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士心
當下,打的是百姓生活出行的一道風(fēng)景,那么唐、宋年間,出現(xiàn)過像長安、開封、杭州等人口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城市,那時的市民是如何出行的呢?
早在2000年前,“的士”就出現(xiàn)在了漢朝都城的大街小巷。
陜西省科技館曾舉辦了一場中國古代科技展,一架漢代的記里鼓車,讓觀者對古人的聰慧才智欽佩不已。
一旁的工作人員講解道:“這輛記里鼓車的原理,就是馬車的一個車輪每轉(zhuǎn)100圈,就是1千米,同時會帶動車盤上的一個特制齒輪轉(zhuǎn)一圈。這個齒輪通過連線和兩個小人連接,齒輪每轉(zhuǎn)一圈,就會帶動小人手臂揮動一下,小人的手里的鼓槌會跟著擊打車座上的小鼓一次?!?/p>
記里鼓車和現(xiàn)代的士上計程器的功能是一樣的,它是古代利用齒輪轉(zhuǎn)動來記載距離的自動裝置。據(jù)工作人員介紹“小人擊一次鼓,司機和乘客就知道車行1千米了,這也算是最早的計價器了?!?/p>
到了唐代,道路發(fā)展達到極盛時期,不僅使類似的“的士”大有用武之地,而且出現(xiàn)了“公交車”。當時,這種公交車稱之為“油壁車”,一般由6~8匹馬作為動力,車身做得很長,上有車廂,廂壁有窗,方便市民出行。
到了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對這種油壁車有了新的改進:窗有掛簾,裝飾華美;車廂內(nèi)鋪有綢緞褥墊,供乘客坐臥使用,很是講究。小的油壁車可供六人乘坐,大的可坐幾十人,既方便出行又可觀光游覽。這是最早的公交車,臨安在世界上也算是出現(xiàn)公交車最早的城市了。
宋代有個叫盧道隆的人,曾對漢代以來的“的士”做了很大的改進,計程更加方便。
盡管宋代“的士”“公交”系統(tǒng)比較發(fā)達,但百姓似乎更喜歡“打轎”出行。為什么呢?畢竟轎子不顛簸,比起行駛在不平坦馬路上的“的士”“公交車”更平穩(wěn),尤其是對于上了年紀的人,晚輩為表示孝敬,寧可多花錢也要打轎車,這在《清明上河圖》上隨處可見。
古時候打的也有講究,分單程與往返,計價方式當然也不一樣,所以在打的時需要先講清楚價格。宋代魏泰在《東軒筆錄》記載:京城有位軍巡判官叫孫良孺,因家境貧寒曾得到太后的特別賑濟,自然是沒有私家車的。一次需去法場公干,孫良孺只好去租馬打的。在談價錢時,對方問他:“去哪?”孫良孺說:“去法場?!睂Ψ絾枺骸叭チ诉€回來嗎?”一時傳為笑談。
(摘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