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者】溫老師
【教師檔案】溫鑫,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學芙蓉分校語文教師。2010年在全國青少年語文風采大賽上被評為“優(yōu)秀指導教師”;2013年獲得合肥市廬陽區(qū)第六屆優(yōu)質(zhì)課評比一等獎,被評為廬陽區(qū)“教學能手”;2016年獲得合肥市經(jīng)開區(qū)初中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同年被評為經(jīng)開區(qū)“優(yōu)秀班主任”。
【教學語錄】語文課堂是孩子們追尋文學夢想的開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含英咀華,一起談古論今,我非常幸福。
1.典型誤區(qū)
“我家孩子就喜歡看書,怎么語文還是學不好?”
“是的啊,沒事干時,他就喜歡看書,讓他出去玩都不愿意……”
我曾經(jīng)的一名學生也是這樣,因為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他從小就養(yǎng)成了愛讀書的習慣。小學時期,他就開始閱讀諸多文學作品,也涉獵過很多歷史書籍。但是,進入中學之后,他的語文成績并不理想,父母也十分苦惱,經(jīng)常和我交流他的語文學習情況。
還有一位母親,說自家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能認字,五歲就能讀一些簡單的故事??墒堑搅酥袑W之后,語文成績也是“泯然眾人矣”。
類似這樣的疑惑,作為語文老師的我經(jīng)常會被家長問到。老師您不是說語文靠的就是日積月累嗎?說熱愛閱讀才能學好語文嗎?可是我們讀書都快廢寢忘食了,怎么還是學不好語文呢?
其實,我們始終有一個誤區(qū),那就是“只要愛讀書就能學好語文”,而沒有認真思考如何讀書,如何不“死讀書、讀死書”。
2.誤區(qū)探究
語文這一學科包含人文底蘊和學科技巧兩個方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墒牵覀兘?jīng)常把語文簡單化,以為只要不斷積累,就一定能提高語文水平。在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恰恰忽略了語文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語文思維的訓練。
我不否認語文知識積累的重要性,但如果忽略了語文思維的訓練,那么學生讀書再多也只能變成一個雙腳書柜。你和他聊文學、聊歷史,他說起故事來頭頭是道,可是拿到一份語文試卷時,他就束手無策了。
那么,怎樣讀書才是真正高品質(zhì)的讀書呢?
曾國藩讀書不走捷徑,不讀懂上一句,絕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絕不摸下一本書。對他來說,讀書就像是攻城略地的戰(zhàn)爭,不僅要打下來,還要守得住。
語文學習提倡“讀好書,讀整本書”,是因為整本書有一個更為宏大的體系。如何進行整本書的閱讀?那就要精讀和略讀相結(jié)合??墒俏腋矚g“涵泳”一詞,“涵泳”就是潛入書本,細細品讀,邊品邊讀,品中有思。讀書有時候并不一定能夠找到某個問題的確切答案,但一定要引發(fā)思考。
孔子在《論語·憲問》中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蔽覀儞Q個說法:“古之讀書為己,今之讀書為人?!弊x書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僅僅是用見識的增加作為炫耀的資本,那么無形中也在助長自己的虛榮心,這種虛榮心態(tài)會讓人變得浮躁。帶著這種心態(tài)讀書的同學,往往追求讀書的速度和讀書的廣度,而忽略了讀書的精度與深度。讀書的收獲,也只是停留在知識的記憶上,而背后的邏輯關(guān)系卻很少去思考。
作家劉墉看到女兒每天像比賽一樣地讀書,便寫了一封信給女兒,告訴她,讀書也要像生活一樣,腳步可以慢一些,不一定要追求數(shù)量,但一定要有所收獲并得到樂趣。甚至有學者指出“書要少讀,要讀好書”。讀書讀到一定境界后,就要開始做減法了。真正愛讀書的人,不會因為讀書的數(shù)量而沾沾自喜,而是認真對待每一本讀過的書,細心品味讀過的每一本書。
拋開浮躁的心,靜靜地與一本書對話,這時候,真正的閱讀才開始。閱讀中,我們通過文字來激發(fā)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家所創(chuàng)設(shè)的文學世界。一本經(jīng)典名著,我們一定不要僅限于讀一遍,因為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曾經(jīng)和那名愛讀書的同學說,比如你很喜歡《西游記》,你在讀第一遍的時候,主要是抓住整部小說的主線,然后了解整部小說的框架結(jié)構(gòu);讀第二遍時,一方面是在復習情節(jié),一方面也可以去細讀每一回目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敘述方式;讀第三遍時,可以關(guān)注小說的主要人物形象,并思考小說的人物塑造傳遞了作者怎樣的思想;讀第四遍的時候,可以帶著一些問題,以研究的方式進行閱讀,也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jīng)忽略的一些細節(jié)。這種研究式的閱讀可能要經(jīng)過第五遍、第六遍甚至更多次的閱讀才會有所收獲。
“詩詞中國”公眾號最近推送了一篇文章《五年級學生熟讀<西游記>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問題》。文章中,這名學生發(fā)現(xiàn)《西游記》中有一個漏洞,即從大唐到天竺,唐僧一路上受到的宴會款待大多是中國菜,甚至很多菜品都和淮安菜有驚人的類似。
首先,這名五年級的同學讀書已經(jīng)達到了研究性閱讀的層次了。他在關(guān)注情節(jié)的同時,開始進行一些探究。地域不同,飲食文化應該不盡相同,可是為什么會類似呢?很顯然,小說創(chuàng)作一定是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為基礎(chǔ)的。吳承恩是明代淮安人,他對于淮安的飲食文化非常熟悉。但是在明朝想了解西域文化,的確缺少相關(guān)的資料。而且吳承恩在小說里描寫的市井風貌,很多都是對當下生活場景的一種藝術(shù)折射。因而,唐僧在快到天竺時依然能品嘗到淮安菜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部小說就是一個世界,而認真閱讀一部小說,尤其是研究式的閱讀,才能真正走進這個世界。否則也就是在這個世界的外圍走上一圈,看一看熱鬧罷了。
因此,我們不僅要“愛讀書”,更要“會讀書”!閱讀后,一定要將自己的閱讀體驗記下來。只有靜下心來動筆寫自己的閱讀感受,所讀的書才算是真正融入了自己的心里。寫閱讀感受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反芻深化的過程。
“愛讀書”是學好語文的起點,而“會思考”和“善思考”才是學好語文的過程。在閱讀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最終語文的綜合實力才能提升。具備了這樣的語文素養(yǎng),優(yōu)秀語文成績的取得自然是水到渠成。
當然,我們讀書在精選書籍的同時,更需要找對方法。潛心閱讀,甚至下一番苦功夫,方能達到南宋朱熹詩中所說的“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
3.案例分析
每一年的中考復習,最尷尬的莫過于名著閱讀。相比較150分的中考語文試卷分值,名著閱讀題只有4至5分,真可謂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果不復習,丟了分太遺憾;可是花大量時間復習又無異于大海撈針。
針對名著閱讀的考點,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讓我們先看一看近兩年的中考試題。
2017年安徽省中考語文試題:
3.運用課外閱讀積累的知識,完成(1)-(2)題。(4分)
(1)下列選項中,搭配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西游記》 吳承恩 明代?????? B.《安徒生童話》 安徒生 丹麥
C.《朝花夕拾》 魯迅 中國現(xiàn)代???? D.《海底兩萬里》 凡爾納 英國
(2)“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懷里”出自冰心的詩集《___________》,詩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__。
2018年安徽省中考語文試題:
3.運用課外閱讀積累的知識,完成(1)-(2)題。(4分)
(1)“用苦痛換來歡樂”是他寫給埃爾多迪伯爵夫人信中的話,也是他的人生寫照。他是(?? )
A.羅曼·羅蘭???? B.貝多芬???? C.米開朗琪羅???? D.托爾斯泰
(2)“卻說那【甲】久坐林間,盼望行者不到,將行李搭在馬上,一只手執(zhí)著降妖寶杖,一只手牽著韁繩,出松林向南觀看?!?/p>
上面文字中【甲】指的是《西游記》中的_____________,他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終成正果,受封為______________。
看看近兩年的名著閱讀考題,我想問:中考考的是名著閱讀嗎?我們很多中考復習資料,在進行模塊整理時都將這一模塊歸納為“名著閱讀”。但是,我們拿到中考試卷時,試卷第3題的題干卻是“運用課外閱讀積累的知識,完成……”
根據(jù)題目要求,嚴格意義上這不能算是名著閱讀,只能說是文學常識。既然是文學常識,自然強調(diào)識記書名、作者、國別(朝代)、文學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情節(jié)等等。
這道題對于考試來說,只是要一個答案,但這4分的背后卻是一個廣闊的語文世界。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到九年級時,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以每本書20萬字左右來算,學生在三年中要讀完20本左右的名著,聽起來不少,但其實算到每個學期,學生要完成的閱讀量還不到4本,也是少得可憐。
在閱讀總量提高的基礎(chǔ)上,我們更要注重閱讀的質(zhì)量。而只對文學常識進行了解的閱讀算不上深度閱讀。在新的統(tǒng)編教材中,編者就特別重視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在閱讀整本書時,既要對這本書有整體的把握,更要有細節(jié)的品析。讀者要浸泡在書里,讓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有品、有感,更有思。
如果按照這樣的要求去完成整本名著的閱讀,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一定會有大幅度提升。因為閱讀,首先是思維訓練,其次才是知識的記憶。
一個把名著閱讀做扎實并堅持下來的學生,如果回過頭來看這些題目,一定會感覺輕而易舉,相信他對于閱讀和寫作也同樣能夠做到駕輕就熟。
所以,不要為了考試而選擇應付,而要為了語文愛上名著,更愛上閱讀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