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東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辭清麗,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全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已集江南之美于一文,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它在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雖殘缺不全,但選為課文,則又賦予了它完整性。文章短小精悍,藝術性頗高,無論語言、結構,還是寫景手法,都精致之極。本單元的教學任務就是學會讀寫景散文,通過把握景物的特點,體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懷。教學此文,可以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活動中實踐上一節(jié)課(酈道元《三峽》)的知識,以達到教學目的,使教學尺水興波、曲徑通幽、妙趣橫生。根據文章短小精悍的特點,可以試著讓學生進行陌生化閱讀,在純文本接觸中零距離感知文字,真切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的心境到底為何境。
實錄一
師:大家知道今天學習哪一篇課文嗎?
生:不知道。
師:請看屏幕。(投放沒有標題和標點的文字)
(生朗讀)
師:讀得很準確,大家為何這么快就能夠讀準確?
生:文章句式很整齊,很有節(jié)奏。
師:那我們再來讀一讀,再感受一下我們所體驗到的句式很整齊、很有節(jié)奏。預備,起!
(生讀)
師:大家再讀一讀,有沒有不好理解的地方。
生:“欲界”是什么意思?
生:“夕日欲頹”的“頹”字。
生:“沉鱗”的“沉”字。
師:好,還有沒有其他的字。
(生沉默)
師:有沒有什么方法來幫助我們思考,確定這些字詞的意思?
生:“頹”字應該是“落”的意思。
師:何以見得?
生:前面是夕日,“欲頹”應該是將要落下。
師:很有道理!他是怎么思考的?
生:結合上下文。
師:那怎么解決其他的?
生:“沉”字應該是在水里。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鱗”是魚的意思。
師:會思考!不過你剛才的回答改一個字可能會更好。
生:在水底?
師: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在水里”和“在水底”哪一個能更生動地表現(xiàn)“沉”字?
生:在水底。
師:欲界呢?
生:欲望的世界。
師:在哪里?
生:人世間。
師:對啊,就是人間。這是怎么得出來的?
生:根據“欲”字推理。
師:這是好方法。老師補充,“康樂”指的是山水詩歌的開創(chuàng)人謝靈運(板書:謝靈運)。大家判斷一下“曉霧將歇”的“歇”字還有“與其奇”的“與”字是什么意思。
生:“歇”應是“散開”,“與”應是“欣賞到”??梢愿鶕Z意連起來。
師:了不起!就是語感。咱們再一起來讀,體味一下句式整齊、節(jié)奏,還有大家自己讀懂的字詞的意思。
在課的一開始,教師一反傳統(tǒng)的做法,將文本還原成原始的、沒有標點的。學生沒有預習,可謂是陌生化閱讀。學生初讀時會有一種強烈的語言刺激,思維一下子會緊張起來,心理上會有一種“需要”的感覺。在“無”的情況下去讀書,才能更好地讀出“有”來。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就會發(fā)現(xiàn)本文句式整齊,朗朗上口,很有節(jié)奏感。文本的語言特質會真正與學生的體驗發(fā)生緊密結合,這樣語言的感覺就會強化。這一過程也就是文本語言的特質被學生發(fā)現(xiàn)的過程,即學生學習獲得的過程、“自悟”的過程。如此一來,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句式、節(jié)奏等方面的知識才會更好地被認知、被需要、被激活,從而在內心扎根。
有時候教師給予學生太多的東西,這不是“教會”,恰恰是把他們教麻木了,把他們的機敏遮蔽了。教師給得太多,給得不講究,學生得到的太順利,就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在解決問題時真正需要什么。知識只有在被需要中體驗到、捕捉到,才會更有價值。這正如學生受教育過程中的延遲滿足一樣,會讓他們有強烈的需要感,進而使內心對需要之物的感覺更加強烈。在學習上一課《三峽》時,學生已經感受到文本語言節(jié)奏與句式的整齊,形成了自己的知識。當學生面對無斷句文本時,原來學到的知識才會被喚醒。
基于文本篇幅短小的特點,在讀出節(jié)奏之后,面對疑難字詞,沒有憑借,直面推斷是更為親密的接觸,比直接看注釋理解來得更加深刻。況且,學生在自我求證的情況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即聯(lián)系上下文,在其周圍語境中上下求索。這種能力本身就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樣的訓練過程使學生更能找到方向感,更加習慣陌生閱讀的情境,更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文章,不純粹是教文章本身,而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增強感知語言的能力,這也是在實踐一種思維方法。
實錄二
師:大家通過朗讀有沒有讀出什么感覺?
生:作者很喜歡這里的景物。
師:為什么這些句子會給人這樣的感覺呢?
生:四字句連續(xù)讀下來,喜歡的情感就自然流露出來了。
師:大家覺得哪幾個字詞要讀好?
生:“入云”“見底”“五色”“四時”。
師:還有嗎,讀讀看。
生:“亂鳴”“競躍”“實是”。
師:我們再來讀。(生讀)
師:作者喜歡這里的什么呢?大家再讀一讀文章。
生:喜歡這里生機勃勃。
師:從哪里可以讀出來?
生:“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四個季節(jié)都是蒼翠的林竹。“沉鱗競躍”中的“競”字,寫出魚兒生龍活虎,數(shù)量多。
師:有道理!還有嗎?
生:“猿鳥亂嗚”中的“亂”字,在這里意為雜亂的、胡亂的。
師:好像沒有把它的神韻闡釋到位。(生沉默)
師:它的反義詞是?
生:齊。
師:齊鳴的效果是?
生:不自然了,沒有自己的個性了。
生:也不自由了。
師:這個詞語用得好,自由,各叫各的,沒有規(guī)律??梢娮髡咭蚕矚g這里的自由。我們大致是通過什么方式體悟得更清楚的?
生:結合反義詞。
師:對,反著思考。還喜歡這里的什么?
生:五色交輝,是說多種顏色交相輝映。有四時俱備的翠綠色,有云的潔白,還有淡淡的霧。
師:淡淡的霧是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歇”應該是散開的意思,“將歇”就是將要散開。
師:很好。五色交輝,很可能有哪些顏色呢?
生:山石的青色、灰色、紅色。
師:很有道理!還有沒有閱讀發(fā)現(xiàn)?
生:喜歡這里的與世隔絕。
師:怎么講?
生:山高聳入云,兩岸石壁,曉霧將歇,這些可以看出與世隔絕。
師:有道理!那么“實是欲界之仙都”呢?“欲界”是人間的意思。
生:人來得少。從“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可以看出來。
師:你再翻譯一遍。
生:不再有領悟它們奇特之處的人了。
師:那是不是說人來得就少呢?
生:喜歡的不僅是山水秀美,也是少人體悟到奇特之處的那種感覺,領悟的人越少,越是隔絕的。
師:有些哲理。還發(fā)現(xiàn)作者喜歡這里什么?
生:喜歡這里的幽靜。亂鳴、競躍都可以烘托出這里的幽靜。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在承接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第一感知的基礎之上,體驗作者對山水的鐘愛贊美之情而品析語言的過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無憑借的情況下對個別字詞的語義作出推斷。這也是理解文意必要的一步,是訓練文言文語感的方法之一。在課堂上練習推斷,思維張力得到增強,學生在陌生環(huán)境下的語言思維能力就會得到鍛煉與提升。這也是文言文硬功夫的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使學生對文言文的掌握更加牢固。
情感要訴諸學生的體驗,就要使語言真實地走進學生的心靈?!拔膶W作品是聲音與意義、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的統(tǒng)一體,其中綜合了聽覺、視覺、觸覺、味覺、運動覺、心理覺以至智力的各種因素。因此,欣賞文學作品要求我們全身心地投入,發(fā)揮我們全部感官的智力的力量,才能充分領略作品全面的豐富的魅力?!睘榇?,學生的感官就要充分調動起來。那么,有聲朗讀是尤其要重視的,聲音的還原會使情感更加立體地呈現(xiàn)。讀出重音,讀出變化,使得“讀”真實成為增強語言感知的有力憑借,而不是概念意義上已經淪為擺設的點綴。因此,增強隋感體驗的朗讀,就要將關鍵字詞的重音和諸多變化讀好。它是情感流露的“泉眼”。不可浮光掠影,只求真實的價值存在。在學生讀出喜愛的情感時,教師順水推舟,緊緊貼著學生的思維階梯,進一步聚焦研習文本的語言。這依然是將學生的語言直覺放在首位,以語言體驗為主。學生的思考將語言直覺與理性思維結合起來,有理有據地深入語言內部,在“言”“文”之間交互體悟。這一環(huán)節(jié)重在使學生深化鞏固如何去把握寫景的語言,也是落實單元目標與文本教學價值的必然選擇。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掌握語言品鑒的知識。在《三峽》一課的學習中,學生領悟到了品鑒語言須注意句式、韻律、節(jié)奏及變化、手法、煉字、畫面感(繪形、繪聲、繪色等)的有機融合。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去體悟品鑒,提升語言鑒賞水平,進而能夠學得并習得寫景文字之中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在品味中儲備語言知識,是增強語感的門徑。這會使學生耳聰目明起來,對語言實現(xiàn)由無覺到他覺再到自覺的轉變。對于品析的重點,教師要有足夠的預設,既有所突出,又有臺階的鋪設。這里,教師精心備好“亂”“競”等字。“亂”的體悟,重在反義詞思考的逆向思維,正反對比使字義更加清晰,也就滲透了一種語言思考的方法。關鍵句子的翻譯,在思維的訓練點上完成會更有效。傳統(tǒng)意義上的翻譯,就是在鑒賞文字之前,掃清一切障礙。在感知大意的情況下,在理解的關鍵節(jié)點上,鄭重其事地翻譯出來會更好地促進文意的領悟與思維的深入。這似乎也是翻譯句子的新嘗試,做到“文”“言”融合。
散文的教學,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對語言的教學都是最難的,似乎也是目前散文教學最蒼白無力之處。一方面,教師對語言教學似乎無從下手,自己品得語言精妙,怎樣使學生也神通?策略上捉襟見肘。另一方面,如何破解語言密碼,使學生自然讀得,有層階性地建構語言能力、提升語言水平?這就需要像王尚文先生說的那樣,調動全身的感官,綜合性地去品析它。
實錄三
師:剛才大家讀的這些文字表達了作者的鐘情贊美之情。還有沒有句子表達這種情感?
生:最后一句。
師:最后一句與剛才我們品析的文字一樣嗎?
生:不一樣。以上的文字是寫景的,最后應該是議論抒情。
師:有道理。這一段文字就是既有景物描寫,又有議論抒情。大家聯(lián)系《三峽》的學習,再讀一讀文章,看看還可以發(fā)現(xiàn)什么。(生讀書)
生:有遠有近。
生:有高有低。
生:有形有聲。
生:有味有色。
生:有動有靜。
生:有大有小。
生:有早有晚。
生:有山有水。
生:有層次有步驟。
師:這里,大家從各個角度來觀賞文字,這像一幅畫一樣。有的是景物內容,有的是寫景角度與手法,有的是表達方式。如果根據文字擬一個題目,大家會怎么擬定?
生:《仙都》。
生:《欲界仙都》。
生:《山川之關》。
師:都很有道理。(呈現(xiàn)原標題,學生有點驚異)原標題是這個。請你讀一讀斷句。
生:答/謝中書/書。
師:根據什么?
生:答是回答,謝中書應該是一個人,書是書信。
師:很精準。因義斷句。來,咱們一起讀一讀。(生齊讀)這是一封殘缺的書信,大家來推想推想,作者很可能想回復他什么?(生思考)
生:自己的欣喜自豪事。
師:為何欣喜自豪?
生:通過“未復”看出自己“與其奇”,很少有人領悟,才欣喜自豪的。
師:還有沒有其他句子暗示很少有人領悟?
生:應該是“共談”,談的人很多,但領悟的人少。
師:這位同學抓住了“未復”這一關鍵點,與“天下共談”緊密聯(lián)系著,這就是呼應。文章也有呼有應。(板書)咱們一起來讀一下。(生讀)
生:向往自然自由的山水之間的生活。
生:感慨處在塵世中能夠寧靜淡泊很不容易。
師:怎么講?
生:“實是欲界之仙都”,“欲界”就是充滿欲望的世界,說明人世間誘惑太多,淡泊名利很難,所以才有最后一句。
師:很深刻!
生:跟友人有相同的內心,跟他分享樂趣。
生:也有可能友人為世事紛擾,他進行勸解,不要沉迷于煩事之中。
師:大家真的很有思想,善于抓住文本去合理推想。我們來看一下寫作背景與作者介紹。(屏顯,略)(生齊讀)
師:看來,大家的推斷都很有道理,了不起!那么大家再來聯(lián)想想象一下,作者在這仙都之中可以做什么?
生:釣魚。
師:換一種更古典的說法。
生:垂釣,垂綸。
生:品茗。
生:撫琴。
生:采藥。
生:聽風。
生:聽泉。
……
師:大家添加得真是傳神!聯(lián)系一下所學過的古詩文,你覺得哪些人可以“與其奇”。
生:王維?!吨窭镳^》寫的就是隱居生活。
生:陶淵明。
生:謝靈運。
師:作者專門提到他,看來對他很崇尚。不錯,他就是山水詩的開山者。
同學們,在山水之間,我們會獲得很多心靈的啟迪,充滿光彩與自由,心靈可以遨游其間,馳騁萬里,不必有塵世的紛擾。作者寄寓的就是這種遁形于山林、崇尚自由寧靜的山水情懷!
在以上環(huán)節(jié)的品讀之中,聚焦的是寫景的文字。品析文字,還要區(qū)分文字的功用。描寫景物的與抒情議論的區(qū)分開來,也就讀出了文章的層次,或者文章的手法,就是描寫與抒情議論結合。這些是自然的讀書發(fā)現(xiàn)所得,也是必要的寫景語言特點規(guī)律的體悟。以此為由頭,激活上一課的所學,在“有____有____”之中學生放開思維,從多個角度進行賞析。在文意深刻理解之中體悟到了首尾的緊密聯(lián)系,也洞曉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于是,結構就統(tǒng)一于文意的表達,二者融合在一起,自然得出有呼有應的結論。在經過回收梳理,就有了品鑒文章的多個角度。這樣達到了教讀文章的“教”的價值。
品讀散文的語言,要由言說對象過渡深入到言說主體。文章畢竟是作者的內心流露,教學時就要對作者內心進行體悟理解。文章的情感學生很容易讀懂,但是也容易流于概念。事實上,作者表達喜歡山水也不是本文的真正寫作目的。閱讀教學緊扣寫作目的,往往會更好地體現(xiàn)文體性閱讀的特點。如果對訴說這種喜歡背后的原因進行探究,作者的心境就一目了然了。因此,語言的高階訓練“推理”就水到渠成了。這是語言思維的深入。在此基礎上,如果進一步想象聯(lián)想,對身處其境的作者的生活加以創(chuàng)造想象,便是對作者心境的進一步神會。這樣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取舍之中把作者的內心折射出來,似乎與作者心靈相遇,也是對自己精神生活的引領與陶冶。這一環(huán)節(jié)達到了語言思維的高階。文本的情境在學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之中得到擴大,文本的意義也得到學生的建構。既然作者說到“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那么在古典文學世界中打破時空的界限,需要學生去思辨認知,調動閱讀積累,連綴組元,形成更加整體性的體驗,在關聯(lián)之中做到群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