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璐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4-0-01
鮑照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為“元嘉三杰”,但他在生前受到的關(guān)注卻沒有其他兩位多,《宋書》《南史》均未給他單獨立傳,僅附見于臨川烈武王劉道規(guī)傳中。鐘嶸也曾在《詩品》中評價鮑照“嗟其人微才秀,故取湮當代”,言其個人才能優(yōu)異而地位低下,所以在當時被埋沒。然而優(yōu)秀的詩人總會發(fā)光。在鮑照去世后,他的詩歌價值就被發(fā)現(xiàn)了,引來眾多論者評述。其中對鮑照詩歌評價較為中肯的有鐘嶸“其源出于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景陽之傲詭,含茂先之靡鰻,骨節(jié)強于謝混,驅(qū)邁疾于顏延。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然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diào)。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鮑照以樂府詩聞名,《宋書·臨川烈武王道規(guī)傳》載:“鮑照,字明遠,文辭贍逸,嘗為古樂府,文甚遒麗?!彼簧矊懥税耸獦犯?,其中最著名的是以七言體、雜言體寫成的十八首《擬行路難》。
(一)
鮑照生于何年何日不得確知,但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他大約生于晉安帝義熙十年(414),經(jīng)歷了宋武帝劉裕的篡晉、宋少帝劉義符的廢立、宋文帝的“元嘉之治”及劉宋皇室的矛盾激化和骨肉殘殺,最后自己亦在統(tǒng)治階級的內(nèi)部斗爭中犧牲。劉宋時期除了政權(quán)頻繁更替、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殺戮不窮,門閥制度亦達到了巔峰?!赌鲜贰ね跚騻鳌份d:“時中書舍人徐爰有寵于上,上嘗命球及殷景仁與之相知。球辭曰:‘士庶區(qū)別,國之章也。臣不敢奉詔。上改容謝焉。球簡貴勢,不交游,筵席虛靜,門無異客。”士族不僅對出身“田舍翁”的劉宋政權(quán)不竭誠擁戴,對寒士更每加輕蔑,雙方?jīng)_突激烈。
鮑照在不少文章中自稱出身低微,如《解褐謝侍郎表》:“臣孤門賤生,操無炯跡”;《拜侍郎上疏》:“臣北州衰淪,身地孤賤”,可見其當時亦頗受歧視。但他是有政治抱負的才士,不甘心屈從門閥制度。439年,鮑照帶著自己的詩歌去見臨川王劉義慶,卻遭人勸阻:“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滨U照聽后氣憤道:“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聞?wù)?,安可?shù)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求見劉義慶后,鮑照果然得到贊賞,被提拔為國侍郎,然而這也只是一個基礎(chǔ)的事務(wù)官。劉義慶在劉宋諸王中頗為出色,自幼才華出眾,曾組織文人編寫《世說新語》,魯迅稱贊該書“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劉義慶的兒子劉燁和鮑照的關(guān)系也比較好,因此鮑照曾兼任臨川國的郎中令,遷為左常侍。但鮑照曾在《野鵝賦》中以野鵝自況,言與自己不合群,曰:“空穢君之園,徒慚君之稻梁”,表達自己受排擠的處境。且此賦有序文,清楚地說明了是在臨川王世子處作。這說明劉義慶手下有人嫉妒他的才能、歧視其出身,鮑照曾受到打擊。顯然,劉義慶雖然欣賞他的文學(xué)才能,卻并非真正對他有過多的關(guān)照。在劉義慶去世后,鮑照在始興王劉濬的門下當過侍郎。此后,他還在劉宋王朝直屬的官府里擔(dān)任過海虞令、太學(xué)博士兼中書舍人、禾陵令以及永嘉令等。最后,在臨海王劉子頊手下?lián)螀④姇r被卷入政治斗爭,于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為亂兵所害。
鮑照生活在政局動蕩、殺戮不斷、門閥鼎盛的時代,出身低下的他一生過著貧病交加的生活,寫過《請假啟》《請賜藥啟》等文敘說自己病情。為了避免在孝武帝劉駿前張揚自己的才華,鮑照還故意寫出“鄙言累句”來掩飾自己。封建統(tǒng)治者的迫害、世家大族的壓迫及自身的政治抱負造成了鮑照悲劇性的一生,他是時代的犧牲品。正因如此,鮑照在南朝文壇頹靡的風(fēng)氣中“如饑鷹獨出”,“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繼承和發(fā)揚了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表現(xiàn)出南朝少有的激憤哀怨。
(二)
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運用的是東晉以前北方民歌《行路難》的曲調(diào),此種曲調(diào)在鮑照出生之前已傳入江南?!妒勒f新語·任誕篇》曾引《續(xù)晉陽秋》 “袁山松善音樂,北人舊歌有《行路難》,曲辭頗疏質(zhì)。山松好之,乃為文其章句,婉其節(jié)制,每因酒酣從而歌之。聽者莫不流涕”?!独m(xù)晉陽秋》的作者是梁代人檀道鸞,他的生平附載于《南史·文學(xué)·檀超傳》。作為南朝人的檀道鸞,通常不會用“北人”來稱呼北方少數(shù)民族,而使用 “虜”這種蔑稱。他原籍高平金鄉(xiāng),本是北方人,自然也不愿意像土生的南方人一樣稱北方人為“傖”,于是選用了“北人”,這說明《行路難》確實是東晉以前中原的民歌。根據(jù)《晉書·孫恩傳》記載:“次年(401),孫恩……轉(zhuǎn)而侵犯扈瀆,殺死袁山松,又乘船從海路前往京口”,袁山松于晉安帝隆安五年(401)為孫恩所殺,距離鮑照去世(466)有六十五年。然而根據(jù)前面敘述可知鮑照大概死于五十二歲左右,因此《行路難》應(yīng)該是在鮑照出生前就傳入了江南。
從《擬行路難》組詩整體上看,詩歌表達的情感真實自然,用典較少,與陸機、顏延之等雕琢整飭,喜好用典,缺乏真實情感的詩歌有較大差別。雖然原來的《行路難》被認為“曲辭頗疏質(zhì)”,但是鮑照的《擬行路難》辭藻華美,絕不是“疏質(zhì)”,從開始的《行路難》到鮑照的《擬行路難》應(yīng)該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根據(jù)前面《續(xù)晉陽秋》中載“《行路難》……聽者莫不流涕”可知《行路難》應(yīng)該是一種悲傷曲調(diào)。這種情調(diào)有助于鮑照表達自己被悲劇性命運支配的激憤哀怨。
《擬行路難》十八首雖然是組詩的形式,但它并非鮑照一時之作,其中包含鮑照多個時期的思想、生活及文學(xué)創(chuàng)作。余冠英曾說:“《行路難》十八首,末首說‘余當二十弱冠辰。后人據(jù)此說鮑照在二十歲左右即元嘉十二年(公元四三五)左右作《行路難》。但第六首說‘棄檄罷官去,作者在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才被劉義慶擢為國侍郎,相距四年,可見十八首非同出一時?!庇喙谟⒃姼璞旧淼膬?nèi)容和鮑照自身的經(jīng)歷相結(jié)合,有力地證明了《擬行路難》組詩所反映的內(nèi)容并非鮑照同一時期的經(jīng)歷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