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阿斯塔那Ast.vi.4號墓出土的兩件木俑
      ——十六國時期服飾研究*

      2019-05-30 06:50:46朱桐瑩
      考古與文物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小圓點圓點上衣

      王 樂 朱桐瑩

      (東華大學(xué)服裝與藝術(shù)設(shè)計學(xué)院)

      1915年1月,斯坦因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村北部,發(fā)掘一處古墓。這批墓葬的年代基本為公元4世紀(jì)末至8世紀(jì)初,雖然墓葬大都曾經(jīng)被盜擾,但仍然發(fā)現(xiàn)大批服飾碎片、絹畫殘片和其他隨葬品。

      其中出土了一些雕刻較粗糙的木俑,性別有男有女,面部和衣飾都經(jīng)彩繪。其中一對侍女木俑(編號為Ast.vi.4.03-04)保存完好,圖案清晰。03號木俑高約22.5厘米,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圖一,1);04號木俑高約26.4厘米,現(xiàn)藏于印度新德里國立博物館(圖一,2)[1]。兩件女俑面部表情生硬,用黑色繪出五官,嘴唇、額頭的花鈿以及兩頰的面靨為紅色。黑發(fā),前額發(fā)根處有一道紅線,似頭發(fā)陰影,兩鬢角處各留一縷碎發(fā)。03號俑一高椎髻;04號俑束十字形高髻。發(fā)髻上有黃色圓珠,外部裝飾一圈白色小聯(lián)珠環(huán),環(huán)下垂四串白色聯(lián)珠,末端各綴一個紅環(huán)。兩女俑皆呈站立狀,雙臂平行放置腹前,雙手藏于袖內(nèi)。服裝款式相仿,上著黑地白花交領(lǐng)襦,下穿彩色曳地長裙。此墓雖然沒有明確的紀(jì)年,但其墓葬形制與斯坦因發(fā)現(xiàn)的同一墓地的另外一座編號為Ast.vi.1的墓葬完全一致,出土的男俑服飾也相仿。在Ast.vi.1號墓門外側(cè)曾發(fā)現(xiàn)一枚上書“升平八年”的木簡,年代相當(dāng)于364年[2],故Ast.vi.4號墓很可能也屬于這一時期。

      一、服裝款式

      兩女俑的上衣雖然圖案有差別,但形制相同。長度及臀,直線形下擺,有白色窄邊,衣襟為紅色寬帶和白色窄帶組成,兩襟胸前交叉,左襟蓋于右襟之上,形成V形領(lǐng)口。上衣從腰部到下擺幾乎垂直,沒有明顯腰線,且腰線處沒有分割,因此推測兩件女俑的服飾為直身式交領(lǐng)衣。衣袖為窄袖,袖口處除紅綠裝飾外,還可見到一段白色,可能為接袖。從背面觀察,可發(fā)現(xiàn)上衣腰部有一條白色細(xì)線,可能為腰帶(圖二)。

      甘肅畢家灘26號墓曾出土過一件紫色絞纈上衣,對照隨葬衣物疏,記載為“紫繡襦”[3]。墓主人女性,死于東晉升平十四年[4],年代與Ast.vi.4號墓紀(jì)年相當(dāng)。該襦款式與兩女俑上衣相仿,面料圖案與03號女俑上衣十分相似。中國絲綢博物館對其進(jìn)行了復(fù)原,為交領(lǐng)右衽,領(lǐng)襟由領(lǐng)至下擺。衣身在腰處拼接,上為紫色絞纈絹,下為白色絹,衣身與袖連接亦有拼縫布條(圖三)。

      從上述服裝的比較,可以推斷,兩女俑的上衣應(yīng)該為交領(lǐng)右衽襦。襦是一種短衣,長度在膝蓋至上,有單襦和夾襦之分[5]?;ê3鐾恋淖侠i襦內(nèi)襯為本色絹,即為夾襦。襦這一名稱也常見于晉至北朝前期的吐魯番文書,如“故練襦一領(lǐng)”(63TAM1:11,418年)[6]、“故紫襦一立”(75TKM96:17,425年)[7]等。吐魯番文書對與襦搭配穿著的上衣也有較詳細(xì)的記載,如《北涼緣禾六年(437年)翟萬隨葬衣物疏》(63TAM2:1)“故帛練衫一領(lǐng),故帛練兩當(dāng)一領(lǐng),故帛練襦一領(lǐng)”[8]以及《建平六年(442年[9])張世容隨葬衣物疏》(75TKM99:7)“故縺(練)衫一領(lǐng),故綺兩當(dāng)一領(lǐng),故碧襦一領(lǐng)”[10]。兩段記錄的上衣順序相同,可推測墓內(nèi)兩位女性內(nèi)穿衫,衫外為兩當(dāng)(裲襠),外穿襦。從兩女俑的領(lǐng)口處也可看到襦內(nèi)均穿一件紅綠條紋相間的一字領(lǐng)內(nèi)衣,應(yīng)為裲襠。裲襠最初為內(nèi)衣,多為女性穿著。漢代劉熙所撰《釋名·釋衣服》:“裲襠,其一當(dāng)胸,其一當(dāng)背,因以名之也?!盵11]至西晉,裲襠逐漸外穿于交領(lǐng)衣之外[12]。從其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俑衣飾上也能看到此類裝束,如南京西善橋出土的一件東晉陶女俑(圖四),穿無領(lǐng)內(nèi)衣,外披交領(lǐng)長袍;南京中華門外砂石山六朝墓女俑,也是如此穿著(圖五)。此外,04號女俑的一字領(lǐng)內(nèi)還可見一個V形領(lǐng)口,據(jù)文書推斷應(yīng)為交領(lǐng)衫。

      女俑下身著紅色和淺綠色相間的條紋長裙,上面繪白色圖案,共八片。其中淺綠色裙片面積大,成等腰梯形,居于正中,紅色裙片面積小,分居兩側(cè),裙子長度蓋過腳面(圖七)。Ast.vi.1墓中也出土了一個木雕彩繪女俑,但制作粗糙。上衣V領(lǐng),但形制不明;下身長裙與Ast.vi.4號墓女俑相仿,同為八片紅綠相間的長裙,只是上面沒有花紋[13](圖六)。此外,阿斯塔那64TAM13號墓出土的十六國時期的紙畫中繪有兩位下身穿紅黑相間曳地長裙的婦女[14]; Ast.ii.1墓中的紙畫上也殘存兩身完整的穿紅綠間色裙的婦女[15](圖八)。此裙式在甘肅酒泉丁家閘和嘉峪關(guān)壁畫墓魏晉壁畫中也有發(fā)現(xiàn)。

      這種由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面料交替拼接而成的裙子通常稱為間色裙,也稱間裙或裥裙,最早出現(xiàn)在晉十六國時期,至唐初大為流行[16]。甘肅畢家灘26號墓中出土了一件間色裙,已殘,僅存裙腰和裙身。裙身分為三片,兩片碧絹中間夾一片緋絹,文書中稱其為“緋碧裙”。根據(jù)殘存跡象,推測此裙應(yīng)為緋、碧兩色,可能為四片或者六片間裙,穿著時圍系,裙片在背側(cè)處略有交疊[17](圖九)。阿斯塔那文書中的“紫碧裙”(59TMA305:8)[18]和“緋碧裙”(75TKM96:15)[19]指的應(yīng)該就是這類間色裙,通常為兩色。

      二、服裝圖案

      兩件女俑服裝上都布滿散點狀白色圖案,其中03號女俑上襦圖案是空心小菱形,與04號女俑間色裙上的圖案相同;03女俑間色裙上的圖案是由大圓圈和外部八個小圓點組成的白色朵花(個別朵花的外圈為九個小圓點,可能是手繪時隨意而為),與04號女俑上襦圖案相同(圖一〇)。這兩種圖案多見于染纈絲織物上,類似實物在漢晉時期的墓葬中常有發(fā)現(xiàn)。這種小菱形是絞纈的典型圖案,其制作原理是將織物重疊(或不疊)綁扎浸染顏色,拆開綁線后得到織物本色的放射狀暈染花紋,王?將其稱之為“綁扎法”[20](圖一一)。因綁扎的織物面積小,解散后就自然形成小菱格。

      目前所知空心小菱形圖案最早出現(xiàn)在新疆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群出土的一件方格圓圈紋殘毛布單上,墓葬屬且末國文化時期,即春秋至西漢年間??椢镩L110、寬96厘米,本身為分區(qū)顯色的方格紋,顏色為絳紅、紅色和絳紅與紅色紗線交織的混色,方格紋長2.5、寬2.2厘米,在每個紅色的方格中就有空心小菱形,顯白色[21](圖一二)。同樣的絞纈織物在阿斯塔那墓葬中有很多發(fā)現(xiàn):Ast.vi.1墓中出土了一件絞纈絹殘片(Ast.vi.1.02),藍(lán)色地上密布白色小菱格;同墓地出土的七塊深紅色三角形刺繡包邊也為淺藍(lán)色地小菱格絞纈絹(Ast.vi.01)[22];建初十四年(418年)韓氏墓中出土了一塊絳地菱格絞纈絹(63TAM1:30)[23];第85號墓出土了兩塊地分別為紅色和絳色的菱格絞纈絹[24];第177號墓出土了幾塊晉高昌郡時期的煙地菱格絞纈絹殘片(72TAM177:48)[25]等。此外,新疆營盤墓地[26]和于田屋于來克古城遺址[27]都有類似發(fā)現(xiàn)。其中阿斯塔那第85號墓出土絞纈絹長17.8、寬5.5厘米,單個小菱格邊長約0.5厘米,菱格間距約0.5~1厘米,二二錯排(圖一三)。此類夾纈圖案直到唐代還在使用,唐詩中的“醉眼纈”指的應(yīng)該就是這種圖案,模糊細(xì)碎,就像醉眼朦朧時所看到的一樣[28]。

      中國境內(nèi)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蠟染實物是新疆民豐尼雅東漢墓出土的一塊蠟纈棉布,圖案中有一半裸女神,手持豐饒角,脖戴項梁,身后有背光。雖然關(guān)于女神的具體身份有多種說法,但通常認(rèn)為女神形象來自異域,該棉布很可能是外國輸入品[29]。隨后在新疆于闐屋于來克古城遺址發(fā)現(xiàn)的2件藍(lán)色蠟纈毛織物(圖一四)[30],其圖案風(fēng)格與后來的考古實物趨同。這兩件蠟纈織物年代為北朝,一件長19、寬4厘米,圖案為在藍(lán)色地上印白色花朵,花朵有大有小,大花花芯呈小圓點,花瓣為水滴狀,大花外圍繞一圈小花,小花全部由圓點組成,花芯圓點稍大,花瓣為七個小圓點;另一件長11、寬7厘米,圖案相對簡單,由八個小圓點圍繞一個中心圓點形成八瓣小花,花朵間點綴一個大圓點。

      更多蠟纈出現(xiàn)在絲織物上,漢晉時期的圖案以圓點花卉紋居多,主要集中在阿斯塔那地區(qū)。圖案采用點蠟法形成,以蠟為防染劑,用工具蘸蠟點在織物上,蘸蠟部分即形成圓點狀。斯坦因在Ast.vi.2的墓中發(fā)掘了一塊藍(lán)底白點蠟染織物(Ast.vi.2.04)[31], 圖 案 是在白色小圓點組成的菱格骨架,骨架中心置一朵由七個小圓點與一個中心圓點組成的小花。該蠟纈織物上還縫有兩塊典型的漢晉時期風(fēng)格經(jīng)錦,圖案是龍和帶翼的獅子。墓葬Ast.vi.3中出土了相同的蠟纈織物(Ast.vi.3.07)[32],縫在兩塊花卉紋鎖繡織物上。還有阿斯塔那85號墓中的藍(lán)地蠟纈絹(圖一五)[33],屬于西涼時期,圖案與前面兩塊類似。類似圖案的蠟纈絲織物在新疆的營盤墓地和樓蘭遺址均有發(fā)現(xiàn),年代為漢晉之間。

      三、結(jié)論

      Ast.vi.4號墓出土的兩件木刻彩繪女俑上穿直身式交領(lǐng)右衽襦,內(nèi)搭裲襠,下著曳地間色裙,裙身八片,緋碧兩色,均為晉十六國時期的典型款式。服飾圖案中的空心菱形紋是絞纈紋樣,由綁扎法制成;圓點花卉圖案是蠟纈紋樣,由點蠟法制成[34](圖一六)。類似的圖案常見于新疆地區(qū)漢晉時期的墓葬和遺址的出土紡織品中,材質(zhì)多為絲質(zhì)。同時,女俑的服裝款式和面料也印證了Ast.vi.4號墓的年代,為十六國時期。

      [1]Stein, Aurel. Innermost Asia: II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28: 701.

      [2]升平是東晉穆帝的年號,僅五年(357-361年),前涼張氏沿用其年號,很可能到十五年(371年)。a.吳震.吐魯番文書中的若干年號及相關(guān)問題[J].文物,1983(1):28.b.侯燦.晉至北朝前期高昌奉行年號補正[J].南都學(xué)壇,1988(4):43-44.c. Stein, Aurel. Innermost Asia: II[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28: 660.

      [3]趙豐,王輝,萬芳.甘肅花海畢家灘26號墓出土的絲綢服飾[C]//西北風(fēng)格:漢晉織物.香港:藝紗堂/服飾出版,2008:94-113.根據(jù)此文考證,衣物疏中的“紫繡襦”即為出土實物的“紫纈襦”。

      [4]張俊民.甘肅玉門花海畢家灘出土的衣物疏初探[J].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10(7):405-406.根據(jù)此文分析,甘肅花海畢家灘26號墓隨葬衣物疏的年代為公元377年。

      [5]“單襦,如襦而無絮也?!眲⑽?釋名[M].北京:中華書局,1985:81.

      [6]唐長孺.吐魯番出土文書(一)[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5.

      [7]同[6]:28.

      [8]同[6]:85.

      [9]根據(jù)吳震的觀點,建平年號起437年,止442年,一共六年,故此文書的年代很可能是442年。吳震.吐魯番文書中的若干年號及相關(guān)問題[J].文物,1983(1):32.

      [10]同[6]:90.

      [11]劉熙.釋名[M].北京:中華書局,1985:79.

      [12]“至元康末,婦人出兩襠,加乎交領(lǐng)之上,此內(nèi)出外也?!狈啃g等.晉書(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823.

      [13]Stein, Aurel. Innermost Asia: III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28: pl. CIV.

      [1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事業(yè)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跡大觀[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1999:136.

      [15]同 [13]:pl.CVII.

      [16]萬芳.考古所見晉唐時期間裙研究[J].考古與文物,2010(2):90-91.

      [17]同[3].

      [18]同[6]:3.

      [19]同[6]:28.

      [20]王?.染纈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65-85.

      [2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院.扎滾魯克紡織珍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225-227.

      [22]同 [1]: 697-698.

      [2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發(fā)掘簡報(1963-1965)[J].文物,1973(10):18.

      [24]新疆博物館出土文物展覽工作組.絲綢之路——漢唐織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圖版47-48.

      [25]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阿斯塔那第十次發(fā)掘簡報(1972-1973年)[J].新疆文物,2000(3-4):84-187.

      [26]李文瑛,周金玲.營盤墓地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J].新疆文物,1998(1):69-82.

      [27]同[24]:圖版17.

      [28]李賀《蝴蝶飛》“楊花撲帳春云熱,龜甲屏風(fēng)醉眼纈。”彭定求等.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79.

      [29]趙豐.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M],香港:香港城市大學(xué)出版社,2012:89-97.

      [30]同[24]:圖版18.

      [31]同[1]:699.

      [32]同 [1]:700-701.

      [33]同[24]:圖版49.

      [34]當(dāng)時的女裙為一片式,穿著時圍裹在腰間,相交處有重疊。由于無法觀察到女俑裙子重疊處的寬度、色彩和圖案,故僅繪制了可見部分,實際裙擺應(yīng)比圖中所繪的大一些。

      猜你喜歡
      小圓點圓點上衣
      羅馬尼亞人的上衣
      幼兒100(2021年10期)2021-12-28 20:52:27
      小圓點
      巧猜點數(shù)
      洛斯警長的終極挑戰(zhàn)⑩
      洛斯警長的終極挑戰(zhàn)
      作品(十六)
      連連看
      巧遇鉛筆博士
      小上衣+闊腿褲一穿就時髦
      數(shù)字連連看
      丹棱县| 吴堡县| 洪湖市| 广元市| 金乡县| 姜堰市| 康保县| 长武县| 洛宁县| 五常市| 淳化县| 铜梁县| 克东县| 洛川县| 广德县| 靖远县| 梨树县| 嵩明县| 宁化县| 绿春县| 额济纳旗| 邵阳县| 鱼台县| 塘沽区| 辉南县| 万源市| 昭苏县| 衡水市| 新余市| 通辽市| 青冈县| 建宁县| 六盘水市| 油尖旺区| 平遥县| 南和县| 晋中市| 门源| 南漳县| 响水县|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