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談南方細石器

      2019-06-11 07:28:31楊特
      中國民族博覽 2019年2期

      【摘要】中國細石器及其工藝的分布是廣泛而不平衡的,典型的細石器幾乎都見于中國北方并且長時間延續(xù)了下來,而中國南方的細石器遺址則分布稀疏。南北方細石器在分布、延續(xù)、工藝上的差異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對南北方兩個存在細石器技術的遺址進行了比較,希望能從中有所啟示。

      【關鍵詞】細石器;虎頭梁遺址;西樵山遺址

      【中圖分類號】TG174 【文獻標識碼】A

      安志敏先生曾經把細石器定義為:采用特殊的工藝技術而產生細石核、細石葉并用細石葉加工而成的工具。在比較兩個遺址時,本文重點討論了遺址中的楔形細石核。楔形細石核是史前人類用于剝制細石葉的一種特殊類型的細石核。在虎頭梁遺址和西樵山遺址中均發(fā)現了大量的楔狀細石核,下文重點對這些細石核的材質、制作工藝、形態(tài)等進行比較。

      一、虎頭梁遺址

      虎頭梁遺址于1965年發(fā)現于河北陽原縣虎頭梁村-八馬坊村一帶的桑干河左岸,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較晚階段一個重要的細石器工業(yè)遺址。

      據蓋培和衛(wèi)奇先生1977年的發(fā)掘報告,虎頭梁遺址中發(fā)現的石制品有上萬件之多,原料均以石英巖為主,其次為燧石和流紋巖。在這些石制品中,石核共有279件。石核中以預制好的石核占絕大多數,使用中期及廢棄階段的石核數量少,這一信息可能暗示我們,虎頭梁遺址是一個以加工石核為主的石器加工場。

      作為虎頭梁遺址的代表性器物,虎頭梁楔形石核不僅數量大,而且還廣泛具有特殊的預制和剝片工藝,這一工藝被稱為虎頭梁技法或陽原技法。采用這個技法時,首先要修理出一個兩面的橢圓形石核,然后從一側邊截去一半,使石核一面平一面凸出,類似字母“D”字,隨后在臺面上打下一個制動缺口,再縱向進行剝片。在《虎頭梁遺址楔形細石核研究》一文中,作者根據臺面生成狀況,還將虎頭梁的楔形細石核分為I型和II型。

      I型細石核:

      此類細石核的最大特征是將臺面修成刃狀,臺面向石核隆起一側傾斜。石核毛坯主要采取單面修整,多數情況下核體一側較平坦,另一側較圓凸。此類石核的臺面多由外側緣向內側緣方向單向加工,形成一個向核身凸側傾斜的基礎臺面。這類細石核的基礎臺面不能直接用來剝片,必須經過調整,得到有效臺面后方能剝片。有效臺面是以剝離削片的方式,從前緣上端縱向剝離而成。最初的有效臺面用盡后,從剝片上緣處向后縱向輕輕打擊,生成新的有效臺面繼續(xù)進行剝片。I型細石核的臺面與核身底緣的生成似乎是同時進行的,沒有先后順序之分。

      II型細石核:

      此類細石核的生成技術較為復雜,但在總體上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都擁有一個較平的臺面,臺面基本呈三角形,核體的橫斷面呈V形。

      II型細石核中又包括兩個不同的亞型:一種是毛坯先修出楔狀緣, 然后縱向打擊形成一個較平的臺面的石核。臺面生成要晚于核身的修理,并且不存在臺面調整的現象的石核;另一種是臺面經過多次左、右兩側對向或一側向另一側的橫向修理而形成的石核,在臺面不適合剝片時,可以對臺面多做縱向修理生成有效臺面后再進行剝片。

      根據資料中一系列模擬實驗反映出的數據信息,我們可以得到關于虎頭梁遺址楔形細石核的如下結論:a.虎頭梁I型細石核的臺面明顯大于II型細石核;b.從兩類細石核上剝離下的細石葉的寬度基本相同,在長度方面I型細石核比II型細石核剝離下細石葉更加長;c.I型石核比II型石核的使用率更高,廢棄率更低。

      根據對I型和II型兩種細石核的形態(tài)觀察,我們還可以做出另外一些假想。在史前時代,某些細石核除用來剝制細石葉外,還很有可能具有某種工具(例如刮削器、尖狀器)的功能,對于外出狩獵的史前人類來說,攜帶這些具有多重功能的細石核不僅輕便小巧,而且比細石葉工具更加不易丟失。虎頭梁I型細石核基本上是兩條刃緣組成主體結構,可以具備刮削、切割、鉆錐等功能,因此,很有可能在狩獵時被帶出;而II型細石核的主體是一個刃緣和一個平面,與I型相比,它的刃緣更粗糙也不存在尖刃,不具備充當工具的功能,因此,這類石核的作用可能只是在固定地點生產細石葉。對兩種石核功能上的猜想也可以從他們在遺址廢棄石核中的比例上得到一些證實。

      二、西樵山遺址

      西樵山遺址1958年發(fā)現于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上的南??h,以盛產石器而著名。其年代目前有多重看法,但普遍認為是一處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延續(xù)到中或后期的遺址。

      根據1981年曾騏先生發(fā)表的《西樵山東麓的細石器》一文,西樵山東麓出土了豐富的細石器材料。石制品原料主要是淺灰色和黑色的燧石、半透明的瑪瑙,并有極少數采用霏細巖。根據西樵山存在人工開鑿取料的洞穴,以及遺址中發(fā)現的石核和石器比較少,并以半成品或廢品、殘器為主,石片碎屑漫山遍野,在數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的現象,我們推測,西樵山遺址是一個石器的制造場所。

      楔形石核是西樵山細石核的主要類型,總體特征成楔狀,由臺面的一端或相對的兩端剝片,核體作扁平狀。在1981年曾騏先生的報告里主要根據形狀對楔形石核進行了分類。共有三式:

      I式:窄身楔形石核。共34件。這種石核的核體長寬度與剝片一側(正面)高度相比,顯得高窄。它多由臺面向頂端直接剝片。平臺面呈三角形,并略為傾斜。臺面正面相連的一端成簿刃狀。

      II式:三角形楔形石核。共57件。這一類石核臺面也呈三角形,但剝片部位僅僅集中于臺面的一個尖端,剝片后的石核體形成四個相連接的三角形。

      III式:寬身楔形石核。共14件。該石核核體呈扁平三角形,臺面多呈柳葉形,銳底成船底狀,剝片的正面僅限于核身較厚的一側,形體多碩大。

      三、比較與研究

      我們對兩個遺址進行整體比較,可以看出以下異同:

      1.從遺址年代上看,西樵山遺址的細石葉出現時間普遍被認為是新石器時代早期或更早,虎頭梁遺址的年代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兩個遺址細石器存在的時間相差不多,虎頭梁細石器的出現要更早。

      2.從遺址性質來看,兩個遺址都有一些曾作為石器加工場所的跡象。

      3.從加工的原料上看,西樵山遺址的細石葉石器主要用淺灰色和黑色的燧石、半透明的瑪瑙,有極少數采用霏細巖制成,而虎頭梁遺址則是以石英巖為主,其次為燧石和流紋巖。兩個遺址原料品質相差不大,但西樵山的原料更優(yōu)質。

      下面我們對兩個遺址的楔狀石核進行比較。為了比較的合理性,在此我們有必要對西樵山遺址的楔形石核在生成方法等方面進一步分類,以分析它與虎頭梁遺址細石核的關系。

      我們首先分析西樵山I式的窄身楔形石核。這類石核通常情況下應該采用了效率很高的剝片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石核,從而形成石核的高窄外形。通過對資料線圖的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這類石核的剖面一面平,一面凸,類似“D”狀,與虎頭梁技法下制作的細石核外形有很大的相似點,推測預制石核時應該采用了單面修整的方式;其次,這類石核在預制的時候,臺面多由外側緣向內側緣方向單向加工,將臺面修理成刃狀的同時形成一個向核身凸側傾斜的趨勢。剝片的時候,從臺面頂端直接向下剝,從而使臺面與底緣(第二條刃)同時生成,剝片效率很高,石料浪費少。根據以上這些分析可以看出,西樵山I式細石核與虎頭梁I型細石核在預制技法上很相似,可以說基本是采用同一種技法制作的。此外,西樵山I式石核基本也有兩條刃緣,與虎頭梁I型一樣,具備刮削、鉆割等功能,可以作為狩獵工具帶出,這一點在西樵山發(fā)現的石核工具如圓頭刮削器中可以得到證實。綜上所述,我認為,西樵山I式楔形細石核與虎頭梁I型細石核有一定關系,可以歸為一種類型。

      下面我們分析西樵山II式三角形楔形石核。II式石核的外形比較特殊,臺面與核體均為三角形,可以看到明顯的棱脊,與華北地區(qū)傳統(tǒng)的楔形石核的外形不同,與錐形石核和柱形石核也存在區(qū)別。II型石核的臺面是打擊或多次打擊修理而成,不存在修理刃狀緣的情況。在剝片方式上,II式石核只在臺面一端進行集中剝片,不存在虎頭梁遺址中在楔形細石核一端用盡以后在另一尖端打擊剝片的情況,也不似虎頭梁錐形以及柱狀細石核圍繞三角臺面連續(xù)剝片的現象。這種特殊的三角楔形石核在國內其他遺址也未見報道。據此,我認為,西樵山II式石核與虎頭梁所見細石核在外形、預制技法、剝片方式上的共同點都比較小,可以把它看作是西樵山遺址特有的類型。

      最后我們分析西樵山III式寬身楔形石核。這類石核的尺寸比較大,平臺面,以打制臺面為主。在預制石核時,很可能采用了先修出楔狀緣,再加工有效臺面的方式。這種方式與虎頭梁遺址II型細石核類似,生成的石核也沒有鋒利的刃緣。但與虎頭梁II型石核不同的是,西樵山III式細石核臺面多為柳葉狀而不是三角形。從外形與尺寸觀察,西樵山III式細石核與華北地區(qū)普遍存在的船底裝石核中的刃狀底緣細石核類似,臺面都近似于柳葉形,個體大小也差不多,但西樵山III式石核僅在石核較厚的一側剝片,這一點又與虎頭梁遺址的船底型石核多為通體剝片的現象不同。通過這些比較,我認為,西樵山III式寬身細石核部分具有了西樵山II型楔形石核與船底型石核的特點,與它們有一些關系。

      綜上所述,西樵山的楔形細石核中I式與III式石核均與華北地區(qū)虎頭梁遺址的楔形細石核有相似之處。其中西樵山I式細石核與虎頭梁I型細石核十分相似,西樵山III式細石核與虎頭梁II型細石核有部分相似。而西樵山II式細石核在虎頭梁遺址中沒有見到類似者,可以認為是西樵山特有的類型。根據曾騏先生的報告,西樵山遺址中出土有I式楔形石核34件,II式楔形石核54件,III式楔形石核14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西樵山遺址楔形細石核中近50%帶有虎頭梁楔形石核特點,另外的50%具有自己的特色。

      比較兩個遺址細石核上剝下的細石葉可以看出,西樵山遺址細石葉的長寬比、厚長比普遍偏大。前文已經提到,兩個遺址的石料質地相差不多,西樵山甚至更好,在基本沒有石料質地影響的情況下,石葉的差別顯示出西樵山遺址的細石葉加工技術與虎頭梁遺址技術相比要粗糙。但從西樵山遺址細石葉偏薄修長、兩側基本平行的特點分析,它與華北地區(qū)虎頭梁遺址又具有一致性。

      四、結論與猜想

      通過上面的比較,我們有理由認為,廣東西樵山的細石器技術與華北地區(qū)虎頭梁遺址細石器技術有一定的淵源關系,而不是獨立發(fā)展自成一系的?;㈩^梁遺址的細石器的產生年代偏早,技術成熟,并且虎頭梁的楔形石核幾乎為我國所專有,因此,西樵山遺址的細石器在預制石核技術、剝片技法、器形等方面與虎頭梁遺址的相似絕非巧合。把這一現象解釋為“對華北地區(qū)虎頭梁遺址細石器傳統(tǒng)的繼承”似乎更合理。

      然而,西樵山遺址對虎頭梁細石器傳統(tǒng)的繼承并非是全盤照搬。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樵山的楔形細石核中只有不到50%的石核具有與虎頭梁一脈相承的技術,而另外的大部分不僅在虎頭梁,在全國范圍內都不見報道,屬于西樵山地區(qū)特有的技術。報告中還對一種有把石核進行了詳細報道。它一般形體粗大、不規(guī)則,正面的部位選擇在陡直的側緣,按錐狀石核或楔狀石核方式剝片,而相對一側(或平面)則不加修理,保持石核破裂的原狀,供剝片時作把握用,這也是西樵山細石器材料中有特征的石核。一個地方地區(qū)特色的產生與當地的傳統(tǒng)習慣、地形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構成等都是分不開的。西樵山遺址的細石器技術不是對虎頭梁遺址的復制,而是地方傳統(tǒng)工業(yè)技術與外傳虎頭梁細石葉技術兩者很好地融合的產物。

      此外,西樵山遺址的細石器不只局限于與華北虎頭梁遺址有所淵源。“西樵山細石器材料同我國北部、中部發(fā)現的著名的含細石器遺址,如朔縣峙峪、陽原虎頭梁、沁水下川、許昌靈井、海拉爾松山、大荔沙苑相比較,都能找到彼此間相似之處。如扇形石核石器相同于峙峪、靈井;楔狀石核相同于虎頭梁、下川、松山、沙苑;船底形石核相同于沙苑、松山、虎頭梁;石核的傾斜臺面相同于虎頭梁;琢背小刀相同于下川;弧背刮削器相同于靈井;石片石器相同于沙苑、松山等等?!薄段鏖陨綎|麓的細石器》一文中的一席話很好地揭示了這一點。

      總結上述觀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廣東南??h西樵山遺址的細石器是在發(fā)展本地區(qū)細石器技術的基礎上,綜合吸收我國北部主要是華北地區(qū)一帶的細石器技術之后發(fā)展起來的,它是幾種文化融合的產物。結合我國細石器南少北多的分布狀況和西樵山遺址細石器的融合特點,我們推測:中國的細石器工業(yè)很可能起源于北方,并且有一個由北向南傳播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賈蘭坡.中國細石器的特征和它的傳統(tǒng)、起源與分布[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8.

      [2]蓋培,衛(wèi)奇.虎頭梁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發(fā)現[J]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7.

      [3]蓋培.陽原石核的動態(tài)類型學研究及其工藝思想分析[J].人類學學報,1984.

      [4]朱之勇,高星.虎頭梁遺址楔型細石核研究[J].人類學學報,2006.

      [5]朱之勇,高星.虎頭梁遺址中的細石器技術[J].人類學學報,2007(4).

      [6]曾騏.西樵山與西樵山“文化”[A]1981年中國考古學第三次年會論文集[C].1981.

      [7]曾騏.西樵山東麓的細石器[J].考古與文物,1981(4).

      [8]黃慰文,李春初,王鴻壽,等.廣東南海縣西樵山遺址的復查[J].考古,1979(4).

      [9]李松生.西樵山考古研究的發(fā)展[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4).

      [10]湯卓煒.環(huán)境考古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楊特(1988-),女,漢族,吉林長春人,本科,職員,初級職稱,研究方向:展陳宣教。

      石屏县| 竹北市| 汉源县| 福州市| 丰宁| 汨罗市| 天全县| 景宁| 高碑店市| 绥德县| 石屏县| 顺平县| 武川县| 高雄市| 西宁市| 拉萨市| 泰兴市| 枣庄市| 巴塘县| 和硕县| 宝鸡市| 天镇县| 本溪| 广西| 德昌县| 灵武市| 隆化县| 招远市| 莱阳市| 桃源县| 广南县| 琼结县| 临桂县| 铅山县| 拜泉县| 吉木萨尔县| 扎赉特旗| 舟曲县| 宿迁市| 若羌县|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