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曉燕 馬 娜
水陸法會全稱“法界圣凡水陸普渡大齋勝會”,亦稱水陸道場、悲濟會,是佛教通過超度亡魂,祈求佛陀保佑世人平安的法事活動。五代以后,佛教水陸法會由印度傳入中國,在流傳過程中逐漸本土化,加入了道教、儒教的元素,被民間宗教所接受,共同擔負起普渡眾生的職責。水陸畫是舉辦水陸法會時張掛在佛堂壇場的宗教繪畫,具有布置裝飾佛堂,配合水陸儀軌奉請神靈、以圖宣教的功能。一般來說包括壁畫、卷軸畫、版畫和石刻,目前保存下來的主要是水陸壁畫和卷軸畫。水陸畫并沒有固定的數(shù)量,一堂水陸畫從幾十幅到一百多幅不等。供奉對象有佛、菩薩、明王、玉皇大帝、功曹、眾神等等。水陸畫基本涵蓋了古代社會民眾所崇拜的眾多神祇,從此意義來看,水陸畫對研究中國歷史、民俗、宗教、藝術(shù)等各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所研究的水陸卷軸畫屬舉行水陸法會時所用,目前共有四十四軸,現(xiàn)存放于太谷縣文管所,屬舊藏,保存較完整,題材多樣,繪制精美。其中包含佛、菩薩、明王、羅漢、護法神祇、天仙、下界神祇、往古人倫及孤魂。其中,二十一軸水陸畫背面有記錄位置和名稱的原始簽條,其余的二十三軸簽條不存,只能通過畫面內(nèi)容和人物朝向進行判斷。現(xiàn)從四十四軸水陸畫中擇要介紹,整理如下:
明佛祖水陸畫軸(圖一)??v125 厘米,橫70.3厘米,絲質(zhì)。簽條字缺。
畫面中佛祖端坐于蓮花寶座之上,呈結(jié)跏趺坐,亦稱“金剛跏趺坐”,簡稱“金剛坐”。又以為佛禪定時常用之坐勢,故亦名“禪定坐”。結(jié)跏趺坐的姿勢是將左右兩腳的腳背置于左右兩腿上,足心朝上。先將左腳壓在右腿上,再將右腳壓在左腿上,為吉祥坐。如來佛多為此坐姿,故又稱為“如來坐”。佛教認為這種坐姿安穩(wěn),形象端嚴,不易疲勞,身心端正。佛祖雙手外縛,虛心合掌,兩中指豎起相拄,有頭光和背光,象征已達到了大徹大悟。頭戴金冠,頭頂有華蓋,兩側(cè)為帶有頭光的羅漢。佛祖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神態(tài)安詳、靜穆。
明僧尼水陸畫軸(圖二)??v114 厘米,橫67.5厘米,絲質(zhì)。簽條書:左 第十四 比丘僧比丘尼。
畫面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有十一人,為“往古比丘僧往古比丘尼眾”,“比丘”為梵文“僧人”的音譯,皆身披袈裟,右側(cè)四位僧人頭戴僧帽,雙手合十;中層有十二人,為“往古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眾”,即善男信女。有的雙手合掌,有的手捧供物,有的帶著佛珠,虔誠之至。下層為“往古道士道姑眾”,有七名道士,五名道姑。道士手執(zhí)笏板,道姑手拿寶物。這是一幅釋道兩教合一的水陸畫,從畫面人物安排看,佛教的地位要略高于道教。
明眾神水陸畫軸(圖三)。縱117 厘米,橫67.5厘米,絲質(zhì)。簽條字缺。
畫面縱向分為三層,從上至下分別為:北斗七元星君衆(zhòng)、南斗六元普天烈曜一切星君衆(zhòng)、天地水府三官神衆(zhòng)。星君諸神皆長袍廣袖、戴冠執(zhí)圭,神色各異,隨從眾人各執(zhí)器物。第一層有十四人,第二層為六人,第三層為十人,其中左側(cè)三人為三官大帝,中間三位侍者手捧珍禽異獸欲貢獻于三官大帝。三官大帝是道教供奉之神,始于漢末張角之五斗米道。張角以符咒治病號召徒眾,治病時將患者姓名書于三紙上,一置山上,一埋地下,一沉水中,稱為三官手書。此畫布局錯落有致,頗具特色。畫面內(nèi)容反映每逢三元節(jié),人們都要到廟宇祭拜三官,懺悔罪過,祈福免災的習俗。
明人間百眾水陸畫軸(圖四)??v118.3 厘米,橫67.8 厘米,絲質(zhì)。簽條書:左第十三 往古孝子順孫。
這幅畫人物眾多,內(nèi)容豐富。畫面分為三層,上層左側(cè)為往古儒流賢士眾,共有六人,其中一人為右手持幡的侍者。其右側(cè)兩人戴青巾垂腳蹼頭,身穿圓領(lǐng)學士衣,一人手拿書冊。侍者后面為一位老者,蓄著胡須,頭戴席帽,面色凝重,若有所思。后面兩位人物戴青色軟巾,一位手執(zhí)羽扇。右側(cè)為往古賢婦烈女眾。中層左側(cè)為萬應神眾,右側(cè)為往古孝子順孫眾。下面一層是往古九流百家眾。全圖人物衣著整潔,線條勾摹自然流暢,不僅是珍貴的明代世俗人物題材繪畫,也是明代民俗文化的物質(zhì)形態(tài)范本。水陸道場懸掛之繪畫,描繪的多是道場上超度的亡人形象。由于圖中人物皆為世相,所以不能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其衣冠服飾風格仍遵循宋元時代道釋人物畫之特色,其人物面相特征則是當時繪畫工匠取自現(xiàn)實生活所得,表情相當生動傳神。
清地藏王水陸畫軸(圖五)。縱92 厘米,橫51.4 厘米,紙質(zhì)。簽條字缺。
畫面中有兩個主要人物,分別為地藏菩薩和面燃鬼王。畫面中間為面然鬼王,其形象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畫面頂部有一尊結(jié)跏趺坐于蓮花之上的菩薩,二者均有背光。鬼王面前置一供桌,桌上供物堆積如山,供桌前面有很多鬼魂,或立或臥或跪或走,都在爭先恐后搶食供物,這顯然是鬼王在作施食法。畫面左下部分為地藏菩薩及兩位脅侍,地藏菩薩為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畫中地藏菩薩應為寶珠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jié)甘露印,以專門救度餓鬼道。整幅畫面表現(xiàn)出水陸道場超度亡魂的主題,也表現(xiàn)了民間祈請阿彌陀佛助大士爺,平均分配紙錢、衣物、食品予眾家亡魂的美好愿望。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水陸畫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民俗現(xiàn)象。水陸法會是佛教活動,水陸畫上的形象也以佛教中的佛、菩薩、羅漢及其他佛教人物為主。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道教及儒家形象,它是三教合一這個大文化背景下的產(chǎn)物。按照北水陸法會的修齋儀軌《天地冥陽水陸儀文》或者南水陸修齋儀軌《法界圣凡水陸修齋儀軌》的描述,水陸畫中的形象包括了四圣六凡十方法界中的一切形象。當然,具體到每一套水陸畫,并非完全沒有遺漏,但釋道儒三家的代表性人物絕不缺少。此外,在北方地區(qū)留存的大量明清時期水陸畫中,內(nèi)容除主像佛陀、菩薩等佛教圖像外,同時含有大量道教內(nèi)容和一部分民間宗教內(nèi)容,呈現(xiàn)出融匯百家、雜糅并蓄的水陸畫圖像譜系。水陸畫中的道教圖像的來源及文化內(nèi)涵展示了明清時期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對社會的巨大影響。
水陸畫是民間繪畫中的一個重要畫種,同時也是宗教繪畫的大宗。它既描繪了宗教世界的場景,也是反映世俗生活的畫卷,因此水陸畫為研究當時的宗教、民間信仰提供了實物依據(jù)。水陸畫是一塊豐富的寶藏,單就每個神祇如何進入水陸畫體系,不同時間、不同地域?qū)Ω魑簧竦o的表現(xiàn)方式有何不同,這些問題仍需要耗時頗多才能解讀清楚。面對水陸畫,由于時間、精力、資質(zhì)及資料有限,筆者只能從某一點切入進去展開研究,而水陸畫的獨特性,以及神祇所反映的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信息,都有待更加深入地研究。