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鳳 崔曉陽 孟琳 桑英 郭亞芬
摘 ? 要:在全國建設“雙一流”的背景下,針對目前我國高等林業(yè)院校同時包含理論和實驗內容的土壤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為期兩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將傳統(tǒng)土壤學教學模式轉變?yōu)殚_放式、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構建措施,并建立了相應的評價體系。這種模式不僅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還能提升學生的專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探索精神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xiàn)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高質量多樣化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
關鍵詞:土壤學 ?開放式教學 ?研究型教學 ?教學改革與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2(a)-0214-03
在全國建設“雙一流”的大好背景下,高等教育當前的發(fā)展方向已轉變成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的內涵發(fā)展。東北林業(yè)大學是“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林業(yè)類人才培養(yǎng)中占據重要地位。林學是東北林業(yè)大學“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而森林保護專業(yè)是林學學科的重要支撐專業(yè)之一,也是當今發(fā)展最為迅速的老牌專業(yè)之一。土壤學作為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是培養(yǎng)森林保護行業(yè)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專業(yè)主干必修課,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專業(yè)素質和技能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與林學等其他專業(yè)理論和實驗部分單獨設課不同,森林保護專業(yè)土壤學課程同時包含理論(24學時)和實驗部分(8學時)。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和工作崗位對高校畢業(yè)生要求越來越高,除掌握基本知識、滿足時代需求外,學生還要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前瞻性和國際性,并有一定的獨立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1]。這就要求高校必須科學有效地發(fā)揮主講教師的專業(yè)特色,針對林業(yè)院校的學生,努力尋求最適合森林保護專業(yè)土壤學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的網絡時代,通過森林保護專業(yè)為期兩年的土壤學教學實踐,提出了將“以教師為主、一張嘴一支筆一節(jié)課”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變成開放式、研究型(針對實驗部分)教學模式的構建措施與方法,并建立了相應的評價體系。這種模式對于學生跟蹤國際發(fā)展前沿,提高教學水平、質量和效果,開拓學生知識面和思維力,增強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和全面發(fā)展能力等都有重要意義。
1 ?開放式、研究型教學的多層面含義
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是指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知識積累為基礎,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優(yōu)化課程結構,建立一種基于研究探索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探究和發(fā)現(xiàn)問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fā)展,而不是消極“接受”知識[2]。
開放式教學模式立足于個體的自我構建,是在教學理念、手段、目標、師生關系、評價體系等多方面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其關鍵在于“開放”,包括教學觀念、內容、過程、空間及評價體系等多層面的開放[3]。此模式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包含多元的教學目標、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及多維的教學設計,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并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研究型實驗教學模式,是一種學生實驗與教師科研活動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活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而建構其知識結構和體系[2]。在以問題為主的研究型實驗教學模式中,要以教師的科研項目做支撐,學生不再僅僅進行示范、模仿、操作練習等基本的實驗操作訓練,而是更注重學生原有的經驗和主體,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性思考,形成有效的問題解決和推理策略,并使學生主動設計實驗并實施完成,即將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yōu)檎嬲饬x上的主動建構者,從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2 ?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實施措施
開放式土壤學教學模式有兩個重要的支撐點,不但強調課程和教學內容的開放,還強調教學過程的開放。由于同時存在實驗內容,還應注重實驗內容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作用不僅是傳授專業(yè)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同時給學生創(chuàng)設發(fā)散思維的課堂氛圍和張揚個性的空間,鼓勵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在森林保護專業(yè)土壤學教學中,采取了以下不同方式進行了教學模式改革,學生反應很好。
2.1 在開放式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合理導入教學內容
改變以教師為主的單項灌輸方式,綜合運用興趣引導法、任務驅動法、分層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等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和激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通過學生和教師的思維互動激勵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通過范例教學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
對基礎理論知識,可以作業(yè)和講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講課前,教師以作業(yè)形式讓學生自學;課堂上,以研究討論等方式營造探究問題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提問學生、教師總結等方式學習知識點。特別是,教師可先創(chuàng)設情境,再提出或設計一些新穎的問題正式進入所授內容的教學,同時注意給學生探索、合作、操練知識的時間,給學生創(chuàng)造和諧、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最大程度地自覺參與到教學中[4]。還可以給學生提出預設性問題,學生根據課前預習或已有知識積累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為后面的教學提供良好開端。這種情景導入還能提示學生當日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找準方向和目標,有效鍛煉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在開放式教學中,學生不僅能有效利用課堂時間,還能提高課下自學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此外,還要特別注意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拓展和能力培養(yǎng),教師可以作業(yè)形式讓學生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題,通過查閱文獻自學相關知識,再在課堂上以討論或答辯等形式完成學習。
在實驗方面,以教師科研項目為支撐,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驗內容,或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獨立設計與教師科研項目相關的實驗內容,自己查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并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從而使學生不斷挖掘自己的創(chuàng)新潛能。
2.2 采用分組學習合作法,使教學內容與生活接軌
在開放式教學課堂上,教師要盡量將課堂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加大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和溝通。分組學習合作法是目前使用頻率最高的開放式教學法。使用分組學習合作法時,組建小組成員要遵循優(yōu)勢互補、自愿結合的原則,并明確各成員的相應分工。教師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學習內容,學生各抒己見、集思廣益,還可以互相學習以提高、鞭策自己。討論后各小組派代表講解,條件允許可讓更多同學參與講解,教師再對各小組進行綜合評價。當然學生可提前在課下準備PPT。這種學習方式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能均衡學生間的差異,整體提升班級的學習水平和教學質量。
在開放式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必不可少。土壤學本身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將教學內容與生活接軌,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鼓勵學生多向思維,讓學生把抽象的土壤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實際相聯(lián)系,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適應新情況,讓學生真正領略到土壤學的魅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參與性與合作性,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以充分發(fā)揮。另外,教師的教學語言可適當生活化,除專業(yè)術語外,教師可以較通俗的語言和學生交流,讓教學內容更通俗易懂易學。
2.3 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使學生主動探索
在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模式中,教材和傳統(tǒng)的參考資料已遠不能滿足當代學生的需求。教師要通過多渠道、運用多手段為學生尋找并提供最合適的教材或其他多樣化學習資料,如視頻材料、相關圖片等。網絡資源非常豐富,教師能查找、下載所需的各種資料,也可將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列成提綱,或設計成層次性問題,再整合成適合自己課堂的教學課件。課堂上,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的特點,堅持傳統(tǒng)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優(yōu)勢互補,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按提綱或帶著問題去思考,并積極尋找解決方法。教學內容本身內在樂趣的挖掘,也能激發(fā)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體驗學習之樂。教師還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如充分利用圖書館影音室、語音室、微信、QQ、學習通等進行教學探索。還可與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形成互動,及時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對于共性問題及時分析總結。
在研究型實驗開展方面,不但要求教師把項目書等資料給學生傳閱,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相關研究資料,如通過CNKI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Elsevier ScienceDirect期刊數(shù)據庫、Springer LINK期刊數(shù)據庫、ProQuest生物農業(yè)類期刊數(shù)據庫等查閱相關中外文文獻,并指導學生完成實驗方案設計和實施。
2.4 加大實驗室開放程度,構建實驗教學的研究型探索模式
實驗也是土壤學教學和學習的重要方面,但目前土壤實驗室僅在實驗課時對學生開放。要成功運用土壤學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模式,在運用分組學習合作法、提供更多教學資源等基礎上,學校還要制定相關實驗室使用條例以加大實驗室開放程度,平時對學生開放實驗室,讓學生有自由的空間和時間進行土壤學的試驗創(chuàng)新。當然,使用時也要注意實驗室安全及藥品玻璃儀器等安全使用。還應豐富儀器設備,將一些新的先進設備引入到實驗室,由學生自由使用,從而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
研究型實驗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2]:學生了解分析教師的項目內容,提出有關實驗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學生查資料設計實驗方案;教師點評和指導實驗方案,形成最終的可行性方案,并由學生實施完成;總結實驗結果并綜合分析。在上述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并提高其動手實踐能力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2.5 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個性,建立良好的教學評價體系
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特點,應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及不同的基礎和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開放式、研究型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土壤學的興趣,應根據專業(yè)知識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的水平和實際,因材施教,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調動較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較好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手能力,讓所有學生都積極思考、積極討論,從而實現(xiàn)教學互動、學生共同進步[5]。
合理的評價體系是實施開放式、研究型教學的保證。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可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言、課下準備充分與否等多方面綜合評價,并融合平時考核、卷面考試等多種方式進行。特別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效果、主動性、分析解決實踐問題能力培養(yǎng)的考核和評價。可采取階段考核與期末考核結合的方式進行,每階段學生提交學習作品等獲得階段成績,如報告、作業(yè)、微PPT等,再將期末成績整合進行綜合評價。對于研究型實驗教學的評價,重在考核學生主動學習、分析解決問題和設計實施實驗的能力,使學生掌握本學科最基本的實驗技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學生學業(yè)成績應從小組和個人兩方面進行考核。學生可以研究小組為單位選一名代表匯報,全班同學提問,小組成員共同答辯。教師再根據學生研究內容的目的意義、結果、小組分工參與情況、答辯情況等給予相應評分,還要對小組的實驗設計書或論文、參與研究的積極性等給予評價。個人考核則可要求學生上交一份實驗報告或體會,重在考查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及在實驗中的收獲。
3 ?實施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模式應注意的關鍵問題
在構建“以生為本”的開放式、研究型土壤學新型教學模式中,不能脫離大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同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關鍵問題[3]。
3.1 轉變教育觀念問題
在長期的教育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師已習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雙一流”背景下,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首先必須要轉變教育觀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重視培育學生的開放性和創(chuàng)新性,重視本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的滲透,師生間形成良好的互動,使學生能全方位立體式學習本課程知識,并能進行實踐應用。
3.2 教師個人素質和能力提高問題
教師要有廣博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結構,具有設計開放式教學情境及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能力,還要有一定的科研項目做支撐,了解本專業(yè)及相關專業(yè)的國際動態(tài),并能熟練閱讀最新的前沿文獻,才可能徹底實施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模式。教師還要真正尊重學生,真正接受學生的意見特別是批判意見,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
3.3 對教學材料和現(xiàn)代教學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模式中,教師一定要在教學材料上下工夫,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各類多樣化信息資源。多媒體網絡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空間,教師不但能獲得豐富的各種相關學習資料,學生也可利用網絡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開放教學材料的自由組合和選擇及信息收集,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思維、創(chuàng)新和實踐等多種能力。
改變“一張嘴一支筆一節(jié)課”的單一教學手段,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如放映動畫短片、視頻資料、相關圖片等。將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手段、新技術和傳統(tǒng)課堂巧妙配合,允許學生將筆記本電腦或手機等智能終端帶入課堂,并引導學生適時適地訪問所需的網絡資源。當然,應用生動豐富的PPT時,也不能忽略傳統(tǒng)板書的作用,二者應緊密結合。
3.4 建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
開放式、研究型教學模式的評價體系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評價主體應由一元向多元、由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發(fā)展,要求被評者主動參與評價的全過程,強調評價主體與客體間的相互建構,還把現(xiàn)行的結論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有機結合,特別要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發(fā)展?jié)撃艿呐囵B(yǎng),充分重視對學生自主思考、情感態(tài)度、學習方法、理論知識學習能力、實驗過程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從而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參與開放式、研究型學習的熱情,并使這種模式成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推動力,最終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思維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復合型優(yōu)秀人才。
4 ?結語
針對“雙一流”背景下,我國高等林業(yè)院校土壤學教學中的不足,提出了新的構建本課程教學模式的建議,包括理論內容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和實驗內容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并根據理論和實驗內容分別建立了合理可行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這種新的創(chuàng)新性模式使教學模式趨于混合化、學習方式趨于多樣化、學習過程趨于網絡化,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郭元茹.專業(yè)選修課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A].深化教學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上冊)[C].2015:432-434.
[2] 鄧延敏,涂敏,王玉鳳.高校生物科學專業(yè)開放式、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及評價體系的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11):65-66.
[3] 齊蔚霞.開放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課堂中的應用探索[J].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4):87-89,93.
[4] 張敏.數(shù)學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6(17):25.
[5] 金林虎.高校物理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科技風,2013(1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