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鳳蓉 于艷英
本文對作家Peter Hessler(何偉)對漢語詞匯的英譯進行調查,詳細分析了何偉如何對重要的漢語詞匯的音形義都給出英譯。何偉在對重要的漢語詞匯進行英譯時會先給出漢語拼音,然后給出英譯;對個別漢語詞匯的字形給出解釋;并對西方人陌生的漢語詞匯使用了多種手段來進行英譯。本文認為通過借鑒何偉對漢語詞匯的英譯,可以更好的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1 漢語詞匯的英譯
近年來,國家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家Peter Hessler (中文名何偉)在一文中說到:”如果說孩子可以從一開始就全面地去學習接受外語的話,那么成年人在學習外語的時候一定會先注意學習他們覺得重要的那些外語詞匯?!?作為漢語的基本單位,漢語詞匯的英譯在對外交流的時候就尤為重要。怎樣通過英譯讓英語讀者簡單快速地對重要的漢字詞匯了解其發(fā)音,熟悉其字形,掌握其詞義是一個難題。何偉作為用英文寫出了《江城》,《尋路中國》和《甲骨文》中國三部曲的作家, 他對漢語詞匯的英譯是我們可以借鑒的。
2 何偉對重要的漢語詞匯先給出漢語拼音,然后給出英譯
從第一部曲, 開始,何偉就經常在碰到重要漢語詞匯時,先給出詞匯的漢語拼音讓英語讀者知道這個詞匯的發(fā)音,然后再給出英譯。在這本書的作者說明中,何偉寫到“除了一些為人所熟知英譯之外,如:Hong Kong, Yangtze,我使用了標準漢語拼音來翻譯中國人名和詞匯?!币驗檫@本書是描寫何偉剛到中國涪陵時的經歷,而涪陵當時并沒有太多的外國人,所以何偉對在涪陵作為一個外國人感受深刻。在這本書中,何偉對外國人的翻譯是:waiguoren, -“people from outside the country”;對老外的翻譯是: laowai, “foreigner”;對洋鬼子的翻譯是:yangguizi,”foreign devil”;對大鼻子的翻譯是:da bizi, “big nose”。這些英譯中何偉先給出用這些詞匯的漢語拼音,然后給出詞匯的直譯。而且何偉用雙引號把這些直譯括起來,表示自己對這些稱呼的感受。 對老外,洋鬼子,和大鼻子這樣的詞匯何偉說:“these are less innocent terms(這些詞匯不是那么的友好)”。何偉對“改革開放”的翻譯是:Gaige Kaifang, Reform and Opening。對“棒棒軍”則翻譯成BangBang Jun-the Stick Stick Army。這里何偉認為“改革開放”和“棒棒軍”是專有名詞,所以他不僅英譯的首字母大寫還把漢語拼音的首字母也進行了大寫。而對“白酒”的翻譯是: baijiu, a powerful and foul-tasting grain alcohol。白酒是個普通詞匯,所以何偉所給拼音的首字母也是小寫的。 在整個章節(jié)中何偉又重復使用了7次“baijiu”作為白酒的英譯,可見何偉認為在第一次給出拼音和英譯之后可以用拼音來作為英譯,這并不會影響讀者的閱讀。何偉對所有的漢語詞匯(除了人名和地名)的拼音都使用了斜體來提醒讀者注意這是個拼音,是這個漢語詞匯的發(fā)音。
3 何偉對個別漢語詞匯的字形給出解釋
在中, 何偉對烏江的烏進行翻譯的時候, 為了讓讀者更好的理解“烏”的意思,他在給出“烏”這個漢語詞匯之后寫到: THE CHARACTER for Wu is shaped vaguely like a bird—a tiny tuft on top, a square head with a hooked beaklike notch, a single straight line that represents a wing. 他對烏的字形做出了詳細的解釋,告訴讀者烏字像是一只鳥,頭上一撮毛,方方的腦袋上有一個像鳥喙一樣的鉤,而一橫就好像是翅膀。這就讓讀者明白漢字的字形和意思是直接相關的:烏的意思就是烏鴉或者烏鴉一般的黑色。
在一書中,何偉指出: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在商朝時,人們已經在竹子或木頭上進行書寫, 但是因為這樣的材料沒有辦法在地下經歷千年還存在,所以已經滅失了。唯一的間接證據(jù)就是:甲骨文中有一個字被認為是“冊”這個詞的早期形式,這個甲骨文字的字形就好像是被用皮帶綁在一起竹子或者木頭。這里何偉用這個早期的甲骨文的字形告訴大家漢字的意思從甲骨文時期就和字形是有關的。
4 何偉對漢語詞匯的英譯使用了多種手段
何偉在一書中對一些西方讀者比較陌生的中國概念會使用注釋的方法來英譯。如“臭老九”的英譯是;chou laojiu,“the old stinking ninth”, the lowest of the low, the ones who could be saved only the basest and most tedious labor。既給出了直譯也對意思進行了解釋。還有“老大”的英譯是Lao Da-Big Brother, a nickname from Hong Kong gangster films, a term of respect that reflected ones authority。這個英譯中,何偉先給出了拼音,并且還將拼音按照漢語發(fā)音把Lao和da隔開,讓讀者對漢英發(fā)音有更清晰地認識。然后何偉不但給出了直譯,還給出了出處和意譯。
何偉在這本書中多次對“小姐”這個詞進行了使用,認為這個詞是“我和Adam納入我們英語對話中的第一個中國詞匯(“xiaojie was one of the first Chinese words that Adam and I incorporated into our everyday English speech” )。何偉對小姐這個詞的英譯有:xiaojie, “youngwomen”。 他也把xiaojie這個漢語拼音直接作為英譯使用:“a friendly xiaojie”; “xiaojies would cover their mouths and howl with laughter”.何偉使用xiaojies這個英譯,給xiaojie直接加上s來表示復數(shù),說明何偉認為這種漢語拼音的英譯可以當做一個英語詞匯來使用。何偉也對小姐做出了這樣的英譯: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s a complicated vagueness to this term, because it can also refer to the sort of young women who can be found in karaoke halls or suspicious beauty parlors(同時這個詞還有一些其他暗含的意思,因為這個詞也能指在卡拉OK或可疑的美發(fā)廳中的女人).何偉對小姐這個詞做出不同的英譯也說明對漢語詞匯必須吃透意思,然后才能做出合適的英譯。
5 借鑒何偉對漢語詞匯的英譯,講好中國故事
何偉的中國紀實三部曲中,《江城》一經推出即獲得“Kiriyama環(huán)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獎等殊榮,他本人也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xiàn)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如果我們能借鑒何偉對漢語詞匯的英譯,就可以輸出中國詞匯,中國概念,中國文化,更好的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西安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