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華
剛剛度過6月齡左右出現(xiàn)的“認生期”,1歲左右的分離焦慮又來啦。這可如何是好?!分離焦慮是指寶寶與主要養(yǎng)育人分開時出現(xiàn)的焦躁不安和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一般容易出現(xiàn)在2個年齡段:1—1.5歲以及3歲送去幼兒園時。在這里,重點分析前一個年齡段的分離焦慮。
90%以上
經(jīng)歷或短或長的分離焦慮期
有沒有被八爪章魚牢牢吸住的窒息感?有沒有“片刻不見,如隔三秋”的無奈?你總也不能離開寶寶的視線,否則就會有暴風驟雨般的眼淚和嘶嚎風暴來襲。分離焦慮的發(fā)生率遠遠大于“認生期”,幾乎90%以上的寶寶都會經(jīng)歷或長或短的分離焦慮期。分離焦慮一般在10~12個月齡出現(xiàn),12~18個月達到頂峰,18—24個月逐漸平復。
10~12月齡
開始出現(xiàn)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幾乎是每個寶寶的發(fā)育必經(jīng)階段。10~12個月的寶寶,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能夠區(qū)別“我”和其他人的概念。其他人又被分為“親密關系人”和“陌生人”。此時的寶寶能夠認識到某個實物是真實存在不消失的,他眼中的媽媽就是這樣。如果媽媽“消失”,會對他的認知造成很大沖擊,他會非??謶?,直到心愛的媽媽又出現(xiàn)。但是此時的寶寶還沒有時間概念和長時間記憶,他不能理解消失和出現(xiàn)之間隔了多久。只有經(jīng)過多次“消失——出現(xiàn)”的反復,經(jīng)受了多次的情感打擊后,才能逐漸學會容忍消失和等待再出現(xiàn)。
70%、20%和30%
形成不同類型的依戀關系
陪寶寶適應分離焦慮的過程,也是親子依戀關系形成的過程。寶寶的分離焦慮,是因為認識到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不安全,需要親人來保護;大哭大鬧的分離焦慮本質上是在主動尋找安全感。如果親人們能夠充分認識和理解這一點,及時回應和給予充分的安全感,寶寶就能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70%,無論媽媽在不在,我都和她很親近);如果得到的只是忽視和逃避,寶寶只能形成自我救贖的回避型依戀關系(20%,無論媽媽在不在,我都不會去關心);如果得到的是忽而關心忽而冷漠,寶寶只好不知所措地形成矛盾型依戀關系(30%,渴望媽媽在,但又討厭她存在)。嬰兒期的依戀關系是成人期人格、情商發(fā)育很重要的基石,不容忽視。
3部曲
幫寶寶度過“黏寶”期
幫寶寶度過“黏寶”期,需要牢記3部曲:足夠靠近一一充分理解一一尋找出路。
當“黏寶”正用哭鬧表達“我不安全”時,及時發(fā)現(xiàn),通過充分擁抱的肌肉擠壓感就能夠讓他有安全的感覺,不要過多語言安慰,緩慢、堅定地重復簡單的表達理解的語句,如“媽媽知道你想媽媽啦”“媽媽在抱著寶寶呢”就可以,請記住你的語速和情緒也能傳達你對他的愛和安全感。待情緒稍平復后,請和他一起做一件小事,比如手牽手找外婆,手牽手去吃飯等都可以,幫他找到“行動”這一另外的出路。
8個月開始
多和寶寶玩“消失一再現(xiàn)”的游戲
從寶寶8個月會爬開始,請多和寶寶玩捉迷藏的游戲。如媽媽躲在窗簾后邊,再出現(xiàn),以此鍛煉寶寶對“再現(xiàn)”的認知。
每次出門前做夸張的“再見”和每次回來后做夸張的“媽媽回來啦”,讓寶寶把消失和再現(xiàn)都理解為可以接受的游戲。
盡量規(guī)律地消失和再現(xiàn),比如說上班和下班,不建議突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