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微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深度學習已成共識。教師可以運用“引導自主提問的學習方式三重境、引導自我反思的學習方式三層次、引導自覺踐行的學習方式三類型”的三“自”學習策略,以“活化”“內化”“深化”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這三“自”學習策略,或自成序列、一線貫穿,或相輔相成、一體融通,從而讓深度學習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真實發(fā)生。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自主提問;自我反思;自覺踐行
隨著課程理念的深入和課程改革的推進,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已成共識。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基礎上學生能評判性地學習,能進行觸及事物本質的知識遷移,能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而事實上,面對升學壓力,課堂上只見教師不見學生,學生學得無奈、學得低效、過于依賴、不會學習甚至厭學等現象依然存在。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核心素養(yǎng),改變學生學習中知識碎片化、方法簡單化、反思虛無化、行動乏力化的現象,我們積極進行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提問、自我反思、自覺踐行”的三“自”學習的種種探索,努力促進學生自主學力的提高。
一、活化:自主提問三重境,促深度思考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和催化劑,也是素養(yǎng)形成和測評的載體。在學習中思考能力主要表現為提問能力,善于發(fā)現問題,才能善于解決問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提問意識與能力,我們著力在一堂課的課前、課首、課尾引導學生有步驟有重點地形成自主提問的三個遞進的階段即三重境。這些問題均依據環(huán)節(jié)流程需要由學生提出,一堂課中的自主設問與解答貫穿始終,形成一個問題鏈,隨著問題的深入與不斷解決,學生的深度思考真實發(fā)生。具體如下:
1.課前預學,因惑而問。教師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時提出對內容的困惑,這里的自主提問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學生在課前根據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針對不懂地方加以提問,這是引導學生養(yǎng)成預學習慣的基本做法;二是在課前預學中學生自己對學習思路的梳理并轉化成問題。
2.課首探學,針對而問。教師在導入新課后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設問探究。教師提出一定的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設計問題,即對教師引導下的內容設問。教師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后,提供一定的思維支架,如引導學生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思路展開,以此探討課堂核心內容。
3.課尾助學,質疑而問。在課堂小結后學生針對自己在本堂課的掌握程度提出質疑,互助解決。在課堂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舍得花時間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再思考、深思考,去設疑互辯。學生質疑有可能出現片面或模糊的籠統(tǒng)理解,需要教師進行有效“收邊”,引導釋疑。
以上三重境主要著手一堂課教學內容的操作,著力把教師問題變成學生問題,通過創(chuàng)造自主提問的條件,嘗試自主提問的方法,實現以問題串課的新轉變。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針對課題、關鍵詞而問,聯系生活實際而問,針對身邊現象發(fā)散問、逆向問、總結問,敢問、想問、好問。這條問題線一脈相承,承接這三重境而在同一課堂中的貫穿,是一個問題層層遞進、思維步步提升的活化過程。
【課例1】一堂學生自主設計問題課引起的思考——以“法律為我們護航”為例
在學習統(tǒng)編七下教材第四單元第十課第一框“法律為我們護航”中的“特殊保護”時,教師通過“走近保護、探究保護和感悟保護”三個板塊,把學習目標貫穿落實于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在課前預學環(huán)節(jié)提出“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特殊保護的內容有哪些”等問題。在上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探究保護”時,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家庭保護組”“學校保護組”“社會保護組”與“司法保護組”,每一大組再四人一小組,分發(fā)學習探究資料,嘗試讓學生自主設問、合作探討。整堂課下來,學生設計很多精彩的問題,教師針對性地歸結梳理四大保護的含義地位、內容要求等。解決這些問題后,接下來就第三步的助學,學生拋出自己學習后的疑點而問:公安部門的保護是司法保護還是社會保護?父母為教育孩子而查看孩子QQ信息是否符合家庭保護?學校為了學生安心學習,查看學生書包有否帶手機是學校保護嗎?教育部門要求學校加強消防演練是學校保護還是社會保護?等等。于是課堂就此進行師生、生生互助,共同解決問題。
整合以上“三問”要求在一堂課中的實踐,我們提煉了促進深度思考的自主提問課堂模式即“三步任務學習法”。
(1)任務布置:(生)根據要求、梳理預學問題;(師)深透備課、預設潛在困惑。
(2)任務實施:(生)指向目標、交流探學問題;(師)合理組建、掌控方式時間。
(3)任務反饋:(生)質疑釋疑、解決助學問題;(師)善于等待、有效引導激勵。
學生自主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教師從“牽著手”到“半放手”再到“全放手”的過程。從初疑到主疑到質疑,這是一個預學—探學—助學的過程,是一個探疑解疑釋疑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從被動到主動,教師從主宰到主導,課堂從封閉到開放。
二、內化:自我反思三層次,促深度對話
反思是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是學生學習自我消化、自我提高的內化過程,是課堂深度對話的重要手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一些學生缺乏學習中的自我反思和結合自身行為表現的反思,容易導致知識與行為兩張皮的現象。反思的表現方方面面,這里的自我反思,主要指一堂課中對所學階段性知識的整理反思、對所學內容聯系自身的行為反思和對整堂課學習的自我評價反思,這是深度學習的一種體現,是對自己學習成效的考量,有利于學習的系統(tǒng)架構,以促進課堂與自我的深度對話。具體如下:
1.對知識歸結的回顧反思。一堂課就某一重點、難點知識的鞏固和突破,采用歸結式整理反思,這是課堂自我反思的第一層次。如在“人身自由”一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課堂學習進行如下總結反思。
【課例2】制卡維權 反思明理——以“人身自由”為例
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八下第二單元第三課“公民權利”中的“人身自由”權利時,一位教師將課堂設計為“總體感知 暢談權利—小品表演 解讀權利—拓展延伸 法律護權”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在“維權環(huán)節(jié)”,安排全班推選3-4名同學上臺當“小律師”,針對其他同學聯系現實生活或結合課前尋找的案例,進行“現場法律專題熱線”答辯。教師在小結后,要求學生對活動進行反思,小組合作制作一張維權卡。
[“人身自由”維權卡
在發(fā)生前: 。
在發(fā)生時: 。
例:當身體受到非法搜查時,正確的維權方法是: 。
受到傷害后: 。 ]
通過制作維權卡反思總結,進一步落實維護人身自由權利的正確方法,符合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通過學生小結交流,努力培養(yǎng)道德思維能力。
2.對學生導行的促進反思。在課堂教學中,就所學內容引導學生及時聯系自身實際行為的反思,這是課堂自我反思的第二層次。如教師在上述“人身自由”權利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
[“維護人身自由權利”反思單
(1)我受到的人身自由被侵犯的事情,當時的感受與處理: 。
(2)我無意中侵犯了其他公民人身自由的行為及結果: 。
(3)接下來我將(生活上、思想上……): 。 ]
學生結合生活體驗的反思與交流,有利于鞏固運用前面所學內容,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將維權落實在生活的點滴之中;同時,學生尋找身邊事例,談自身感受,從情感上理解不侵犯他人權利的法定義務,使交流對話更貼心深入。這樣做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一步引導行為達成。
3.對課堂表現的評價反思。對一堂課的總體表現進行反思評價,這是對課堂自我整理的重要方式,是對學習效果和學習目標達成的一種自我評價與考量,亦即第三層次。如在課堂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由學生進行一句話小結課堂與自我評價。學生根據原先的學習目標,利用教師給出的分數形式(給出 0,1,2,3,分別代表其對問題的認識程度,0代表不能,3代表完全能),反思課堂效果,發(fā)現不足及時加以改進。評價反思是學生自我反饋的過程,通過這一反思及時知曉自己在課堂上的效果及存在問題,教師也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如上述“公民權利”課堂教學,通過評價反思,發(fā)現有學生將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內容混淆記1分、有學生參與制作維權卡反思表現不夠積極記2分等,教師及時予以分析指正。這樣,學生在自我剖析中,能較好地實現品德的內化。
自我反思三層次其實就是一課三反思,將一堂課的反思進行到底。課中的小結反思,歸結知識與方法;課尾的聯系反思,引導行為實踐;整堂課的回顧反思,直奔目標與效率。當然,上述三層次學生自我反思方式,都需要教師的合理干預和方法引領,需要激發(fā)學生自我反思和對話的動力,從而讓深度對話切實發(fā)生。
三、深化:自覺踐行三類型,促深度拓展
自覺踐行是道德與法治課深化教學的要求和落腳點,也是課堂深度拓展的重要體現。這里的引導踐行三類型主要指課堂教學中,通過現場情境、反饋展示、評析辯論等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置身其中,進行深刻的自覺體驗與行為實踐,引導知行統(tǒng)一。
1.“現場體驗”式踐行引導。要引導學生自覺踐行,需要在課堂教學中,讓教學核心環(huán)節(jié)觸及學生的精神世界?,F場情境的創(chuàng)設很能引發(fā)學生的觸動,能積極充分地讓學生感悟,從而有利于引導學生的實踐行動。如一位教師在“調節(jié)情緒”一課教學中,通過“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方式,以及組織學生分小組情緒詞語大PK后,調查學生的現場感受,順勢引導到相應的情緒體驗上來,讓學生體驗認識情緒的多樣性和可變性、復雜性,學會正確評價與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凸顯了在現場情境中生成的巧妙,有效地引導學生踐行。
2.“行為導向”式踐行引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引導學生知行統(tǒng)一,給學生以榜樣示范,有意識地為學生搭建腳手架促行。當然,這種引導需要技巧。如在“弘揚民族精神”的課堂教學中,一位教師以“家書”為線索,在系列的讀家書、品家書、悟家書后,讓學生寫“微”家書引導行為落地。
【課例3】簡約設計 無縫對接——“家書”讓學生的行為落地
高揚民族精神是統(tǒng)編九上教材第三單元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中的內容,重點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難點是讓弘揚民族精神成為學生自覺實在的行動。在寫微家書引導學生行動中,我們作了數次嘗試。
第一次嘗試:弘揚民族精神,對我們學生意味著什么?請大家給自己父母、母?;蜃鎳赣H寫一封“微”家書,說說我們的打算和努力。(溫馨提示:民族精神的內容很豐富,就你最有感觸的一個方面談啟發(fā);從自己的學習、生活著手,以自身的實際行動來詮釋;情真意切,不喊口號)本以為這樣的設計要求明確,在前面學習家書的基礎上,讓學生寫家書的環(huán)節(jié)顯得自然巧妙,但因為時間短,又缺乏具體情境,學生寫出來大部分是套話。
第二次嘗試:在寫家書之前給予一定的情境支撐,呈現父母、老師、學校為學生付出的相關圖片,說明我們要感恩,請寫一封“微”家書。這次學生寫的大都是感謝話語,而講自己行動的也是說好好學習之類的比較寬泛的內容。教師再次強調要寫出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具體行動,結果基本也是相差無幾,學生還是沒有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第三次嘗試:再具體地進行行為引導,如“升國旗時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公交車上的一次讓座、運動場上的拼搏身影,都是一種踐行”。這樣,教師增加了提示語,說明民族精神不僅體現在轟轟烈烈的壯舉中,也體現在我們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請大家寫一封“微”家書。同時,為了更好地細節(jié)引導,呈現本班學生活動時的照片作為示范,讓學生有親切感。最終課堂上因學生積極表達了自己如何切實踐行民族精神的具體行動,精彩紛呈。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真正實現學知導行、知行統(tǒng)一的無縫對接,使行動落地。
幾易其稿的嘗試說明課堂引導學生的自覺踐行需要:有效情境的鋪墊渲染;正確明晰的要求指向;提供一定的行為示范;學生行動的支架搭建;教學細節(jié)的認真推敲。這樣,讓課堂的每一分鐘都發(fā)揮出精致和高效。
3.“多方并舉”式踐行引導。要引導學生自覺踐行,提升行動力,還需要在課堂采取多種方式恰當并舉。如一教師在上“人生當自立”一課時,通過自立與否的材料對比例證、現場折疊校服自立體驗、“是否贊同簽訂家務勞動合同”辯論、自立反思和自立宣言等方式,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培育學生的學科認同力、思辨力和選擇力,使學生在“入境—體驗—明理—動情”的過程中積極參與、樂于嘗試。這樣,讓教學的深度拓展行為引導真實落地。
總之,自主提問、自我反思、自覺實踐的三“自”學習策略,或自成序列、一線貫穿,或相輔相成、一體融通,通過活化—內化—深化教學,讓深度學習真實發(fā)生。這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反思為保障、以踐行為抓手的三“自”三“化”策略,是凸顯自主學習核心素養(yǎng)的三大支架,它就是利用有限的課堂陣地與適當的課外延伸,以最高效的安排著力學生學的能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維力和行動力,體現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性質與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