告訴讀者,這本書大概講了什么主題,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在編輯過程中,對文本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作為一個讀者,看這本書有哪些收獲,喜歡這本書哪些地方,不喜歡哪些地方;愿意跟其他朋友分享哪些內(nèi)容;
可是,這一切,都只能是,關(guān)于,這本書。而不是,關(guān)于,你必須要買這本書的理由,你必須要讀這本書的理由。
為什么要買一本書,為什么要讀一本書,一百個讀者,可能有一百個答案。購買的理由,不是一本書從無到有的理由。閱讀的理由,更應該是基于個人的選擇,而不是做這本書編輯的“賣點介紹”。這就像一個廚師做了一道菜,作為編輯,作為出版方,我們僅僅是個幫手,負責把那道菜從后廚搬到了餐桌上而已。我們只能繪聲繪色地給你講講大廚是誰、手藝如何,這道菜大致用了哪些材料、經(jīng)過哪些工序,我們自己嘗過一口,是個什么滋味。但到底你愛不愛吃,你選不選擇點這道菜,不是我們的責任、更不是我們的義務。
我既不能因為自己在后廚幫忙,為了這道菜耗盡心力就拿這些當資本、勸你下單,告訴你,因為這菜我們做得辛苦,所以一定好吃、你得吃;也不能因為做成這道菜的食材珍貴、工序復雜,我自己喜歡吃,就以此作為說服你也下嘴吃的理由。
可今天,要求編輯把一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濃縮成一句句驅(qū)動讀者立即下單購買的“賣點”,讓所有圍繞這本書的文字,都變成讓你買買買的帶貨工具,在我看來,實在不該是“一個編輯的自我修養(yǎng)”。編輯能給讀者的,只是產(chǎn)品說明書,不是帶貨大軟文。
就像對《伊斯坦布爾三城記》這本書,我能講的就是:
編這本書,真的讓我理解了“從地圖看世界”的重要。因為你不看地圖,不會明白為什么伊斯坦布爾這個城市可以有這么多故事,它跟幾大帝國的歷史都有關(guān)聯(lián),洋洋灑灑七十萬字都只能描摹出一個粗粗的輪廓。它的地理位置、歷史遺產(chǎn)決定了它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阿拉伯之春、敘利亞內(nèi)戰(zhàn)、ISIS的崛起、庫爾德危機,土耳其的角色都至關(guān)重要,它在美國與俄國的博弈之間左右逢源,雖是北約成員,卻一直渴望加入歐盟,國際新聞中它的出鏡率奇高。想明白今天世界局勢中最不安定的因素,肯定躲不開土耳其。讀這本書,也真讓我體會到,什么是現(xiàn)實版的“全球性”、“多元性”,它不是一個概念,是一種事實上的復雜和曖昧。伊斯坦布爾很像是一塊文化上的飛地,介于亞洲和歐洲之間,東方和西方之間,世俗化與伊斯蘭化之間,生活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庫爾德人、阿爾巴尼亞人、基督教徒、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在這里,沒有純粹的文化符號,一切都是混雜的、模糊的,充滿了神秘色彩。想要理解它的沖動,會帶著你去進一步閱讀那些看似枯燥、但其實耐下心就不難尋得線索的歷史故事……
但如果你對世界局勢原本無感,也看不太進去歷史故事,那可能這本書就真不是你會感興趣的,我勸你別買了(哪怕是半價)。如果愿意,你可以分享給我,你喜歡讀的、期待看的,這是作為編輯的我,另外一個讀者,極大的樂趣——在責任和義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